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突泉县驻村“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手”

走进突泉县永安镇靠山村,街道干净整齐,几位村民晒着太阳,唠着家常,新建的文化综合广场也已投入使用。过去的靠山村环境脏乱差,街道中草垛、砂石、牛粪随意堆放。若问村上为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村民们便会竖起大拇指说:“驻村‘第一书记’功不可没,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发展庭院经济,增加了大家的收入。”其实,这仅是突泉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突泉县下派188名驻村“第一书记”,其中国家机关和区盟选派22名、乡镇和科局选派166名优秀后备干部,他们及时进村入户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紧盯“精准”二字,拼在基层一线,拼在田间地头,拼出了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经济增收,赢得了群众的称赞。

把准“穷脉”,脱贫计划定出来。精准识别是“六个精准”的首要工作,也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只有把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把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精准定位,才能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突泉镇常青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喜全在到任之初,就采取“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的工作方法,走访贫困户41余户、150余人次 ,填写入户调查表等,及时完成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和精准识别阶段的工作任务。他与村干部共同研究,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确定帮扶措施,做到因户、因人制宜,为下一步开展精准帮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精准确定了贫困对象的基础上,扶贫干部结合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实际,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召开会议、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找出致贫原因,研究制定脱贫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杜尔基镇红光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洪武任职后,按照“实行菜单式扶贫产业、提供配菜式精准服务、坚持靶向式解决问题、追求点赞式群众评价”的要求,带领红光村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制定完成了红光村菜单式产业扶贫方案和扶贫产业菜单,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三大类15小项内容,以及配菜式服务的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及产业项目补贴标准,并入户走访了74户贫困户,讲解产业菜单和配菜式服务的相关内容,得到了贫困户的一致赞同。

突出“造血”,产业经济带起来。“改变作风,以诚相待,为群众办实事,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这是突泉县扶贫干部最深的体会,也是他们了解村情民意,从而对症下药,帮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路径。六户镇六户村驻村“第一书记”许明履职以来,牢记驻村“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的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从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积极投身到驻村工作中。她借助帮扶单位内蒙古银行的力量,从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筛选出19户有劳动能力,并且庭院面积较大的贫困户,为每户建300平方米的冷棚一座,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

“关系亲不亲,要看用心真不真。谁把群众当亲人,谁就会赢得民众心。”对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太平乡五星村驻村“第一书记”吕志鹏通过走访发现,有几户贫困户有意愿发展庭院养殖项目。他立即与帮扶单位盟公安局协调,为5户贫困户免费发放了300只芦花鸡鸡雏,还购买了鸡舍及鸡饲料。截至目前,5户贫困户的芦花鸡已经全部出栏,户均增收1.4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目前已有30多户贫困户发展起了芦花鸡养殖项目。

形成“合力”,干群人心聚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突泉县驻村“第一书记”们始终将建强村“两委”班子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田乡利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明到任后,针对该村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涣散、工作滞后等问题,组织召开谈心会,既摸清了情况,又增强了工作合力。随后狠抓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针对村“两委”会议决定的事项得不到落实的情况,首先明确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并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村级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不断强化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群众广泛参与村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突泉县驻村“第一书记”们充分发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鼓舞了全县各村的无数党员群众。他们带着对困难群众的深深之爱,以敢拼、敢干、善拼、善干的精神,在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默默奉献着。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