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家长群里的“江湖”

为了家校沟通、联系方便,如今很多学校都会要求班主任建个家长群,成员主要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利用社交软件拉近老师和家长关系,本来是件好事,但很多家长群建起来没多久就遭家长吐槽:其他群可以不看,但是家长群再忙也要看。有网友爆料一个人自己拥有6个家长群,面对每天动不动就“99+”的群信息,被“群”绑架的感觉有点“难受”。

采访中,多位家长告诉记者:“追捧、刷存在感、小题大做等等现象让家长们从不知所措到随波逐流,最后到厌恶至极,可是即便你再不愿意,这些东西随时都会出现在你的微信群里,每天与你见面,让很多人苦不堪言……”

入群第一守则:“跟上队伍”

孩子今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刘女士,开学时就被老师告知要进入到孩子所在班级的家长群,开学的那些天,家长们都非常活跃,很多家长把在家里遇到的问题,放到群中寻求老师和家长们的帮助,老师和很多家长也都“出招儿”,温馨而快乐。可是今年教师节到来的前三天,就有家长开始在群里发出祝老师节日快乐的各种图片、视频、问候等,家长们纷纷效仿,祝福每天几十条,到最后完全刷屏。

刘女士发现,三天的时间里,有家长连续发出五六条信息,那几天大家的交流变得很少,都在忙着引起老师的注意。而到了中秋和国庆节,这样的信息又是蜂拥而至,这期间,老师每每发出一条信息,迎合的信息便扑面而来,让人哭笑不得。

女儿上初三的家长赵先生说:“今年孩子课业负担开始加重,每个老师都会在晚上发一些学习的重点,老师只要说一句话,后面就跟着几十条的回复:‘收到’‘谢谢’‘老师辛苦了’‘老师您这样辛苦我们一定配合’……更有肉麻的,‘孩子在您的班太幸运了’‘有您这样的老师孩子考重点没问题’等等,有的还发送鲜花、亲吻、爱心等各种表情包等。”看到家长们齐刷刷地“站队”刷屏,赵先生不得已也得“跟上队伍”。最让他反感的是,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前些天学校在下午加了800米跑训练,老师提醒家长注意孩子休息情况的信息,让家长们“感动不已”,各种问候、感谢刷爆了家长群。第一天晚上的信息至少有200多条。

家长“争宠”大招儿:发鸡汤、点赞……

采访中,很多家长拿出他们的手机指着家长群说,家长们发出的很多信息一点也没有意义,有的甚至非常无聊。但是因为从众心理和担心老师对孩子有意见,大家只好硬着头皮也发出这些信息。

参与刷屏的家长接受采访时称,他们也是满腹苦水。一位家长说:“我从来不愿说这样的话,但又担心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只好跟风说那些不着四六的话,结果老师很受用。”

在家长群里,家长们不仅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还争先恐后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名上初二的女生说,他们的班主任非常看重发出信息后家长们的反应,起初有几个同学的家长没有回复老师的信息,第二天就遭到老师的质问。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他们班的家长群变得异常活跃,她的父母都加到了群里,每天都及时关注老师发出的每条信息,有时父母还互相提醒如临大敌,让全家人都不舒服。

还有些家长,为了引起老师的重视,每天刷屏发各类心灵鸡汤,还利用各种机会讨好老师。一名东河区的家长称,她女儿班的一个孩子在学校摔破了皮,老师陪着去医院检查,孩子没事之后,学生家长每天都要在微信群里发出感谢的信息。“有您这样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太辛运、太幸福了!家长们,让我们为××老师点赞!”“非常感谢老师对孩子这段时间的照顾,深表感激,老师辛苦了!”“因为您的关心,孩子对学校生活充满了信心,我们全家感谢您!孩子将来一定要做像您这样的人。”……“这位家长的这些话,说一两次也就罢了,时间久了,成了微信里的垃圾,很多家长说,这样的讨好和抱大腿有点太赤裸裸了”。

老师的困惑:刷屏占用了太多时间

家长们吐槽,老师们其实也很困扰。接受采访的多位老师说,面对家长们的“热情”和喋喋不休,他们并没有感觉到舒服,而是感到了很大的负担。他们已经没有了私人的时间,随时都会被家长“喊话”。

一名英语老师微信里有4个家长群,她说每个群都是她所带班级的学生,就这样她已经拒绝了好几个家长组成的群。“其实我们每天在群里发的都是些作业、关键的知识点、复习的内容、个别需要注意的内容以及随后要考核的内容等等,就是提醒家长配合孩子多加注意。每次发出之后,我们都不需要家长回复。可是家长们认真回复的态度我们也不能打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量的刷屏。平时的刷屏我们还能接受,最头疼的是节日,海量的信息让我们也非常反感,一旦有要交代的问题,就要连续多发几遍,不然就会被淹没在家长无用的问候、祝福中。一次开家长会我直接说出了这个困扰,希望家长不要发没有用的信息,可是好了一段时间,随着考试的临近,有些家长又开始了”。

一名幼儿园的老师说,孩子刚送到幼儿园,一些家长便在群里@老师,问自家娃有没有哭、有没有喝水、午饭吃了多少。一名初一的班主任说:“孩子们刚到初中有些还不适应,我觉得某个孩子某些地方不错,在微信里发出来给大家借鉴一下。可是后来发现很多家长有误会,以为我是在偏袒他,还纷纷要求我重视他们的孩子,吓得我再也不敢发类似的信息了。”

专家建议

冷静看待“群捧”

家长群建群的初衷原本是为了方便教学,方便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孩子与孩子沟通,对于它的“变味”,包头著名心理专家李红霞老师认为,与家长和老师都有不小的关系。

李红霞分析,家长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讨好老师,让老师知道自己很支持老师的工作,从而得到认可,引起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如果形成了追捧、献媚、小题大做,危害就会潜移默化地出现。首先是家长会把大量时间放在对微信的关注上,会占用陪伴孩子的高品质时间,忽略孩子的真实需求。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关注他人胜过关注自己,产生无价值感、低存在感,严重的还会产生不良的行为。

其次,是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言行随时随地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都有示范作用,父母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有必要的,就会要求孩子照做,时间长了导致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也有同样的心态和方式,不利于孩子与人正常、真诚的相处。

另外,家长过多的无用信息会占用老师的教学和交流信息,对老师的教学以及安排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回应会耽误时间,不回应感觉不近人情,会对老师造成困扰。

李红霞希望家长面对“群捧”的现象,一定要冷静地看待每一句话,恰当地利用建群的原本价值,不要跟风、比较,把需要表达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放进去。如果特别有必要,可以选择和老师单独交流,对老师欣赏、赞美表达的方式有很多,建议选择最恰当的方式。

群里发什么样的信息,老师是关键。老师的自身价值在课堂中、在教育孩子的互动中、在生活和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中,不是在微信中家长虚拟的认同、吹捧、迎合,老师一定要淡化这些意义不大的信息,需要在微信中直接提出规则,告诉家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只有让家长群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维持“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孙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