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石拐区转型展新姿

在距离石拐区列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5周年仅差一个月的时间节点上,深入石拐区探访这座老工业基地的变化:喜桂图新区、五当召景区、智慧石拐、大数据产业、通用机场、现代物流、生态环境、普惠小区楼房……让人无时不感到转型的强健脉搏跳动。

巨浪回环:在转型中寻找生机

石拐区是内蒙古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初期重要的基础能源供应基地,煤炭开采有300多年历史,累计生产原煤2.1亿吨以上,为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中央驻包企业神包矿业公司战略转移,石拐区陷入“矿竭城衰”困境。2011年11月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2013年12月列入全国67个资源衰退型地区。

何去何从?石拐面临着一个关乎未来的抉择。

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石拐建区以来最大的倾斜和支持,科学确立了“生态立区”“一轴三核联动发展”为核心的地区发展定位和路径,开启全面转型新征程。地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科学创新为驱动,将生态文明贯穿于转型各方面,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生态修复保护等工作,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2012年列为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示范区;2013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列入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荣获“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2015年荣获“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2016年荣获“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称号,三次产业由2011年的1:88:11调整到目前的1:84:15,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知行合一:在转型中寻找发展路径

石拐区抓实通往转型目标的过程关键——“调”:调发展理念、调产业结构、调发展动力,全区干群一心,开出了药方:把“绿色做底、处处生金”理念融入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达33.4%,初步构建“美化、香化、彩化、文化”人文生态系统和山水相依、鸟语花香的特色生态园林城市。

推进特色农牧业发展,建设“花舞人间”城市生态项目,建设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实验室,推动工业经济向绿色循环生态工业体系转变,启动实施了煤矸石和煤层气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等一批清洁能源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构建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全域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包头市大数据创新产业园。

“一轴三核”:在转型中破茧成蝶

按照“一轴三核”总体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2013年委托清华大学完成“智慧石拐”顶层规划设计,实现了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同步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创新创业园区和智慧就业平台等子项目,有效激发了转型活力。

同时,经济发展主轴快速联通,包石一级公路、石五二级公路通车,包石铁路恢复营运,喜桂图新区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建成棚户区改造普惠安置区,实施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彻底解决矿山居民居住遗留问题。

微波巨澜:用转型成果惠及民生

石拐区以提高“两项收入”为核心,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通过全面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由2011年的21246元、7500元增加到2015年的32400元和11400元。

一批民生工程实施,公共事业不断完善。优质教育改革深化,破解社会养老养生难题,启用市民服务大厅,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不忘初心:在转型中描绘亮丽风景

7月,石拐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新的转型目标,即推进以县域金融工程、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引领的产融结合示范区,以优势互补、文明共建为标志的智慧文明新城区,以绿水青山、美丽乡村为特色的绿色发展先行区,以园区建设为支撑的产城融合普惠区和以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和谐宜居幸福区,到2020年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完成。

[责任编辑:孙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