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男性正在衰落,男孩面临危机?

图片

《雄性衰落》

(美)菲利普·津巴多 尼基塔·库隆布 著

徐卓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年4月

在中国,菲利普·津巴多是最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名声与他早年间对于社会情境的力量让善良的人们做出恶行的研究——也就是1971 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密不可分。这个研究震惊了全世界,并被作为故事原型,三次搬上荧幕。这些年,津巴多还在不断地对人类心理进行研究,但是方向与从前大不相同。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最关注的就是如何让人们形成紧密的社会联系,而他发现,新时代下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大不如从前,而男性尤甚,学业成绩下降、社交技能匮乏、沉迷游戏等等问题在男孩身上屡见不鲜。这些促成了他的新作品《雄性衰落》的诞生。一起来看看津巴多对两性问题的思考。

男人也是被歧视的?

女人确实会比男人经历更多无力感。但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性别歧视都是双向的。男孩与生俱来就是和女孩不同的,而当男人可不是跟在公园里散步一样简单。

从婴儿时期开始,男婴们在哭泣时会晚一些才被抱起来——这也是对他们的暗示:抱怨痛哭是改变不了任何事的。跟对待女孩相比,大人也更少给男孩唱歌、讲故事和读书。

这种种“更少”实际上是消极的教训,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父母和监护人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照顾。

随后,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男孩们通过激烈的团体运动去学着忍受疼痛。在大概同一时间,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在家庭关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上,然后他们会开始因为工资问题去做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工作。

年轻男人仍被社会左右,认为自己必须要拿到一个高薪工作才能供养老婆孩子,而年轻女人则并不需要这样做。比方说,四个女人中有三个是不会跟没工作的男人约会的,而三分之二的男人会跟没有工作的女人约会。

而且最近一项样本量超过一千人的调查发现,82%的男人和72%的女人认为男人应该在约会的时候负责所有支出。甚至于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仍有36%的男人付了所有的账,而只有14%的女人会负责所有支出。

还有个流行的观点认为全职主夫是耻辱——最近的一个皮尤调查研究表明,51%的人认为如果母亲全职在家的话对孩子会更好,而只有8%的人觉得父亲这样会更好。

很明显,男人作为抚养者的角色被大家所忽略了,甚至男人自己也忽略了!或者说至少在目前,很多男人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之一。

要了解个中缘由,我们必须要经过“尴尬对话”环节,询问社会是否愿意让男人在工作和家庭上有更平衡的生活。在《男权的神话》(The Myth of Male Power)一书中,沃伦·法雷尔(Warren Farrell)谈及一个母亲在有孩子的时候会考虑的三个选项:

全职工作

全职在家

上述两者的混合:兼职工作

而男人的三个选项则是:

全职工作

全职工作

全职工作

他说,普遍而言,男性学会了用远离亲人之爱的方式来爱他们的家庭,而女性是通过与爱同在的方式来爱她们的家人。女性会去谈论她们是否应该“向前一步”或者“抽身而退”,可是男人从来就没有抽身而退这个选项。这给予了男性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但是却切断了他们获取和给予爱的机会。

妇女运动实际抬高了两性交往的门槛?

在美国,配偶在家的男性高管比配偶在家的女性高管要多——60%男性的配偶不会全职工作,而只有10%女性的配偶会全职呆在家中。男性平均有2.2个孩子,女性则有1.7个。

许多人喜欢强调男性比女性赚钱更多,但他们没有去想为什么——男性比女性工作时间更长,且更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在承担家用的时候收获到的是爱;而女性则在为了陪伴孩子而少工作或不工作的时候,才能收获到爱。

经济实惠的托儿所让更多女性可以选择工作,这会让她们的职业生涯更少中断,从而缩小男女之间由于工作年限造成的薪资差距。但是也有证据显示,这种帮助远远不足,甚至并非正确的解决办法。

甚至在有着最慷慨的育婴假的瑞典,女性休假时间仍是男性的四倍,而有些最开始想让丈夫帮忙照料孩子的女性“现在也觉得自己更想呆在家里”。

另一个考虑在于在男女两性身上都出现了传统两性性别角色的整合,这种整合也会影响到性别自我认同以及两性关系的质量。

如果自己的男性伴侣不是全职工作而是全职在家,女性是否还会觉得他具有同样的吸引力,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目前为止,这种通常被称作“弱男”(beta male)的男人并不能吸引女性。举例而言,当男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0%,而女性承担家务中的60%的时候,离婚率最低,并且在这样任务分配更为传统的家庭中,妻子报告了更高的性生活满意度。

换句话说,同等的机会并不意味着同样的结果,而经济环境和社会人际规则朝着“趋同平等”的方向变化,并不一定会导致性吸引力的变化或者是亲密关系的成功,这些都是顺其自然而非人为能够强制的东西。

作为一个男人,成为全职主夫并不被人看重,也展现不了领导力,因此无法吸引多数的女性。虽然女性在经济上更加独立了,但她们依然想要更成熟、更有吸引力的男性伴侣。

至少对于男性来说,妇女运动实际上抬高了两性交往的门槛,而不是使之更为平等。女性接受什么样的优势,男性就会去竭力获取这种优势——也就是说社会激励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男性角色的限制也意味着女性角色的限制?

对于什么是激励和父亲之爱,孩子们会潜移默化地开始学习。比方说在《哈利·波特》系列中,虽然哈利的父母詹姆斯和莉莉都牺牲了自己来保护哈利,但母亲却获得了大多数功劳。

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也接受了男性是可替代的这一观点。如果男性士兵战死沙场,其家庭会获得40万美元的补偿——不论他死得多可怕多残忍;而女性被性骚扰后则能够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赔偿。试想如果情况反过来,对这样的赔偿人们该有多么无法接受啊。

男孩获得的社会信息是,他必须要提供经济支持才对家庭有用。在初中或高中时期,当男孩开始思考第一次约会的时候,他多半也就开始压抑自己对创造型活动的追求了,因为他知道艺术和文学专业所能赚到的钱要比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少得多。

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在未来可能需要供养一个家庭,也因为他基本不能期望女人——特别是与他一起建立家庭的女人——供养他。

某种程度上,男孩知道赚不来钱的男人很难找到好妻子,而且也更容易离婚;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的很大一部分直接与赚钱能力相关。

虽然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是女性,男性仍然占了理工科的大头。而女性则多数都在社会科学专业中。乍看上去,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比例和收入差异是性别歧视在作怪,但是实际上两个性别的学生们都知道理工科技专业会带来更高的收入。

男女专业选择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偏好不同。譬如,男性更愿意与无机材料打交道,而女性更愿意和活物一起工作;而有数学天赋的女性也比有数学天赋的男性有更强的语言能力,从而给了她们更广阔的职业选择。

苏珊·平克也认为, 在那些女性最能够自由追求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国度里,性别鸿沟反而最为明显。

此外,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父母们花在儿子身上的教育费用要多过女儿,90年代时两者不相上下,而在21世纪的前五到十年间发生了逆转;今天父母们花在女儿教育上的费用比儿子多出了25%。既然有人为你埋单,为什么不选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呢?

简单来说,女性并不像男性那样面对现实,明白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要求平等权利比承担平等责任要简单得多;然而,如果我们想要看到两性之间有更多合作和同理心的话,倡导平等责任恰恰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男性角色的限制也意味着女性角色的限制。要继续进步,男性需要拥有除了“打猎”这个选项以外的更多选择。如果男性在照顾家庭的时候仍能得到爱与尊重,女性也就能更多地投入工作。也许,通过给予男性更多选择,两性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

[责任编辑:郭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