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中德将开展国际间岩画考古学术交流

10月15日,由中国岩画学会、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德岩画专家考古学术交流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举行。

德国岩画协会会长、考古学家,古代哺乳动物学和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哺乳动物学和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岩画委员会成员托马斯·维尔沃尔一行,中国岩画学会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客座教授王建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文史专家王大方、新城区副区长李欣达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院长、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周玉树,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吴甲才等专家学者参加了交流会。

在学术交流会上,中德双方就中国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便利条件,托马斯·维尔沃尔表示双方准备进行岩画的考古、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国际化的交流合作研究。

王建平说,中国岩画学会是在2013年成立。中国目前有岩画1228处,除了上海天津海南没有发现岩画以外,在中国的其他地方都发现了岩画存在。同时花山岩画的申遗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让中国的岩画研究在世界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另外通过此次活动,将与德国岩画学会会长托马斯教授合作对丝绸之路岩画带动物岩画进行合作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文史专家王大方表示,岩画的保护和研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倡导全社会参与,把人类文化遗产岩画传承千秋万代。同时支持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进行的岩画研究,把大青山岩画、红山岩画保护好,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下,支持类似德国托马斯的岩画研究者来内蒙古调查研究,希望进行顶端的国际交流合作,更希望青年学生和研究者都来关心岩画的考古或者研究。

吴甲才对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是“中国岩画学之父”陈兆复、盖山林先生倡导并由甲骨文专家周玉树教授鼎力支持下,建立的内蒙古乃至中国北方第一家专门从事岩画研究的实体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创立于2014年3月11日。成立之后的2015年4月,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正式向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递交了申请,要求加入该组织。经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IFRAO)执行主席罗伯特·贝德纳里克先生提议,52个成员国家和组织代表审议,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于2015年11月12日正式成为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第53名成员。

目前研究所由国内著名的岩画专家陈兆复、盖山林、李祥石等为名誉所长,研究所现有硕士生导师三名、客座教授六名,硕士研究生三名,从事岩画和相关文史及文物鉴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所瞄准目前国内前沿课题,各自独立、各有分工、专项推进。承担着岩画艺术鉴赏,人文历史及文物鉴赏等教学任务。同时开展了三皇岩画的发现研究、新石器早中晚期岩画的分期研究,北方重要的彩陶谱系研究、火神等原始宗教归类谱系研究等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果。目前中国最早的三皇体系研究、中国史前蹴鞠岩画研究,中国火神岩画及交流传承研究、新石器早期岩画断代研究等工作已经走到了国内此方面研究的前列。

交流会结束后,王建平还对托马斯进行了专访,双方就如何看待世界岩画的保护和交流等话题,以及对岩画的记录、识别、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王建平还邀请托马斯作为《中国岩画(中英文)》杂志的嘉宾,或者特约撰稿人,通过《中国岩画(中英文)》将中国的岩画介绍给世界。

托马斯认为,人为的干预是对岩画进行保护的最大考验,两个国家的岩画组织可以共同进行研究,联合发表声明对世界岩画进行保护研究。

文·摄影/正北方网记者 牟野

[责任编辑:张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