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焦点】内蒙古:社会救助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社会救助是弱势群体的保护网,是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然而,社会中总有这样一批“弱势”群体,他们既没遭遇先天的灾难,后天也未承受不幸,生活并不困难却以能吃到救济为荣。“君子周急不继富”,这种懒汉绝不是我们应保尽保的对象。

包头市惊现最富低保户  坐拥六处房产

内蒙惊现最富低保户坐拥六处房全家吃低保(图)

“最富低保户”吕某在该商厦内拥有两个总面积近20平方米的柜台。

内蒙惊现最富低保户坐拥六处房全家吃低保(图)

内蒙惊现最富低保户坐拥六处房全家吃低保(图)

图为吕某目前的住所。

2011年,作为国家级居民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城市,包头市核查低保人员家庭经济状况,清理出大量潜伏在低保行列中的富裕户,其中一对低保户夫妻名下拥有六处房产,引发舆论一片哗然。

记者在包头市调查了解到,该市石拐区居民吕某夫妻均有重病在身,不能工作。2008年下半年,吕某向石拐区民政局申请享受低保。在简单核实了吕某的家庭情况后,民政部门开始按月为吕某夫妇以及他们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发放低保金。

然而在本次核查中,包头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却在房产部门那里发现了惊人的信息:在吕某及其妻子的名下,竟有6处房产,其中包括3处柜台、1个店和2套商品房,总面积逾300平方米。“他家的情况我们都比较了解,但谁也没想到他们两口子名下竟有这么多房产。”吕某所在的居委会主任高换娥回忆说,当初吕某申请低保时,居委会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都进行过入户调查,看到厚厚的诊断书和他家的生活条件后,民政部门觉得吕某一家的确应享受低保政策,因此低保金很快就批了下来。

吕家的邻居王金罗说,他与吕某做了20多年邻居,在他印象中,吕某从小就体弱多病,多走几步都会喘得不行,根本没有什么劳动能力。时至今日,王金罗仍不知道他的邻居是包头“最富”的低保户。

在包头市肿瘤医院,记者见到了一直陪患有乳腺癌妻子治病的吕某。吕某承认,他确实隐瞒了个人的财产信息,但他辩称,有5套房子是他父母的财产,妻子名下的一套住宅则是他做生意的妹夫为防止生意失败破产而留下的“后路”。“老人本想以我儿子的名义购买这些房产,但他当时太小,还没有身份证,就只好写在了我们夫妻名下。”吕某说。

吕某的母亲告诉记者,她的4个孩子中,唯有老大吕某体弱多病,无法谋生,为了保证他以后的生计,老两口只好用一生的积蓄买下4套房产留给他。“没想到却惹了大麻烦”。

在核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石拐区在册的8200多名低保对象中有140多户、404人在市区拥有房产,比例接近5%。目前,石拐区民政局已经对这些“低保对象”实施了停保。

 

内蒙古2013年清退逾10万“骗保”和“人情保”

W020140126501594868861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为确保低保救助对象的准确性,杜绝骗保、“人情保”等问题,内蒙古民政厅通过城乡低保清理规范工作,2013年共清退不符合条件低保对象104145人。

据介绍,清理和规范工作主要涉及当地低保政策、操作程序的执行情况,低保金、价格补贴及相关补贴的发放情况、动态管理和低保档案建设情况,以及地方性政策制定情况。

在被清退的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中,城市低保对象64748人,农村低保对象39397人。其中,因家庭财产收入超过政策规定、家庭收入超过当地标准被清退的低保对象6万余人,此外在城市低保对象中,有2.2万人因享受养老金待遇退保。

据介绍,城乡低保救助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各地不同程度存在的骗保、“人情保”“政策保”、多头享受救助政策以及报表不实、挪用资金等问题,对城乡低保救助工作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内蒙古救助工作“逢救必核”确保公平公正

要确保使宝贵的社会救助资源真正用于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而不成为懒汉的“免费午餐 ”,需要一些具体的制约机制。如对低保人群等各种救助群体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再建立公开的监督和检查办法等。

为进一步加强新申请救助对象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规范管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对新申请社会救助对象“逢救必核”。

《通知》明确要求旗县民政部门作为救助对象审批责任主体,经授权后对新申请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开展信息核对后再予以审批,家庭确有困难的“急难”对象可以通过先行救助,再行核对的方式开展工作。

《通知》中规定对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及专项社会救助的居民个人或家庭,要定期开展家庭经济状况开展复核工作,原则上定期复核周期不超过3个月,涉及救助对象公安户籍、车辆、人社养老金领取、社保缴纳、财政供养人员等部门信息按月进行核对。

今后,内蒙古各级民政部门将继续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对新申请救助对象涉及12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包括户籍、车辆、财政供养、社保、殡葬等在内的18类数据信息的核对工作,严格落实救助申请对象“逢救必核”, 确保内蒙古社会救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救助制度应要求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下,无法供养家人甚至无法自食其力时,才有权请求国家救助。这不仅是对其他纳税人付出的守护,更是对众多低收入家庭负责任的表现,事关社会文明与公平。

(综合《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晚报》、新华网)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