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保障性住房,老百姓的“暖心房”

对于城镇低收入家庭来说,拥有一套住房是他们最迫切的生活愿望。因此,改善城镇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让老百姓住上“暖心房”,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全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加大了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通过实物配租的保障方式,极大地解决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目标: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全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集中力量抓好临河主城区建设,加大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力争完成棚户区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全面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机制,加强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旧房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多渠道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举措:投资190亿,多项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

全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不断加大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及棚户区改造的力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城镇居民居住环境和配套服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5年来,全市各项保障性安居工程共完成投资190亿元,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5.7万户、建设保障性住房4万套,实施垦区棚户区改造1.6万户,完成3000套公共租赁住房长期租赁试点工作;5万户居民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共解决了33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投入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资金42.3亿元,完成危房改造11.2万户,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走在全区前列。

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同时,还解决了7560户回迁房延期交付和7000户房产证办理遗留问题。

5年来,我市在建设保障性住房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多项措施并举。

陆续出台了《推进“百姓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保障性住房实行统筹建设并轨运行管理的意见》《推进住房保障家庭准入退出审核联动机制的意见》《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管理,建立了保障性住房准入、分配、管理多部门审核联动机制。

累计争取棚户区改造贷款84亿元,贷款额度和支付进度均居自治区前列。贷款的落实在解决农民工欠薪及为回迁户、购房户交房等难点问题和化解信访矛盾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今后20多年的住建投资奠定了良好的、极其重要的基础。

在棚户区改造中全面推行宜改则改、宜拆则拆和“自主改造”新模式,加快了改造进度。此举得到了自治区住建厅的充分肯定,下一步要在全区推广。

住户:圆了安居梦

王大爷一家原来住在临河五中对面的平房区。现在,王大爷一家住上了新楼房,小区的名字叫万锦世纪城一期。小区绿化好、规划好、环境好。说到棚户区改造前后的变化,王大爷感慨地说:“我和老伴儿都上了岁数,以前住平房的时候,一到冬天,买煤、生炉子、打炭就成了问题。有一天我打炭劲儿没使对,把胳膊闪了,落下了肩周炎的毛病。现在住上楼房了,再也不用挨冻了,也不用为买煤、打炭犯愁了。”

住棚户区的不便,王大爷说都说不完。除了买煤、打炭外,到了冬天,出门得留下一个人看暖气炉,要不暖气管很容易被冻烂。“就因为得看暖气炉,我们老两口不能一起上事宴。现在住上楼房了,想去哪,锁上门就能走,没有那么多麻烦事。”王大爷说。

王大爷是这片棚户区改造的最早受益者之一。对于棚改政策,王大爷一家都非常支持。在万锦世纪城一期棚改中,王大爷家是最早签协议的,自己仅贴了5万块钱,就用120多平米的平房换购了两套楼房,老两口一套,儿子一套。用老人家的话说:“棚户区改造,圆了我的安居梦!”

圆了安居梦的还有刘大娘一家。十几年前,刘大娘一家从农村搬到临河街上生活。因为一家人没有什么技术和文化,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十几年来,刘大娘一家一直租房居住。

“我们也考虑过买房,可是房价太高,买不起啊!”刘大娘说。

几年前,听说政府要建设保障性住房,刘大娘就到社区打听。得知她家符合条件,她就申请购买了一套保障性住房。2011年,刘大娘一家搬进了河畔丽景小区,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楼房。

转眼间,刘大娘有了孙子,一家5口人挤在40平米的房子里有些憋屈。2014年,儿子又申请了一套保障性住房。经过摇号,儿子摇到了泰和园小区的一套60多平米的楼房。

“我们一家人都有房子住了,太感谢政府了。”刘大娘和儿子边打扫新装修的房子边说。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