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海归”青年宝尔金础鲁与他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在定远营古城内,有一家小型的民俗文化博物馆,里面收藏着近2万件藏品,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天看着不断有人走进展厅欣赏他的收藏,海归青年宝尔金础鲁多年来的心愿终于得到了实现,这个小小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也是他这些年来最引以为豪,干得最开心的一件事儿。

5月8日,记者走进宝尔金础鲁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各种阿拉善蒙古族早期的生产生活用品,其中包括蒙古包、毡房、驼具、马具、医药用具、佛教用品,以及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传统服饰、饰品等等,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多,一点都不比专业的博物馆逊色。不过宝尔金础鲁告诉记者,这些只是他诸多藏品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因为没有足够的地方而无法展出。

在宝尔金础鲁的“小博物馆”里,记者被展架上一个圆盘所吸引,这个圆盘直径约18cm,看似普通,却又耐人寻味。宝尔金础鲁告诉记者,这个圆盘是他的爷爷留给他的无价之宝,虽说经过多方鉴定仍无法确定是哪个时期哪个朝代的作品,但它依然是宝尔金础鲁最心爱的藏品之一。仔细端详这个盘子,盘子正面看似崭新如初,背面却是千疮百孔,被多个铜钉所固定。“这盘子的神奇之处就在它精湛的修补技艺上,能在瓷器里潜入铜钉而不碎,换作今天的工匠,怕是做不来,也不会做。”说起这个盘子的精妙之处,宝尔金础鲁格外激动。

交谈之余,记者了解到宝尔金础鲁在2002年~2007年间在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他参观过许多当地不同主题的小型私人博物馆,深受启发,当时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等学成归来后,在家乡也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型博物馆。宝尔金础鲁告诉记者,阿拉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在民间有许多值得珍藏的“宝贝”,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生产生活用具及传统民族技艺现在都面临着失传、消失的境地,这让他一度十分忧虑。“我把它们收集起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重新审视它们、鉴别它们,明白它们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这些东西并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一个民族勤劳、智慧、文化的结晶。”宝尔金础鲁说。

说起自己的收藏经历,宝尔金础鲁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能收集到2万余件藏品,离不开母亲的影响和帮助。因为母亲也很热衷收藏,打他懂事起就记得,老一辈留下来的东西,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包起来,再放在柜底收藏起来。“例如这套铜壶和火盆,已经传了好几代了,母亲只有在每年的除夕夜祭灶时才会拿出来…… ”宝尔金础鲁指着展架上的藏品说,“或许是听闻母亲愿意收集收藏一些旧物,有些牧民会亲自找上门来,以此换些钱来补贴家用。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我对这些旧东西也有了兴趣,经常能在一些废墟、垃圾堆中‘淘’到意想不到的‘宝贝’,例如这个木质佛台,就是我在别人扔的垃圾堆里找到的,佛台里面还放着完整的佛教经书。”

目前,宝尔金础鲁的民俗文化展厅正在全面布展中,他告诉记者,随着阿拉善旅游业的发展,他的民俗文化展厅也会是一道小小的“亮丽风景线”,这里的藏品不仅可以供当地人欣赏,尤其是对于渐渐远离牧区生活的孩子们来说,这里会是一个很好的课外学习平台。对外地游客而言,这个民俗文化展厅可以让他们近距离地认识、了解阿拉善,让他们更加具体地感受阿拉善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现在,我正在着手制作一些传统民族用品的用法、介绍宣传册,以便大家更好地认识、了解它们。而目前,我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展厅面积有点小,我的很多藏品还无法展出,下一步,我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合适的空间,努力把展厅办好,和大家一同欣赏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宝尔金础鲁笑着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张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