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温暖留人间——追记爱心老人张景樵

1

张景樵生前认真填写《遗体捐献申请书》 摄影/牟野

3

在党支部活动室有张景樵手书的宣传板书和拍摄的照片

4

杨学武向记者展示张景樵拍摄和装订的5本党支部活动照片

张景樵老人的离世,带给人们无限追思和感怀。生前,他散尽千金,帮助过多得数不清的贫苦和困难的人;身后,他捐献遗体,没有留下一捧骨灰。他留给我们的,是不朽的精神,满满的正能量。按照老人的遗愿,住院期间不通知任何曾经帮助过的人,身故后不举办追悼会及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10月12日早晨,记者代表《北方新报》最后送一送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也向所有惦念张景樵老人的读者们,讲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表达大家的无限追思。

平静地远行

10月12日一早,从朋友圈得知爱心老人张景樵离世,记者手捧菊花,一路哀思……代表《北方新报》来到老人家,送这位与《北方新报》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最后一程。

初识张景樵,我还是《北方新报》的一名实习生。当年,在看到记者的一篇关于贫困小学的报道后,张景樵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要为报道中的孩子们捐500元钱。从那以后的七八年里,每当记者刊发求助类稿件,第二天总能接到张景樵的电话:“查娜,我再给你写的那个人捐点钱吧……”

张景樵家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星火巷百灵小区,记者来过多次,这一次来,心情格外沉重。

很多人不知道,多年来散尽千金,帮助过无数人的这位离休老干部,生前一直居住在这处盖起30多年的简朴的老房子里。一张遗像摆在客厅正中央,老人的笑容仍感染着前来拜祭的每个人。老伴儿杜秀芳平静地向记者讲述了张景樵离世前的点滴往事。

杜秀芳说,2015年8月份,张景樵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做了膀胱摘除手术,之后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即使是手术之后,张景樵仍然没有放弃关注别人、关注困难群体。张景樵有订报读报的习惯,只要在报纸等媒体上看到有需要救助的事情,他就会拿出300元、500元、1000元进行救助帮扶。有时他行动不便,就打电话委托媒体记者进行捐助。

今年7月份以后,张景樵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9月5日,老人住进院,10月10日22时50分,老人平静离世。

弥留之际,张景樵表达了自己最后的心愿:捐献遗体、丧事从简。张景樵住院期间,没有通知任何以前帮助过的人,最后也是由家人陪伴静静地离开。按照他的遗愿,家属和单位决定不开追悼会,不举办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

自愿捐献遗体

在张景樵家中,张景樵的长子张小帅拿出了老人生前签的遗体捐献登记表,对记者说:“今年7月份,我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就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张景樵想捐献遗体,用于医疗科研事业。但是当时他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两个儿子,而是找到相识多年的《北方新报》原记者牟野,委托他联系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办理相关手续。

7月26日,张景樵填写了呼和浩特市遗体捐献登记表。8月29日,牟野帮助老人在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办理好了遗体捐献手续。86岁的张景樵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张小帅和弟弟张沛后来了解到父亲的心愿,也一直很支持父亲的想法。

张景樵去世后,他的家人第一时间通知了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10月11日10时,张小帅、张沛以及亲人与张景樵的遗体告别后,内蒙古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的工作人员用救护车将老人的遗体送往了内蒙古医科大学。张小帅说:“父亲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之后,安详、从容地离开了。父亲不会留下骨灰。明年清明,在呼和浩特市古林人文纪念园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上,将会刻下父亲的名字,这就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纪念方式。”

张景樵出生于1930年,山东人。1958年,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青岛市国棉三厂支边来到了包头市。1962年,他调到内蒙古第一毛纺厂,来到呼和浩特市。1990年,他从内蒙古纺织科研所离休,是一名为内蒙古纺织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

离休后,张景樵将主要精力放在公益事业上,扶危济困,帮助过数不清的人。身故后,他又捐献了遗体。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祖国的纺织事业,奉献给了人民群众,奉献给了他深爱的内蒙古草原。

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离开张景樵家,记者来到了他的老友杨学武家。84岁的杨学武与张景樵都是纺织系统离退休老干部。离退休后,他们俩又在同一个党支部共事多年,感情深厚。杨学武是内蒙古直属离退休第一党支部的书记,张景樵是党支部的生活委员。党支部成立10多年的时间里,张景樵一直是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张景樵1985年入党,是一名纺织系统的老党员。1990年离休后,张景樵的晚年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去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组织党支部的各项活动,还包揽了党支部活动的所有拍照任务。

在内蒙古直属离退休第一党支部的活动室里,至今仍留存着张景樵手书的宣传简报以及拍摄的5本党支部活动的照片。杨学武说,他最后一次见到张景樵是今年9月20日,那时张景樵已经说不出话了,就是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第二天,杨学武在党支部扩大会议上作了以“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为主题的报告。报告中,杨学武声泪俱下地汇报了张景樵作为一名老党员所做的贡献。

杨学武回忆了张景樵在党支部时做过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党支部成立初期,有50名党员,还代管着10名群众。这10名群众中,有一位87岁的老人王守和。王守和于1945年参加革命,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没能入党。耄耋之年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张景樵作为介绍人,帮助王守和实现了入党的愿望。王守和88岁时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两年后王守和去世。去世前,王守和说,能够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离世,此生无憾。第二件事情是:几年前,张景樵和杨学武等几名党支部委员在家访中了解到,有两名高龄患病的党支部成员,常年卧床,理发成了问题。年轻时,张景樵曾经学习过简单的理发技术。家访之后,张景樵自告奋勇地表示,今后可以上门为两位老人理发。此后,张景樵每个月都会拿上理发工具,坐上公交车到两位老人家,给他们理发,并坚持了两年多,直到两位老人离世。那时,张景樵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

杨学武说,今年张景樵是他们党支部第四位离世的成员。他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党员虽然不能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为党的事业做贡献,却能像张景樵一样,通过一些平凡小事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张景樵支边来到内蒙古,为这片热土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是一名合格、忠诚的共产党员。

[责任编辑:李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