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包头市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陈文学深入学校传承雷锋精神

社区志愿服务站爱心交互小市场

志愿服务学院应急救护专业培训

志愿服务爱心墙

艺志愿服务下基层

志愿服务,是一种传递崇高精神追求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善之举。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的建设者,在支援“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号召下,用智慧、青春和热血,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崛起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历经半个多世纪传承播撒,几代包头人不断传承弘扬、丰富创新志愿精神的时代内涵,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38万志愿者亲切的微笑和活跃的身影汇聚成建设志愿之城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前进动力,刻画着包头不断迈向文明进步的铿锵足迹。

一个7岁的孩子,挺身而出为小伙伴挡住掉下的玻璃;

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疾跑200米追还失主掉落的27万元巨款;

一名个体户,助学贫困山区6名学生五载不留姓名;

一位社区老者,坚守承诺20年,为残疾小伙挡住风霜饥寒;

一位“爱心奶奶”,10余年为福利院孤残儿童编制爱心毛衣、为养老院老人做坐垫、为部队战士缝制鞋垫,一针一线串起善的力量;

……

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陈文学、中国好人“王三黄河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中国好人心理救援队傅钰、献血狂人刘嗣东……一个个包头家喻户晓的名字,一段段厚德向善的“志愿群像”故事,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透过这群最普通的包头人,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助人为乐的情怀,感受到她无处不在的温暖与感动。

一座城市,因为一群好人而声名远播。对此,包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盖连玉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志愿者,有一个故事;十个志愿者,就有一种规律。文明包头,民风淳厚,志愿者就像空气和水,无处不在,这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坚实的现实基础。”

着力强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组织化

关键词

标注志愿服务新高度

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包头市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中不仅注重人员队伍、主题内容、覆盖层次等方面的量化,同时还努力探寻服务专业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志愿者依托自身专业背景发挥作用,让志愿组织各就各位、让志愿者各司其职,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全市996家市级以上文明(标兵)单位分门别类组建了医疗卫生、文化传承、教育培训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各级党组织成立了党员学雷锋队伍200支,各社区组建成立居民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231支,各类老年团体也纷纷组建了银发互助学雷锋服务队伍。

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组建红十字应急救护、法律援助、心里咨询、文艺志愿等10支特色鲜明市直属专业志愿者队伍。其中,建立市级文艺志愿服务基地100个,专业文艺志愿者412人,受益群众达10万人(次)。实施公益组织扶持计划,通过规范化建设评估、加强日常动态管理、进行重大事项报告等,推动各类公益组织发展壮大。目前,全市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公益组织达30家。2015年,我市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文艺志愿服务示范城市”。

培育公益组织茁壮成长。包头义工联合会、心愿公益协会、包头麒麟艺校……,一大批自发形成的有影响力公益组织的规范注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公益项目、提供工作场地等措施,完善了政府与民间的沟通,引导政府与公益组织实现良性互动,更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各方的服务需求,切实推动志愿公益活动社会化进程。

链接

专业化在于志愿服务需要分门别类。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志愿服务需求,而只有实现精准服务,才能够让志愿服务形成这样的态度。发挥志愿者各自的特长,让其在服务中实现更高的价值。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达38.3万,占建成区人口的比例为15.8%,志愿服务组织达1552支,志愿者人均活动时间≥48个小时,活动覆盖近40万人。他们常年活跃在扶贫助困、助老护幼、文明引导、环境保护、文化服务等多个领域,传递着社会正能量,在规范、有序中不断发展壮大。

着力加强阵地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创新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成立志愿服务学院。2014年,包头市率先在内蒙古成立志愿服务学院,通过专家学者、专业志愿者授课辅导,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培养,让志愿者的服务更专业,更贴近服务对象的内在需求,志愿服务更理性,质量更高,服务成效也更科学凸显。学院现配套项目培训室、志愿服务展览馆、“互联网+公益”媒体工作室等各类阵地14个。目前,举办各类志愿服务讲座32期,开展各类活动70余次,并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实现志愿服务学分与学生实践、与老师教学挂钩。

规范社区志愿服务站(点)。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重点在社区。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服务越来越社区化。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这些与群众利益、社会和谐息息相关的服务既需要专业机构的参与,也需要志愿服务的补充。为此,我市制定出台了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以“六有”建设为抓手,全市建成标准示范站45家,90%以上的社区建有志愿服务站(点),累计开展活动2万余次,覆盖人群达10万人(次)。

搭建全媒体宣传平台。以报刊、广播电视台、宣传栏、大讲堂等传统媒介为“面”,依托道德讲堂,巡演巡讲,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以“包头志愿者网”、“志愿包头微信平台”,“包头志愿者微博”、志愿服务工作QQ群等新媒体为“点”,实现志愿服务项目信息网上发布、志愿服务活动网上宣传、志愿者网上交流等多种功能。

链接

包头市加强规划统筹,推进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搭建起能凝聚志愿者力量、常态就近开展活动、实现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的有效平台。包头市建成标准示范站45家,90%以上的社区建有志愿服务站(点),累计开展活动2万余次,覆盖人群达10万人(次),昆区乌兰社区荣获全国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着力推动活动常态化品牌化

关键词

成就别具特色的高质量的 志愿服务名片

实施品牌项目。打造了社区“邻里守望”“百千万工程”、“情系北梁”、农村牧区精准扶贫“五个一千”志愿服务、“关爱老年人霞光行动”等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服务向基层、向农村牧区延伸发展。此外,青山区保利社区“1+3+3”工作模式,东河区北一社区“菜单式”志愿服务,爱心公益协会“我的公益计划”,包头义工联合会“城市联络官”救助计划等一批接地气的品牌项目,让优质服务资源实现精准对接需求。

深化节点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学雷锋月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了“邻里守望”“中秋阖家团圆”“红红火火过大年”“阳光助残”等主题活动;在交通路口、机场车站等重要地段,开展“公共文明引导”“文明交通大行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4万余次,得到市民群众广泛认可。

创新工作模式。一直以来,包头市积极探索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模式,昆区采用“1579”工作服务模式,形成了培育、扶持、孵化社会组织的良性循环,现已孵化成熟社会组织128家。与此同时,大胆创新“互联网+公益”模式,建立“志愿包头微信工作群”,显现出公益“裂变效应”。2015年5月,我市一名14岁女孩离家出走,短短几个小时,10余家爱心团队迅速集结、10余万网友阅读转发线上搜寻,呼、包二市千余人爱心接力,最终找到失联三天女孩。参与寻找的土右旗敕勒川爱心公益协会李宝军说:“当包头爱心寻找团到达呼市时,百余辆神州专车车队不计得失主动加入寻找团大军队伍。那一刻,连续的昼夜奋战、丢下的工作、水米未进的辛劳全都抛到脑后,我们的力量如此之大”。

链接

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活动,活动的生命力在于经常化。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声声温暖的问候、一句句耐心的解答、一次次无私的奉献……今天的包头,从抢险救灾到各类大型赛会,从文明城市创建到保护环境,从服务西部到服务社区,一批有影响力、有道德高度的“品牌化”志愿服务带动全市志愿服务不断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着力完善机制建设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完善领导机制。“没有统一、规范的领导机制,仅依靠爱心人士的热情,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开展。”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包头市爱心公益协会王鹏对此深有体会,前不久,该协会申请成为市文明办的下属机构。我市先后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学雷锋总队、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志愿者“三级管理(市、旗县区、社区)、四级网络(联合会、分会、总队、服务队)”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包头市志愿者联合会也成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首批会员单位。

完善工作机制。在包头市推广使用“包头志愿者网”注册平台、“内蒙古志愿云”注册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规范志愿者、志愿者队伍登记、注册、管理机制。完善“请名家、去名校、组队伍、建联盟”的培训机制。将志愿服务纳入地区、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并作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校园晋升、复查重要依据。

完善嘉许回馈机制。为更好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包头市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共评选表彰市级优秀志愿者196任,优秀志愿服务组织50个,涌现出“80后”全国优秀志愿者陈允广等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典型。投入60万元建立了陈文学雷锋工作室,扶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今年,又投入591万元用于政府购买志愿服务项目。对各类优秀志愿者,我市还适度进行嘉许回馈,累计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发放志愿者津贴、购买人身保险、赠送景区门票、发放公交卡、征订报刊以及走访慰问等回馈,“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更加鲜明有力。

链接

志愿服务不是志愿者自己的事,是全社会的事。2014年11月1日,《包头市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实施,与“一方案、两意见”兼容并蓄,把鼓励志愿服务纳入其中,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政策导向,从而标志着包头市志愿服务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

[责任编辑:孙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