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乡贤文化】胡凤岗文学作品欣赏(十二)

作者简介

640

胡凤岗,笔名古月,男,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黄骅县常郭乡常郭村,大专文化,原任鄂前旗文化广电局总编,旗政协五、六届委员、七届常委。1973年参加工作。1985年8月被招聘到鄂前旗,历任旗广播站编辑、站长、旗广电局办公室主任、编播部主任、副总编、总编。先后获得“全盟优秀新闻工作者”、“全盟宣传战线先进个人”、“全市十佳记者”、“全国百佳明星作者”、“中华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等荣誉,2006年1月提前退休,并开始涉足学术研究,多篇论文参与研讨会并被收录论文集。 出版个人作品集《大漠之恋》一书。

报告文学:

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最高尚、最伟大,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情怀,最能感动人、最令人敬佩,那就是奉献的情怀。 ——题记

报告文学:《责任·担当·奉献》(二)

责 任

责任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愈深入地了解巴图那顺,愈感觉他这个人既平凡而又确有不平凡的人生价值。在他身上有一种精神,不仅让你振奋、让你感动、让你深思,给你启迪,还使你从中得到许多教益。综观巴图那顺的人生历程,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责任。

巴图那顺的人生有三次大的转折。但无论是哪一个时期,无论是哪一次转变,他都很少想到自己,他想得最多的是责任。这责任是时代赋予他的,是组织交给他的,是老百姓给予他的。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1997年,是巴图那顺的第一次转折。建设草原、科学养殖让他看到了牧民致富的希望。苦苦探索中,选择了规模化发展模式,为此,巴图那顺这个永不满足的人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

心急的巴图那顺,身无分文便大面积开发了5000亩集体饲草料基地,打井、上电、修路、配套,一下子欠下了77万多元的外债,除少部分是信用社贷款外,大部分是借贷牧民的钱。

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美好构想,可要把这个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年所种植的苜蓿遭受了病虫害,颗粒无收,见此,要帐的也跑上门来了。巴图那顺也因此而经历了一番苦苦挣扎,还要负载起沉重的担当。

担  当

1999年9月,巴图那顺迎来了他的第二次转折。组织上一纸调令,将他从嘎查书记推到了苏木副苏木达的位置上,成了名副其实的乡镇领导干部。

任毛盖图副苏木达的他,仕途正如日中天之时,他并没有心安理得地坐享其乐,他听到、看到的是阿日赖嘎查经济发展跌入低谷,牧民生活在走下坡路,他遗留下的债务正在“发酵”,两年多时间就翻了将近4倍,由70多万上升到了200多万。他也领略了上门讨债一波接着一波的折腾;以至于信用社贷款到期没还受到制裁,整个阿日赖嘎查受牵连不给放贷。他不想背这个黑锅,更不愿看乡亲们那苦闷的脸。

为了家乡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2002年5月,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副苏木达职务,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义无反顾地重返他的故土阿日赖嘎查,这是他的第三次转折。

四十出头,放着“铁饭碗”不端,非要去捡那个泥饭碗,真是自讨苦吃。众说纷纭,就连亲戚家人都难以理解。

巴图那顺是一个永不服输的人,这一超出常人的举动,都是出于一个信念——要改变嘎查的现状、把债还了。这信念,让他心中始终充满希望,这希望是他的力量源泉,是他的生命之光!

也许是秉承了蒙古先人不屈不挠的遗风,抑或是巴图那顺心灵的剔透,他凭着“牛的犟性”的韧劲,“羊的善良”的心肠,“鹰的目光”的远见,显示出他那聪明睿智的头脑,使他走上了这条风险与机遇并存之路。

2002年秋,回村后,巴图那顺先后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地考察项目,想招商引资搞开发,努力寻求嘎查发展、牧民增收的出路。然而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招商心切,请来一拔“客商”以考察投资为名,东进西出折腾了3个多月,骗取了4万元现金一去不复返。

吃一堑长一智,通过这次招商引资的教训,他变得更加聪明、理智与务实了,在他的体内,正孕育和集聚着冲向更高高度的巨大能量。在如山一般的困难压力下,他酝酿着重整旗鼓,涅磐后的崛起。

2003年1月,他再次被推选为嘎查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嘎查发展的这副重担,继续完成他那让家乡牧民富裕的未了心愿。

强烈的责任感、牧民们的期盼激发了他干事创业的激情。正如他早就预料到的那样:首先面临的是债务累累、债主上门讨债的境况,眼看着他曾经辛辛苦苦开发的5000亩水地被一块一块地分割出去,而本嘎查牧民没有一户受益,土地卖光了债务却一分钱都没有还。

弱者屈服命运,强者改变命运。巴图那顺没有畏惧,更没有退缩,他勇敢面对,知难而上,不惜拿出自家的全部积蓄和120多只羊,或掏钱买地、或用自家的羊换地;并鼓励嘎查牧民购买。历时7年,到2010年,他自己连钱带羊投入20万之多,30余户牧民投资350万之巨资,不仅将卖出去的5000亩水地全部或买或换收了回来,由嘎查牧民经营受益,而且还清了200万元的外债。一身轻的巴书记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蹙的眉头舒展了,迎来了扬眉吐气的这一天。

(写于2014年7月)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