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无障碍设施:如何使用“无障碍”

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备,事关老年人、残疾人出行,也是首府这座城市对细节精益求精的追求。在今年的两会上,这一话题也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关注。

作为市人大代表的郎曙敏还有着另一重身份——市残联理事长,因此,郎曙敏特别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和开放程度。

50多岁的残障人士王先生是位个体户,需经常跑银行和一些政府部门,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他感触颇深:“以前,许多政府部门都没有无障碍电梯,台阶难上难下。现在不少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无障碍设施。在一些地方我还看到了残疾人专用停车位。”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比例也越来越高。“希望政府能将无障碍设施真正利用起来,让他们物尽其用。”王先生说。

“其实,设置、开放无障碍设施,不仅要考虑残疾人,还应该想到老年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市民刘致华说,许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仍有出行需求,他们渴望走出家门,但苦于没有畅行的通道。有些地方即使设有无障碍设施,也不能常态开放。

“我市有残疾证的61996名残疾人中肢残者有35188人。一个无障碍通道、一个斜坡,背后体现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关爱,是一个城市可贵的民生情怀。”郎曙敏表示,许多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因行动不便只能闷在家中,其实借助无障碍设施,他们完全可以走出家门享受美好生活。

“虽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出行依旧困难重重,许多人无法坐公交、过马路、进商场、去影院。”政协委员荣梅建议,相关部门可针对此制定设计强标或规范,如住宅小区的台阶旁设置斜坡,电影院安排残老专座,公交车车门再宽些,配备方便轮椅上下车的辅具等,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出行创造条件。

“其实,无障碍环境在增强残疾人幸福感的同时,也能让他们融入社会,找回尊严。”荣梅认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关键要精细科学管理。例如,盲道是供盲人利用导盲杆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实现独立行走的通道,而我市很多路段没有设置盲道,还有一些路段在经过改扩建后挤占了盲道的地方。她建议,应该将盲道建设纳入市政府总体规划中。对早期没有统一规划,后期需要在盲道附近增加其他设施的,需要及时对盲道布局进行调整,确保无障碍设施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关心关爱残疾人,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要确保真正让残疾人出行‘无障碍’。”郎曙敏说。

在郎曙敏看来,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一个大概念,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的事情。从公共服务范畴来说,从交通道路、城市规划等方面来看,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成效很大,但仍有不完善之处,未能满足残疾人出行的基本条件。例如:一些街道上的电话亭、电线杆、报刊亭等就建在盲道的尽头,且没有任何提示;自行车、轿车、流动商贩时常占用盲道停放,有的即使没有占用盲道,也是紧挨着,与国家要求的“盲道周围障碍物须距离25厘米”的规范相去甚远……一些“无障碍设施”反而成为残疾人出行的“障碍”。

对此,郎曙敏建议,应加大宣传力度。导致盲道占用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无障碍设施的认识不够。因此,加强宣传至关重要。“可以将无障碍设施知识及关心、帮助、尊重残疾人的宣传做到位,印发图文并茂的无障碍设施知识宣传画册,录制并播放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电视公益广告片等等,让无障碍设施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郎曙敏还建议,对于无障碍设施应多部门联合建管并举。各部门各负其责依法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养护、使用等实施管理,明确要求不得在无障碍设施上堆物、停车或设置其他障碍,不得将无障碍设施挪作他用。可由规划行政部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等对违反者进行数额不等的处罚等等。同时,加大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检查力度,明确建设标准、管理责任。

“残疾人和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因身体原因不能像普通人那样乘车。而现有公交车缺少自动升降装置、折叠坡道板和轮椅位置等设施,给残疾人出行带来不便。”政协委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更多、更实和更好的政策、措施,推进公交车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司乘人员在服务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方面的培训;在公交车更换和新购时,按标准配备自动升降装置、折叠坡道板和轮椅位置、电子报站显示器等无障碍设施。

[责任编辑:张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