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赵北长城千年风雨藏阴山

 

 

战国赵北长城遗迹。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古迹基金会把长城列为100个最濒危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在内蒙古,有7570公里的长城,包括战国长城、秦代长城、汉代长城、金界壕、明长城和北魏长城等。这些长城遗迹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大自然的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等原因,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我区已将长城保护纳入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将全面加强自治区境内长城保护工作。今年是《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从今日起,本版陆续推出“内蒙古境内长城遗址”系列,敬请关注。让我们一起在广袤草原、茫茫戈壁、群峰丘陵中寻觅长城遗迹,领略其历史沧桑。——编者

车窗外秋雨绵绵。在包头市区至石拐、五当召弯曲的公路旁,一段又一段不算高的土筑的长城,在迷蒙的雨雾里静静矗立。长城时断时续穿行在起伏山脉间,这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有2000多年历史的战国赵长城。

站在固阳县大庙村的山丘上眺望,隐约可见这段从大庙村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昆都仑区的赵长城遗迹。

山中的赵长城管护点。

赵武灵王时筑长城

沿着边墙壕村东侧的赵长城遗迹一路向东行,看到一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北长城遗址”的石碑。石碑不远处,赵长城遗迹清晰可见。石碑的背面写道:“该段长城为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0年拓地九原后修筑,东端起点在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青山西麓,终点在乌拉特前旗乌兰布拉格沟口。长城多为土筑,少量土石混筑。沿线设有烽燧、障城,因赵国先在其南境筑有长城,故称此为赵北长城。包头境内赵长城从土右旗美岱召镇北沿大青山西行,至五当沟转入山中,由石拐区老爷庙山向北至后坝村改西行,沿石拐、青山、昆区、九原区大青山、乌拉山南麓西行进入乌拉特前旗。包头市境内全长120公里。长城墙体两侧100米、烽火台及障城四周100米为保护范围。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石碑处再往东行,赵长城遗址仍然十分明显,可仅仅走了200多米,长城就断了,断处是一条深沟。深沟东侧,赵长城遗址不见踪影,继续向东寻,走进色气湾村向西望去,赵长城遗址又出现在眼前,这里也立着一块“赵北长城遗址”的石碑。

赵长城为战国赵武灵王时所筑。赵武灵王即位之后,于公元前307年在信宫(战国时期赵国信都的宫殿)召开了五天的会议。根据赵国弱于齐、秦、魏,而强于中山、代、林胡、楼烦等的实际,做出向北发展的战略决策。为了适应与楼烦、林胡等作战,赵武灵王做出了“胡服骑射”的重大决策。这使赵国很快走上了一条强兵之路,先后征服了楼烦等部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在向北夺得大片土地和人口之后,从公元前300年开始,赵国修筑了东起代郡,中经阴山,西至高阙的长城。这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代,为赵国属地,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境内,赵武灵王在此置郡。阴山,包括大青山、乌拉山、狼山等。高阙,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兰布拉格沟口。

据了解,赵长城的具体走向,由河北省宣化,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而直趋狼山。从考古人员实地考察看,赵长城自兴和县西行,经察右前旗、卓资县至呼和浩特北,沿大青山到达包头,再越昆都仑河绕乌拉山进入后套平原,然后至狼山之中。其遗迹断断续续,时而以山陵为屏障,时而又穿入深山峡谷之中,逶迤曲折,甚为壮观。

战国赵北长城遗迹。

与山势景物融为一体

现存的赵长城遗迹大多是夯土建筑。赵长城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采取了灵活多变的选址方式。例如卓资县的长城,利用斗金山险要地形而筑。从呼和浩特以北的坝子向西,到台阁木之间,山势较高,在山的南侧有较宽广的慢坡,长城遗迹蜿蜒在这个慢坡的腰部。没有慢坡的地方长城就贴近山脚,从台阁木至毕克齐之间,则主要在山脚的附近。从水涧沟门向西到包头之间,群山起伏,山脉作弧形向南凸出,但没有主峰,长城缺少依屏,因此穿入山内。包头附近的长城遗迹,都是迤逦于丘陵之中,跨山越水,显得非常险要。

记者看到,呼和浩特北面大山脚下的赵长城大部分用土夯筑,在一些土壤不多的山谷口多用石块垒砌。呼和浩特西北的乌素图召后面保存的一段长城残高3米,虽不是保存最好的地段,但因其交通方便,游人在参观完召庙后登临长城,远处的美景尽收眼底。

跨越2000多年的岁月,如今的赵长城与山势景物融为一体,从外观看,遍布荒草的长城仿佛就是山里的土丘,但细节之处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项工程的伟大。在一处赵长城遗址的断面上,看到其最原始的状态。这个断面大约两米多高,夯层如树的年轮般清晰可见,细细数下来,居然有二十多层。每个夯层大概在8至10厘米厚,虽然都是黄土夯制,但由于其中夹杂石料的多少让各夯层颜色略有不同。

有些赵长城城墙上,已被人踩出了一条小路,也许是城墙夯筑的细密,小路路面泛出光泽。

黄土夯制的古长城也显示了古代夯筑工艺的精湛。夯筑工艺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朝以前的长城,多是采用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修筑而成。一层土,洒一层水,夯实一层,夹一层石灰,反反复复,直到达到高度、宽度和质量标准。版筑夯土墙的高度一般是底厚的一倍左右,顶部宽度为墙高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所以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能抵挡冷兵器(刀、枪、箭等)。土筑的赵长城经千年风雨侵蚀,迄今岿然不动。所以,夯筑的城墙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也毫不过分。

 

赵长城上被踩出的一条小路。

农牧区的分界线

赵长城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古老的赵长城,不仅见证了“胡服骑射”的伟大变革,也恰好处在当时中国农作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上。

赵长城与秦汉长城有着许多“本质性”区别。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白音查干介绍说,“两者地理位置不同,赵长城位于阴山南角下,秦汉长城则位于阴山顶部或北麓;两者的烽隧数量不一,赵长城的烽火台很少且明显,没有形成像秦汉长城那样的预警通讯系统;同样取石方便的条件下, 赵长城几乎全部用土夯筑,秦汉长城则更多用石头垒砌。”

那么,赵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白音查干认为,它是赵国主动实行“南守北攻”的根本性战略转变,到北方胡狄之地去开疆拓土的一种表现。赵武灵王在无意中为当时的农牧分界线树立起了一道地标。赵武灵王在修建长城时,主要考虑地理上尽量将可耕地括入长城之内。所以赵长城把河套地区和阴山以及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截然分开,成为中原农耕势力的北进和农牧分界线开始确立的标志。

阴山赵长城在地理上,基本沿着我国干旱区与湿润区的界线东西延伸,成为农业区和牧业区的一条“物化”的分界线。赵国为了解决农牧矛盾,用长城把农耕民族与畜牧民族隔离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赵北长城墙体就地取材,多为土筑,个别石筑。 

有效的长城保护

内蒙古境内的长城,由战国赵、战国燕、战国先秦、秦、西汉、东汉、北魏、北宋、西夏、金、明代11个朝代修建而成,如今仍然蜿蜒在茫茫草原、群峰丘陵中,成为我区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这些长城遗址多分布于偏远地区和高山上,面临较严重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的威胁。

近年来,自治区非常重视长城保护,目前已出台了保护长城的相关法规文件,各盟市在长城沿线积极推广“马背文物保护队”“草原神鹰文物保护队”的先进经验,建立了长城保护员、保护站点管理制度,落实了长城保护经费,确保基层长城保护员能长期在第一线发挥作用。

近日,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长城执法专项督察全面展开。针对境内长城分布范围广、长度长、时代跨度多的特点,把全区12个盟市划分为中、东、西部三个区域,成立了三个督察小组对全区长城执法情况进行实地督察。通过督察,依法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及时制止对长城破坏行为,并对涉及长城保护的案件进行督办。内蒙古珍贵的长城资源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

据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介绍,我区将全面加强自治区境内长城保护工作。自治区文化厅设立长城保护管理机构,指导全区长城保护、管理、协调等工作。长城保护已纳入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完成《内蒙古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纲要》和12个盟市重点区段长城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开展长城合理利用工作,处理好长城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长城保护与文物利用、城乡建设、旅游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发挥长城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长城沿线重点地区设立一定数量的长城保护工作站。实施一批抢险加固、保护修缮、设施建设和综合展示工程,建成一批长城参观游览示范区。

在包头市赵北长城的保护中,文物工作者针对长城本体严重坍塌、亟待加强保护的情况,尝试运用生态袋护坡技术,用仿古土坯样式的生态袋,填补漏洞、支护边坡,有效切断文物本体的病害源头,保证工程可逆性。针对昆都仑区段赵长城人为破坏和河流、冲沟侵蚀,包头市将对这段赵长城进行抢救性保护,妥善保护长城遗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一位考古专家说,不能修旧如旧的话,对长城而言,也是一种破坏。

2000多岁的赵长城不断地走向衰老,我们多么渴望它长寿些,再长寿些。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