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段府悲欢:段祺瑞因对弈失败资助吴清源

[摘要]“段府”如今所在的这条路叫张自忠路,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中牺牲的抗日名将张自忠。

最近正是旅游旺季,北京城里的诸多古迹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游人。在路过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时,不少人都会惊叹于一组中西合璧的府宅,它们气势不凡,在光影疏织间显得更具历史沉淀的美感。

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段祺瑞执政府”——1926年3月18日,在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数十名青年学生被杀害,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说的就是这起惨案。

如今,血雨腥风不再,这里也成为人们凭吊历史的好去处:在这座“庭院深深”的府宅,曾经留下了清朝三位皇子的爱恨以及他们后代的悲欢;记载了晚清陆军海军最高指挥部和贵族学校的风云变幻;还诉说着来如飞花散似云烟的民国往事……一座“段府”,展开的是清朝以及民国的数百年旧事。

1

清朝三位王爷曾住于此

“段府”如今所在的这条路叫张自忠路,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中牺牲的抗日名将张自忠。

这条路的原名叫“铁狮子胡同”,这个名字沿用了至少五个世纪,胡同的名字说明这里曾有“铁狮子”,但“铁狮子”具体来自哪儿,则众说纷纭。有的说“铁狮子”源于明崇祯年间国丈田府门前的一对铁狮;也有的说“铁狮子”来自元代一位不可考的达官显贵家;还有人说如今段府门前的那对石狮便是“铁狮子胡同”中的“铁狮子”。

民国时期,段祺瑞执政府所在的门牌号是铁狮子胡同1号,因此这里也被后人称为“铁1号”。

在成为段祺瑞执政府前,这里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清朝几位皇子在此建有王府。第一座王府,其主人就是顺治皇帝的第五子常宁。随后,康熙帝第九子,爱新觉罗·胤禟成为在这里居住的第二个王爷。胤禟在清宫剧中出镜率比较高,在剧中他常被塑造成一个英俊潇洒、重情重义、才华超人的阿哥形象。而历史上真正的胤禟,和电视剧中所差无几。

史籍记载胤禟儿时有一次因耳部感染而高烧昏迷,几乎要丧命之时,一位精通医术的意大利传教士进宫治愈了他的病,从此胤禟便对欧洲人产生了好感和信任,后来他一直把在宫中做事的葡萄牙传教士穆景远当作自己的亲信。胤禟还自学外语,热爱西学,首开用拉丁语转写满文的先例。

胤禟的重情重义也为世人所知,在他的众多兄弟中,他和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最为要好,在政治立场上,胤禟也始终如一地支持自己的八哥和十四弟。

胤禛即位后(即雍正帝),胤禟不按礼遇接待皇上派遣的钦差,惹得雍正帝大怒,终于有了个正当理由惩办自己的心头大患了。后来在查抄胤禟在铁狮子胡同的府宅时,查出了胤禟与胤禩、胤禵未烧毁的往来信件,其中有“机会已失,追悔无及”等字眼,这便成了惩办胤禟的最有力罪证。1726年胤禟被削宗籍,雍正改其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之人”。胤禟在狱中去世。

胤禟的府宅后来成为雍正帝第五子爱新觉罗·弘昼的府邸,即和亲王府。

弘昼是弘历即乾隆皇帝的弟弟,因为当时为防止母子联合外戚专权实行“皇子交换制度”,即皇子们必须被交给生母外的其他后妃抚养,所以弘昼就被“换”给了弘历的生母钮祜禄氏抚养,也就是后来的孝圣宪皇太后。太后对弘昼甚至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弘历还要宠爱,弘昼也常干一些荒唐事,他被后世称为“荒唐王爷”。弘昼最大的爱好便是办丧事,每天饭前装成死人让家人跪一院子痛哭流涕,自己笑着泰然饮酒吃祭品,乾隆皇帝也拿他没办法。

弘昼另一件具有代表性的荒唐事,便是抢劫“运钞车”。弘昼让家丁在铁狮子胡同路口把从宝泉局去往户部的“运钞车”劫进了自己的和亲王府,并将银两洗劫一空。乾隆皇帝知道后正要惩办弘昼,却被太后拦住了。没多久,太后对乾隆皇帝说她想看看“金山银山”,于是乾隆皇帝便从户部借来金银堆积成山让太后看,没想到太后却当即下懿旨一道,将这些金银赏给了“穷”到不得不抢劫银车的和亲王弘昼,孝子乾隆皇帝也只得依了母亲的意思。实际上,按《清史稿》记载,乾隆皇帝即位后把父皇雍正皇帝当年在雍和宫里留下的财产悉数赐给了弘昼,所以弘昼绝对算不上穷,他甚至比其他诸王都富有。

弘昼病故后葬于密云,他的后代在和亲王府居住,一直到清朝末年。

2

中国人建的“混合型”洋楼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朝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当时和亲王府的主人、弘昼的后代镇国公毓璋,顺应清政府变更官署的命令,搬离了这座王府。王府则被内务府收回,府内原来的建筑基本被拆除,这就是现在为什么我们几乎看不到府内有任何中式建筑的原因。

没过多久,中国营造厂在府内施工建造了现在保留下来的三组砖木结构的欧式楼群。但人们或许不知道,这几幢外形近乎完美无瑕的“洋楼”,竟然不是外国人设计的。它的设计人是曾在英国留学的中国设计师沈琪,沈琪给后人留下了少得可怜的信息,他的生卒年月、家庭背景等鲜有记载。不过,他在这块后人俗称为“铁1号”的地方,留下了精美的建筑,让后人不断品味和纪念。

“铁1号”中现存的这一建筑群约于1907年至1909年完工。第一眼看这组灰色砖石楼群,是原汁原味的欧式建筑,但细细看来,还是可以看到其中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痕迹。主楼外形廊券是典型维多利亚式风格,有着精美绝伦的拱门和游廊。但一进门正对着的主钟楼,却呈现出明显的哥特风格,在阴雨天看来,别有一番阴郁的哥特美感。再看细部的纹饰,则是巴洛克式与中国古代传统花纹的融合体。这组中西结合、混合了欧洲不同时期风格、精美壮观的建筑,便是清末中西交融之风的产物。而这样一组西式建筑同时应用于清朝海军、陆军最高指挥部官署的情况,可谓清朝的一次先例。

3

“贵族学校”未见效

1906年6月, 铁狮子胡同清朝陆军部下的贵胄学堂开始招生。所谓“招生”,其实不是考试选拔,而是“保送入学”。这所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只招收满蒙宗室子弟,包括极少数的汉人学员,他们都是有爵位的汉族大员后代。如果没有这种血缘关系,即使是才华过人,也没有入学资格。所以陆军贵胄学堂的大院里,便有过我们所熟知的醇亲王载沣、多罗贝勒载涛等王公贵族的身影。

贵胄学堂分为陆军贵胄学堂和贵胄法政学堂,后者位于煤渣胡同,校史很短,故知名度不高。清政府开办贵胄学堂的目的是在满清宗室内培养一批可信任的西洋化新式军官,并夺回渐渐转移到汉人手中的军权,挽救大清国的命运。

但是贵胄学堂开办后的结果远不如清朝统治者们想象的那么好。由于八旗子弟的“纨绔不羁”,学员们根本不好好学习讨论军国大事,整日在学堂里吃喝享乐,吃一顿饭要花七八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六百余元),可见学堂内奢侈腐化、攀比之风蔓延。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学员们课上不仅不好好听讲,还在课上唱京戏。

另一件在学堂里比较流行的事便是讲鬼故事,学员们每天无所事事,就互相讲鬼故事来消磨时间。“铁1号”大院儿里闹鬼的传闻逐渐传开了,其实这“鬼”,就是贵族子弟们“讲”出来的。

辛亥武昌起义之后,陆军贵胄学堂也就随满清政权覆灭而停办。贵胄学堂没有达到培养出挽救满清将倾大厦的“救世之才”,反而成了末代王公贵族们的游乐场和后花园。而且贵胄学堂招收学员只凭血缘,也引起了汉族大臣的不满。从而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将清朝进一步推向了灭亡。

4

北洋“六不总理”引发学生惨案

辛亥革命后,清廷退位。1912年,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1912年8月,孙中山经由天津到达北京,袁世凯临时把总统府迁到铁狮子胡同。

1924年,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任临时执政,代总理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也将执政府放在了“铁1号”,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被誉为“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在当时拥有较高的威望。袁世凯的养女是段祺瑞的妻子,段祺瑞也算得上是袁世凯的嫡系将领,但在袁世凯称帝时,段祺瑞极力反对,尽管被袁世凯撤去了陆军总长的职务,他也没有丝毫后悔。

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负责去和袁世凯指定的下任总统黎元洪交接,而段祺瑞一直对黎元洪很有意见,段祺瑞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交接时愣是瞪着黎元洪瞪了半个小时,一句话也不说,最后抬腿就走,留下黎元洪一个人吓得不轻。

段祺瑞生活中“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而段祺瑞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将姨太太嫁人的故事。段祺瑞在得知姨太太已有心上人后,便像嫁女儿一样把他的这位姨太太嫁到了她的情人家,也算圆了姨太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梦。

段祺瑞不抽大烟、不酗酒、不聚赌,只有个清雅的爱好,便是下围棋。他每日早饭前必下一盘,天长日久,棋艺自然高超。当时11岁的“围棋天才”吴清源常出入段祺瑞门下。据说有一次段祺瑞要和吴清源下棋,段祺瑞还很有风度地让了吴清源两步祺,年少的吴清源也没给他留面子,把段祺瑞杀得大败。这预料之外的失败,让“输不起”的段祺瑞生了一天气,不肯见人,不过,之后他反而每月资助吴清源一百大洋学费。多年之后,吴清源与段祺瑞的再一次对弈中,吴清源礼貌性地“小败”。

但是1926年3月发生的一起血案,成为段祺瑞政治生涯的转折。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军警与为拒绝“八国通牒”(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联合英美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要求)而前来请愿的青年学生们,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口发生了武力冲突,酿成了举国哀恸的“三·一八惨案”,惨案造成了共47人死难,200余人受伤。

虽然有说法指出,段祺瑞当天并不在执政府里,开枪的命令也不是他下的,但是“三·一八惨案”造成的极大影响,使得段祺瑞于当年4月下台,此后他回到天津。1936年11月,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5

日军在水牢关押爱国人士

如今繁华的张自忠路大街上除了一块写着“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的石碑外,已找不到当年血雨腥风的痕迹,不过人们依然不会忘记曾经的历史。每年3月18日,总会有人将几朵菊花轻轻摆放在纪念碑前,遥祭当年的英魂。曾经满是弹痕的影壁墙,如今也早已被重新粉刷填补,静静立在马路对面,望着段府的大门,怀念着当年爱国学生们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身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这里曾作为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部和特务机关“兴亚院”,侵华日军战犯冈村宁次就驻扎在这里,任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日军在后配楼的地下水牢里曾经关押和杀害过许多爱国志士。如今从后配楼半地下的铁栅栏窗向里望去,迎着地下扑面而来的潮气还可以看到地下水牢沉重的石门和牢房里的构造。

听住在这里的老人说,他们年轻时还组织过“水牢探险”,许多女同志吓得不敢进去。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也曾进到过地下水牢里,其间通道错综复杂,阴森可怖,行进间还不时能看到野猫的尸骨。此时,牢中爱国志士们宁死不屈与敌寇抗争的面孔浮现在我们面前,那是民族的伤疤,永不能忘的伤疤。

后来,“铁1号”改用作中国人民大学校舍。1978年,主楼归属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后配楼为人民大学教职工家属居住,东院楼群则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我爷爷生前毕业且任教于人大历史系,所以我从小长在这满是历史韵味的老府邸里生活。有时候会想,住在这样一个可谓是半部清朝和民国史的地方,是何其的幸运。

1995年姜文导演拍摄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男女主角生活的“部队大院”取景地,便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在黄昏下的西洋楼间,主人公手拿搪瓷缸在漆皮掉落的老桌前度过的梦呓般的岁月,成了不少人追忆青春的载体。

如今的“铁1号”大院儿已不再是常人无法踏足的机密要地,社科院研究员来来往往,谈笑风生;保安与看门的大叔坐在残存的琉璃瓦造就的阴凉下饮茶唠嗑;夏日傍晚,大院儿里的老人们手拿蒲扇,抚着古老的砖石,在浓郁的花香中回忆着年轻时的岁月……

[责任编辑: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