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年,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得真不错,这样连片的云杉,看着真是赏心悦目。”日前,记者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访时,与宁夏游客马维海相遇,他对眼前的美景赞叹不已。

“去年秋天,我们工作人员在巡山时还发现了马麝的踪迹,结合马麝生活习性,我们架设了18台野外监测红外相机,以便观察了解并掌握马麝的生活习性。”贺兰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我盟生态建设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贺兰山植被覆盖率稳步增加,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的种类资源丰富起来,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记者在阿拉善盟林业局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森林覆盖率增加至7.65%,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595万立方米,森林面积、资源总量实现双增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是我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盟委(扩大)会议又提出,在功能定位上,要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由此可见,阿拉善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和战略定位,决定了构筑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盟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任务。

绿色理念引领生态追求

金秋时节,在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外,2万多亩的生态基地使城墙上积沙少了、城门前沙梁没了,3500亩林地上9万多株梭梭随风摇曳。很难相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性及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导致当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风沙天气增多,梭梭林大面积枯萎,黑河水量锐减,这里甚至成了黄沙漫漫的沙尘暴策源地。

在“时代楷模”苏和老人的带动下,近年来,这里已有约300多户牧民开始种植梭梭,成功抢救天然梭梭林3000亩,人工种植梭梭6万多棵,在漫漫沙海中造出一片小绿洲。

这惊人巨变,正是近年来我盟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近年来,根据盟委、行署的战略部署,阿拉善盟重点推进特色林沙产业、重点区域绿化、治沙造林、林业资源保护恢复四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兴林富民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作为祖国生态防线的前沿,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区域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西北和华北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守好一方碧水蓝天,既牵系阿拉善人民的福祉,更维系着子孙后代和民族的未来。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盟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发展定位,我盟生态文明建设从此有了更清晰的努力方向。在更高起点上把宝贵的生态资源保护好、发展好,让阿拉善山更青水更绿,这是新时期我盟林业人的追寻目标。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阿拉善既不是粮仓、也不是牧场,保护好2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2016年,盟委(扩大)会议上指出,保护生态是我盟的第一目标,生态搞好了才是最大的民生。要承担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必须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加快美丽阿拉善的建设步伐。

贺兰山是横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对华北地区及宁夏平原生态安全有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也是阿拉善人民的生命山,承载着全盟70%以上经济实体和人口基本生存对水资源的需求。为全面保护贺兰山这道绿色生态屏障,1999~2001年,我盟实施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退牧还林移民工程,2000年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被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实行全面禁伐。据调查资料显示,退牧十几年来,贺兰山森林资源不断增加,森林面积由2001年的53.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5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3%;大型野生动物岩羊、马鹿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山间明流由13条增加到16条。生物种群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根据2014年综合科考数据,贺兰山西坡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7科357属788种,脊椎动物352种。保护区拦蓄水量能力明显增强,显著降低了雨季爆发山洪的频次和危害。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不断增强,在维护阿拉善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漫步在金色的胡杨林中,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仙境。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额济纳旗的胡杨林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原始胡杨林之一。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植物类型可划分为森林植被、荒漠植被、盐化草甸植被、草本沼泽植被等,主要植被类型是以胡杨和柽柳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林分。通过多年的保护、建设,保护区内大面积天然胡杨林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现有物种数量稳步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成果在我盟只是一个缩影。我盟目前已建成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3991.4万亩,占全盟总面积的9.85%。贺兰山和胡杨林两大林区实现6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如今的保护区碧水蓝天,人与生物和谐相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谋篇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产业是民生之基、城镇化之本,也是守住发展底线的基础,确定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首先要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容量。我盟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是自治区乃至祖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咽喉和要塞,但在全盟2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93%的地表为沙漠和戈壁,适宜人类生产生活面积仅占6%,全区95%的沙漠在阿拉善,从全盟产业结构上看,二产占比达80%以上,对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做好生态建设的同时,今年以来,我盟重拳抓好环境保护和治理,坚决取缔生产技术落后、产能严重过剩、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在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按照“园区集中、产业升级、环保达标”的要求,强化区域协作,将全盟工业向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千亿元工业园区集中,构建高端、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为阿拉善生态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盟加速推进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生态阿拉善建设步伐,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产业培植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立足盟情实际,全面落实盟委“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和“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兴业护边”的总体部署,统筹规划布局农牧区优势特色产业,坚持“绿色、精品、高端”发展方向,重点打造“有机农业、高端畜牧业、特色沙产业、精品林果业、休闲农牧业”五大特色产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力布局优化、农牧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牧区新格局。

如今,阿拉善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变“新”、发展模式逐渐变“绿”、经济质量逐渐变“优”。放眼未来,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全面小康社会正崛起在阿拉善的绿水青山之间。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