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苏东坡一生到过几个西湖?

 

柳友娟 制图

柳友娟 制图

■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京城,赴杭州担任通判。任上,苏东坡写下描写西湖景色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元四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知州,发现日夜思念的西湖,已是荒草丛生、湖水干涸、到处淤泥,水光潋滟早已无处寻找,山色空蒙也非复往昔。面对衰败景象,苏东坡没了闲情逸致,下决心疏浚西湖

■元六年,苏轼被外放,担任颍州知州。颍州城西北也有一西湖,长十里,广二里,景象极佳,苏东坡常宴赏于此,留下许多题咏。他曾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感叹“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到这首脍炙人口的咏西湖诗,人们可能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确,在杭州的人文景观与民间传说中,有大量与苏东坡有关的遗迹:六桥烟柳的苏堤、鲜美的东坡肉……但最为著名的,大概还是西湖。正是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组织人力兴修水利、疏浚西湖,才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处美景。如果没有苏东坡,很难想象今天杭州的西湖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苏东坡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各地为官。但有趣的是,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往往都会有个“西湖”。对于这种巧合,古人曾有诗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汝颍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那得休。诗中道出了苏东坡为官所到的三处西湖:杭州(钱塘)、颍州(汝颍)、惠州(罗浮)。其实,苏东坡一生所到过的西湖,还不止这几处,而且这些地方都与苏东坡的命运息息相关。

湖州任上惹出“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州。在湖州长兴县西南,有一处西湖,又名吴越湖,相传是吴王筑吴城,辇土于此,遂成湖。而就是在湖州任上,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案件的缘起是,苏东坡到任后,按照惯例给皇帝上了谢表。在这份谢表的文辞里,他夹带着一点小小的牢骚:“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婉转地表达了因不愿苟同新法而遭新党排挤的不满。没想到,这几句话触怒了朝中的新党,他们以“讥讽朝廷,妄自尊大”为名,指责苏东坡借赋诗诽谤新法,请求朝廷严加处置。

宋神宗遂命御史台选派官员,专程赴湖州,将苏东坡押解来京,关进了御史台(俗称乌台)的大牢。审理此案的御史指控苏东坡“谤讪朝廷”“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将案件移送大理寺,判处苏东坡“徒二年”。但由于大臣们对此案判决的意见不一,最终宋神宗下诏,将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东坡离开黄州,被任命为汝州知州。汝州城西有西湖,一名龙塘坡,其水四时不竭。但苏东坡在赴任途中,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不幸夭折。考虑到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东坡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得到朝廷批准。

不料,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后,高太后执政,苏东坡得到重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因秉性耿直,又为执政的旧党所不容。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他又被外放,担任颍州知州。颍州城西北也有一西湖,长十里,广二里,景象极佳,苏东坡常宴赏于此,留下许多题咏。他曾在诗中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媲美,感叹“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责任编辑:李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