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活着回家》记录美军最惨痛的教训

 

书名:《活着回家:巴丹死亡行军》

作者:[美]列斯特-坦尼

译者:范国平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定价:68.00

书号:978-7-229-11176-2

近日,由美国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的列斯特-坦尼教授撰写的图书《活着回家》在重庆出版社出版。巴丹死亡行军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明确提到的日军远东三大战争暴行(南京大屠杀、缅泰死亡铁路、巴丹死亡行军)之一。

二战初期,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巴丹和克雷吉多岛相继陷落。8万多名美菲军队集体投降。但是,日军并没有优待这些战俘,相反,他们残暴地对待战俘。就在美菲联军投降后,日军命令这些人拖着疲惫的、筋疲力尽的身体,包括一些受伤的战俘,蹒跚着走向战俘营。

战俘们在烈日下行进,日军不提供任何粮食和饮水,遇到战俘掉队或者偷偷喝水,日军直接用刺刀步枪就地杀死。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冒着被处决的危险寻找水。战俘们最终到达终点时,已有一万五千人因饥渴而死或遭日军虐杀。坦尼是极为少数从巴丹死亡行军中存活下来,又活着走出日本战俘营的美国军人之一。战后,他继续学习,成为学者,清晰完整地记录下他自己和许许多多远不如他那么幸运的人们的战争经历。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巴丹死亡行军和后来在奥唐奈战俘营,逃跑后加入地方游击队、再次被俘的经过。后来,作者被转移到甲万那端战俘营,又从菲律宾乘船到台湾再到日本大牟田煤矿。作者还描写了在大牟田煤矿的苦难生活、种种求生行动(做黑市交易商、战俘的秩序维护者、自残怠工的种种方法、组织演艺活动等等)以及战争结束后寻找美军、回家,战后重回日本的经历。在最后,作者还提出了自己写作这本书的最初的动机,那就是日本人拒不反悔,甚至颠倒黑白。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之下,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但日本得了历史健忘症,缺乏反省,并不断否认其侵略历史。

但是,这些二战时期被日军俘虏的战俘,一直想得到日本的道歉,等待日本政府承担亚洲太平洋战争的责任。很多人会说,“事情都过去了那么多年了,道歉有什么用?官司打了那么多年,总赢不了,日本政故坚持不赔偿,再打下去有什么意义?” 代表美国老兵向日本政府和企业索赔的坦尼教授说:“我们要求赔偿,并不是为了钱,我们的要求涉及人格和尊严。我们要求获得正义!”对于饱受摧残的受害者而言,一个真诚的确定无疑的道歉,可以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从长达70多年的痛苦和耻辱中解脱出来,带着尊严安息。

这套书值得关注的地方还有:我们在了解日本这个民族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日军怎样对待同为黄皮肤的中国人,还要看看战争中他们如何对待美国人、英国人。日本在世人的印象中是懂礼貌、守纪律、勤奋、干净,国土面积不大却有那么多世界顶级公司,为什么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德国人对自己历史进行了诚挚的道歉和反悔,而日本人为什么说不? 这都是需要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责任编辑:郭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