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书香伴着生命同行

□周静

在一间躺满病人的透析室,滚滚的鲜血顺着机器和针管流过病人的躯体。一架书柜安静地立在一角,书香浸润,漫长的4个小时变得不再那么煎熬。

一个多月前,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透析室里,一个简单的仪式正在进行。通辽市图书馆“相与析”书友会流动图书点在这里挂牌,第一批近200本图书在此安家。

仪式全程很安静,为的是不打扰一旁正在透析的患者。流动图书点走进医院,这在通辽市是破天荒头一例。这批图书是透析患者们之前亲自前往图书馆选来的。《中华史记》《世界不解之谜》《生命与记忆》……想看什么选什么。看完了随时更换新书,之后还会有新鲜的杂志。

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目前共有174名透析患者,透析室里一次能容纳41人透析。患者最大的84岁,最小的不到17岁,1年、2年、10年、20年……他们撑着漫长的岁月,在孤独与恐慌中掰着指头算日子。

手边有书柜,随时取来就读,非常方便,心灵好似平静了很多。“下次给我挑两本音乐类的书呀!”一位患者告诉护士娄木子,木子认真记了下来。

通辽市图书馆对于透析患者的支持,始自今年4月。该市第一本由透析患者供稿、专门针对透析患者而策划出刊的杂志《相与析》,就诞生在这间透析室。图书馆提供了经费、场所和各种支持,馆长王蒙为杂志题写了刊名,在出版第一期时,还为透析患者成立了书友会。

书友会的发起人是作家金智为,他同时也是一名透析患者。自去年开始透析以来,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透析室里的病友们渐渐对阅读和写作产生兴趣。他们积极写稿,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把多年的苦楚与坚持倾泄出来。当文字结集面世,他们也收获了精神上的巨大安慰。

32岁的李晶已经透析8年半了。由于没有工作,年轻的生命空荡荡无处寄托。《相与析》第一次征稿时,她写了一篇《尿毒症并不可怕》,以亲身经历鼓励病友。在金智为的引荐下,2个月前,李晶到一家媒体当了一名编辑。

“有工作了!这是我这些年来最开心的一件事!我终于回归社会,能做点事了,从心里往外地高兴,是书友会改变了我的人生!”现在的李晶阳光活泼,充满劲头,开始了新的生活。

“从最初的一两个人写,到现在作者已经发展到几十人、上百人。”透析科护士长刘亚东说,这本杂志深受透析患者的喜欢,而且在患者中间传递着极高的正能量。有一位26岁的小伙子刚开始来透析时,情绪极其低落,一句话也不说。每期《相与析》出刊后,他都认真细读,后来性格竟有了改变,不仅与医护人员有说有笑,对他的父母也打开了心结,与家人融洽相处,而且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如今,《相与析》从最初的双月刊变成了月刊。医院方面大力支持,专门指定2名护士作编辑,并规定每期必须有2篇医护人员的稿件。现在,这本杂志影响越来越大,不只在科尔沁区,还辐射到霍林郭勒市,甚至有浙江省的透析患者也慕名投来稿件。还有一些已经康复出院的肾病患者,也投来稿件。

在透析室里,护士与患者如同老朋友一般,一起探讨读书心得,一起为杂志写稿,交流心声,从文字里得到相互理解。尤其一些透析多年的老患者,与护士们相处得更像是家人,来到这里轻松“上机”,看一会儿书,聊一会儿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有了书友会,有了流动图书点,患者的心通过书香凝聚到了一起。他们不仅从这里获取了知识,更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进而促进了身体的健康,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方俊平说。

透过笔下的文字,这些人把疾病的痛苦看作是生命的磨砺;经过书香的润泽,这间小小的透析室内映出了生命的亮色。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