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希伯花:国家产粮大镇 “转型记”

玉米一直以来都是科左中旗希伯花镇农民赖以生存并引以为傲的“铁杆庄稼”。上世纪90年代,希伯花镇就和舍伯吐镇一起率先跃入全国亿斤产粮大镇行列,而且随着耕作技术越来越先进,产量年年攀升,到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亿斤,全镇种植业收入突破了2亿元。然而,近两年,随着市场的波动,玉米价格持续下滑,让种了一辈子大玉米的农户们深深感受到了“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痛楚,也深深感受到了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迫在眉睫。

“我家80亩地,以前都种大玉米,今年犹豫又犹豫,改种了几十亩的绿豆和甜菜,多亏改了,要不,今年玉米这么贱,真挣不到啥钱了!”玉米价格降了,却没影响到收入,余丰堡村种粮大户李伟尝到了结构调整的“甜头”。他告诉记者,今年,镇里依托附近原糖生产企业落实甜菜种植订单6000亩,村民们在政府引导、合作社帮助下,纷纷改种甜菜,亩效益达到了2000元,超过了玉米的好几倍。

和李伟一样,希伯花嘎查村民、果树协会会长方世武和他的30户会员也深刻看到了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镇里实施的残次林改造工程让村民们已经放弃的3000多亩一文不值的“小老树”变成了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方世武告诉记者,协会里的30户农民原来只能靠人均4亩的口粮田和外出打工收入维持生活,玉米价格持续下降,分到的这片林地又毫无用处,收入是一年不如一年。村里对这些“小老树”进行了更新改造,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感觉生活有了奔头。“今年,已经有500亩开始挂果,市场批发价每公斤达到了8块钱,每棵树就能产果50公斤,一亩地的收入超万元了,这还不算补贴和林下作物的收入呢!”提起果树的效益,方世武难掩激动。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再往玉米上押宝——痛定思痛,希伯花镇广大农民在政府的引导下,纷纷做出了果敢抉择。如今,这个全国著名的产粮大镇开始了“不务正业”,85%的农民实现了成功转型,实现了稳定增收。 2016年,全镇落实订单农业甜菜种植6000亩、甜叶菊种植3000亩、玉米制种2000亩、西葫芦种植1000亩,其它西瓜、花生、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超2万亩。通过残次林更新改造,12个嘎查村栽植锦绣海棠3000亩,林下种植蔬菜、豆类等作物,效益可观。同时,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育肥牛、养羊和生猪养殖方面均有一定的突破。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