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青城故事:童年的毛毽儿

我要说的毛毽儿,不是现在街上卖的那种染得红红绿绿的硬毛毽子,是40多年前自己动手,用铜钱、布条、线、鸡毛做成的原生态毛毽儿。现在叫踢毽子,我们那会儿叫踢毛毽儿。

毛毽儿不光是玩具,还是考察一个人是否精干利索的物件儿。我一开始没经验,布条上的孔剪得过于大,再加上布条从摞在一起的两个或3个铜钱中间翻出来后拽不紧,鸡毛绺也不够丰满,所以做成的毛毽儿稀松打垮站不直,没踢几下就散架了。

只好我妈帮我做。中间一撮鸡胸上的绒毛,外面围4根公鸡的肩毛或长尾毛,然后使劲往铜钱眼儿里塞,同时还得使劲把从铜钱眼儿里翻上来的布条往上拉。最后,用缝衣服线把鸡毛和翻在两侧的布条紧紧绑住,一个漂亮又耐踢的毛毽儿就做成了。我不想让人说我邋遢不精干,所以后来硬是学会了这个手艺。

那做毛毽儿的鸡毛哪来的呢?自己家杀鸡,同学家杀鸡,到鸡晒太阳的地方撞大运捡,再就是随便在村里逮个好看的公鸡拔几根儿。我曾看对一个常来我家猪食盆边找食吃的大公鸡身上那红缎子一样的肩毛和黑缎子一样的尾毛,就跟人学,从凉房里的工具箱中找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工地线,一头拴到木棍上,另一头拴个螺丝帽,然后藏在猪窝里,等着套公鸡。但每次,好不容易把公鸡等来了,带着螺丝帽的绳子也甩出去了,可公鸡受到惊吓后猛然发出的呱呱叫,总是吓得我把手里的棍子直接扔出去。后来我就想,即便螺丝帽和绳子真把大公鸡的腿给缠住了,公鸡一定会狂飞乱叫带瞪眼,我有胆子抱住拔毛吗?所以后来再也不张罗着拔鸡毛了。

我姐有个同学叫美美,有年腊月里她家杀了一只花公鸡,我姐把她送的几根长长的鸡毛夹在书里准备做毛毽儿。我也想要,但张不开嘴,就假装找我姐,不停地往美美家跑。美美家的鸡毛放在一个柳条篮子里,柳条篮子放在总也不关门的凉房里。每次看见那一篮子鸡毛,除了想得到几根做个毛毽儿踢,还瞎操心地思谋,她家过年时肯定要栽个新鸡毛掸子,但千万别绑风箱,好好的鸡毛可不能随便做害了。我那会儿总盼着有一天美美会忽然问我,你要不要鸡毛?但她却始终没问,那一篮子鸡毛也就成了我的心病,到现在都忘不了。

好了,暂时忘掉那篮子折磨过我童年的鸡毛,接着说毛毽儿。

最难做的是鸡翎管儿毛毽儿。得先用针线和布把至少两个铜钱或铁垫片儿包在一起,然后再把一节寸来长的鸡翎管儿下端劈开,向外扳成九十度角,牢牢缝到铜钱包的正中间,挑几根好看的鸡毛插到鸡翎管儿里,就算完工了。后来我们嫌鸡翎管儿不结实,就改用没油的圆珠笔芯代替。这种毛毽儿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换鸡毛,感觉总在踢新毛毽儿。

一个毛毽儿到底用几根鸡毛呢?至少3根,4根的最多,5根以上,就显得有些奢侈富贵了。村里小孩儿也懂得审美,比如我们把毛毽儿上围在中间那撮绒毛外面的鸡毛,根根撕得只剩朝外弯曲的羽轴和尖端不大也不小一个毛尖儿。这样的毛毽儿看上去很有艺术性,丰满和纤柔完美结合,踢起来少了飘逸,却多了灵动。

我们还发明了塑料条毛毽儿。这个好做,就是把一块儿薄塑料或吃空的奶粉袋儿剪成均匀的细条,但有一头是连着的,方便卷起来塞到垫片孔里,要露出去半厘米左右。塞进去的塑料条挤得越紧越好,然后划根火柴烧那半厘米,烧化赶紧按到玻璃上,塑料和垫片儿就平平地粘住了。有时候为好看,就用手倒提着毛毽儿,揭开炉盖子,保持一定距离上去烤烤,那把子挂面一样的塑料条受热后自下而上迅速蜷缩,就变成方便面了,我们称其为烫发头。

毛毽儿有很多踢法,一个人数着数踢,两个人一替一脚踢,很多人传着踢,用脚后跟儿左打、右打,用鞋帮子里踢、外拐,用脚尖儿往起崩,还有用脚踢起来再操起双手套毛毽儿、用头或后背去接毛毽儿等。反正是一踢一身汗,直踢到春暖花开,棉鞋换成单鞋。

塑料毛毽儿不踢的时候好办,要么塞到书包里,要么装到衣兜里,反正不怕揉搓,号称揉不烂。鸡毛的不行,装哪都容易把毛揉搓断,咋办?我们有办法。人人头上有头巾,头巾在脑门儿上方处都有个朝后的宽折边,我们就把毛毽儿卡进去,顶在头上走。可惜没留下老照片。那回家呢,有时放在大红柜上,有时怕尚小的弟弟妹妹给拿去,就踮起脚放到高高的门头上。

昨天,我从我的百宝箱里找出两个“乾隆通宝”,又从刚刚拔回的一袋子鸡毛里挑了几根儿好看的,做了个从前那样的毛毽儿,也算把怀旧落到了实处。文/高雁萍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