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在希望的田野上

深秋时节,走进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新平村,到处彰显着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处处洋溢着种植结构调整为农民朋友带来的喜悦笑脸。

土地流转,“大草原”变“高产田”。新平村新建组村北,火红的高粱地煞是显眼,像一簇簇燃烧的火把,一眼望不到边。村支书郭景坤告诉记者,这里的220亩地曾是远近闻名的“大草原”,每年秋天荒草能长到一人多高,根本看不到庄稼。

2016年,村两委班子牵头,将这块地流转给本村种粮大户董利忠,老百姓不但每口人拿到了300元的土地流转费,回过头来还能在自己的地里打工赚钱。今年春天,董利忠在这片荒草地上种植了“兴湘粱二号”,由于土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所以经营起来省时省力又省工,现在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即。河北客商主动上门,以保底价每市斤1.05元全部收购。董利忠估计每亩地至少能产出高粱600公斤。土地流转,不仅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也促使新平村农业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土地效益。

特色种植,“土坷垃”变“金疙瘩”。新建组村北五里外的山地里,崎岖的山路把绿油油的花生地分成一片一片,错落有致、整齐排列,远远望去苍翠欲滴,村民王文龙、杨文涛正在田间查看花生长势。

去年这里满山的荒草,寻不到半点生机。老百姓大都种些谷子和绿豆,由于是旱坡地,只能望天收,打过几眼井,水量少,不够用。一年下来每亩地收入百元左右,赶上年头不好颗粒无收也不足为奇。2016年,村两委班子牵头将这里1000余亩地流转给本村几个种植大户,种粮大户与吉林农民合作发展花生种植。早在一个月以前,河北一家花生油生产企业主动与他们签订了合同,以每市斤3.65元的价格收购,杨文涛估测亩产肯定在400斤以上。

当地农民在这片地里一边打工赚钱,一边学习花生种植技术,村民们种了半辈子地也没敢想在这样“望天收”的地块里能生出“金疙瘩”,纷纷表示来年也想跟着他们一起发展花生种植。

订单农业,“泥饭碗”变“定心丸”。最近几天,新平村村主任周伟无论多忙,每天都要到村东头儿500亩的葵花地溜达一圈,眼看着丰收在即,周伟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这块地涉及30户农民,春天便与安徽省恰恰集团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播种前恰恰集团技术人员为农民做了培训,提供了种子和技术服务,成熟后将按保底价每市斤2.2元收购。周伟介绍,有了收购合同,大家不愁销路,价格也有保障,再有十天半月就能收割,老乡们凭着多年的种植经验估测,亩产肯定在600斤以上,这些天大家都在说订单农业好呢!

[责任编辑:孙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