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当“乌兰牧骑”携手“马可·波罗”

 

顶碗舞。

在近日闭幕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创作并演出的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和由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剧院表演的民族舞剧《马可·波罗传奇》分别获得音舞类剧目金奖和银奖,集中展示了我区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倾诉“文艺轻骑兵”的永恒情怀

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以天籁似的旋律、纯净的歌声、热情的舞蹈,如马奶酒一般醉倒观众。

我们是文艺轻骑兵。

蒙古语“乌兰牧骑”,意为“红色幼芽”,后被形容为“红色文艺轻骑兵”。1957年,在内蒙古苏尼特草原上,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辽阔的大草原、洁白的毡房、辛勤劳作的牧民、载歌载舞的“乌兰牧骑”演职人员组成一幅生动和谐美丽的画卷。这是60年来始终扎根生活、以精彩的文艺节目倾心为农牧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被牧民群众亲切称为“草原文艺轻骑兵”。

马背交响。

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以一个面临就业选择的艺术院校毕业生、蒙古族姑娘塔娜,与年逾古稀的奶奶之间的对话为引子,以与草原和时代同行的“乌兰牧骑”艺术生活为主线,老中青几代“乌兰牧骑”演员同台献艺,通过情景歌舞、独唱、民族乐器演奏、好来宝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展示自治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从抱着在“乌兰牧骑”实习试试看的心理,到真正理解了“乌兰牧骑”扎根群众、为农牧民服务的宗旨,塔娜最终坚定了在乌兰牧骑工作的决心,也圆了奶奶的心愿。

塔娜从奶奶手里接过乌兰牧骑队旗。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那顺告诉记者,《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整台舞剧既没有奢华的舞台背景,也没有夸张炫耀的灯光服饰,而是通过《挤奶舞》《熟皮舞》等极具蒙古族特色的舞蹈,以及蒙古长调、马头琴、好来宝等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把鲜明的草原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展现给观众。

 

马可·波罗与萨仁。

《马可·波罗传奇》:讲述丝绸古道上的精彩邂逅

民族舞剧《马可·波罗传奇》剧情跌宕起伏、舞蹈飘逸遒劲、音乐雄浑悠远、舞美华丽高雅,整体风格或粗犷、华美,或肃穆、跳跃,或缠绵、凝重,给人以震憾心灵的艺术享受。

马可·波罗游历江南。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经商的父亲从遥远的西方来到中国,在这块充满传奇的神秘土地上,马可·波罗看到了富饶辽阔的草原、金碧辉煌的元朝宫廷、秀美富丽的江南水乡、和谐自由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来自元上都的开放与文明,让回到威尼斯后的马可·波罗内心留下无尽怀想。全剧共分为《出使东方》《结缘蒙古草原》《初识元上都》《巡视南方》《告别中国》《寄情明月》6幕。全剧围绕马可·波罗与蒙古族姑娘萨仁凄美的爱情故事展开,将马可·波罗游历东方的故事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民族舞蹈。

在蒙古草原,马可·波罗父子遭遇暴风雪袭击,昏倒在雪地上,被草原千户长的女儿萨仁救醒,两人间产生了爱情。马可·波罗到达元上都后,被封为钦差大臣巡视各地。在江南,马可·波罗与日夜思念的萨仁重逢。可在此时,皇帝传来圣旨,要求马可·波罗护送蒙古公主远嫁波斯,马可·波罗只好与萨仁挥泪告别。此后,他再也没有来到中国,心中留下无尽的思念。

出使东方。

《马可·波罗传奇》总导演、编剧曹晓宁介绍,编创这部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马可·波罗这个外国人的视角,再现元代的繁盛、博大、包容、开放、和谐,搭起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纽带。这部剧集音乐、舞蹈于一体,融合杂技、魔术、特技等艺术形式,巧妙运用新媒体影像技术,使演出产生了极具震撼力的舞台效果。该剧2013年首演以来,先后在国内外演出了650多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与好评。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