首页 > > 正文

【历史的足迹】“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往事

1988年冬,云一立(左一)陪同布赫(左二)察看纪念碑碑址。

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

在广阔的达茂草原深处,一座因百灵庙而得名的小镇,宁静而安详。小镇南侧的女儿山上,高耸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昭示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每隔一段时间,年过花甲的云雷都会从呼和浩特市赶来这里,驻足凝望,或轻抚浮雕墙,深情追忆筹建纪念碑的老人——已去世20多年的父亲云一立。

“这座纪念碑的筹建凝结着父亲晚年的大量心血。那时他腿脚不便,拄着拐杖若干次来百灵庙了解情况、选址调研……”云雷回忆道。一次在家中整理旧物,云雷偶然发现了父亲筹建百灵庙纪念碑的信件、笔记,让这段记忆重又鲜活起来……

云一立为何人?蒙古族革命战士,曾任内蒙古军区政委等职。他1922年出生,曾参加过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在延安民族学院学习;奉乌兰夫同志命令,把内蒙古自治联合会乌盟分会工作人员和保安队整编成游击队;参加指挥过骆驼山、二份子等多次战斗,参加了著名的解放集宁、大同、张家口战役等,组织指挥了伊克昭盟剿匪战斗。

“从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走过,父亲总放不下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总是希望能为那段历史、那些牺牲的同胞们做些什么。”云雷说,父亲把筹建打响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第一枪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作为晚年的头等大事,希望为今天的幸福生活留住历史的记忆,缅怀敬仰先辈,警示和激励后人。

1986年6月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纪念百灵庙暴动50周年》的文章,高度赞扬了百灵庙发生的起义暴动。这篇文章一经刊出,在内蒙古引起了热烈反响,尘封了50年的百灵庙暴动事件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在召开了百灵庙暴动50周年座谈会后,1986年12月,达茂旗旗委、政府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报告了关于建立纪念碑的初步计划,就纪念碑选址和建设、资金进行了初步的筹划,并找到了已离职休养的云一立,请他负责筹建工作。云一立欣然接下重任。

“父亲对工作非常认真,始终保持着抗战骑兵的精神。为了选址、了解情况,腿脚不便的他四处奔走。”云雷说。1987年和1988年,作为筹建小组顾问,66岁的云一立拄着拐杖登上百灵庙镇的女儿山,实地踏查了百灵庙地势,与文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密切沟通。通过调动各方力量,筹建小组终于形成了详细的《工程预算书》《图案设计》,备受关注的百灵庙暴动事件纪念碑建设工作有了初步的眉目。

1988年4月19日,云一立到达茂旗开会,定了纪念碑、纪念馆设计建造事宜,商定将纪念碑立于百灵庙女儿山山顶,山下建立百灵庙军事暴动纪念馆。纪念碑顶要突出革命、民族和地区特点,碑上要雕刻蒙古族骑兵勇士形象,展现驰骋沙场、御辱迎敌的姿态。会议上还提出去北京向乌兰夫同志报告此事,请他为纪念碑题词。

去北京报告的事情,云一立主动承担下来。1988年4月底,云一立赴北京,在乌兰夫同志家中向他作了汇报。

“乌老用一上午的时间,向我讲了百灵庙暴动时的国内外形势,讲述了暴动的经过和意义。对纪念碑筹建一事,乌老建议说,百灵庙暴动不是少数人的暴动,而是在全国抗日形势推动下,整个内蒙古人民的革命行动。因此,碑上的雕像应由原来设计的一名乘马举刀的骑士改为群雕,碑名应改为‘内蒙古人民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或‘蒙古民族抗日暴动纪念碑’,我一一认真做了记录。”云一立在《忆乌兰夫对我的关怀和教育》中写道。遗憾的是,未等题词,乌兰夫同志便溘然长逝。

1989年10月,“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终于在百灵庙镇女儿山建成,碑呈方锥形,高20米,正面阔1.2至1.5米,侧面阔3.6至8米,用大理石构筑方形塔基。遵照乌兰夫同志的建议,改个人雕塑为群雕,雕刻了抗日战士的群雕“群英图”,碑名定为“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碑文由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赫亲笔题写。自治区党委、政府为纪念碑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

“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的建成,了却了云一立的一桩心愿。一张照片,将纪念碑和云一立永远定格在一起。1989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授予云一立“在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工程建设中做出贡献”证书。

值得欣慰的是,自1996年以来,这里先后被列为“包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红色旅游基地”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平均有2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和接受教育。尽管历史的硝烟已远去,但肃立在纪念碑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抗日功业犹如翻滚的巨浪,激荡着人们的心灵,让革命精神在北疆草原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