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筚路蓝缕,铺设一方英才通远路

建校初期的临河中学校门

建校初期的临河中学校门。

1956年,临河中学诞生,揭开临河教育史上新的一页。第一所中学建成,为临河地区的学子铺设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

如歌岁月追逐如歌梦想

当新中国跨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当年,河套大地百业俱兴,包兰铁路全线通车,而临河地区解放后入学的第一批小学生也将毕业,迫切需要一所中学继续深造。

对此,河套地委决定,在临河西门划地300亩,建设“临河中学”!

1956年5月,临河中学破土动工。8月,建成校舍6栋,计1478.17平方米。9月1日,由河套行政区教育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第一批初一新生220人入学。

从无到有,临河一中开启对一方教育的贡献。

建校初期,全校从校长、主任,到教师、学生,按照“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一边上课,一边劳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每周两天的劳动时间,扣土坯、背砖瓦、“捡”石头、垒院墙、盖教室、建食堂、挖菜窖、修水房,以苦为荣,以苦为乐。1956年,平整校园、修整道路、建设厕所,开垦205亩荒地做校田;1957年至1958年,扣土坯40多万块,建起锅炉房和两个菜窖,筑校墙1000多延米;1958年,师生还自己动手种植白菜,实现蔬菜自给自足。

师生们用双手开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建立了艰苦奋斗、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

尽管环境恶劣,但是学校领导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未变,想方设法找时间保证教学,老师们勤奋苦干,保证备课上课,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和提高。教师多数身兼数职,把兼职加课视为党组织与校领导对自己的信任。

1959年7月,首届初中生毕业,193人参加了地区统一升学考试,98%升入高中、师范或其他中专。

同年,开设高中班,招收新生100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学校提倡“敦品励学,尊师爱生”校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1962年,临河中学更名为“临河县第一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也于当年毕业,77人参加了高考,有27人考上了大学,升学率达到36.37%,位居全盟之首,涌现出多名优秀学生,后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国家级劳动模范。

全校师生视劳动为荣,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无论是建校劳动还是下乡支农都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生活艰苦,但精神愉悦,内心充实。

1963年夏天,师生再次一起动手,建设美丽校园,“文山”“武湖”“育英亭”先后建成,不仅提升了学校环境,更成了临河县一道靓丽的风景。

当时的一中师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给亲历者及后人深刻的思想启示。

“我才知道我们的学校是这么大、这么美!当时,我想:除了北京,恐怕我们临河一中就是世上最美的地方了。校园内四通八达的灰渣路平平整整、干干净净,几排白灰罩面的土木结构教室比县政府的办公室还气派。掩映在绿荫中的园林球场,每天下午都有球赛。昂首挺胸的刘胡兰塑像令人肃然起敬。圆如明镜的育英亭使人如入仙境。登上湖泥堆成的土山,临河县城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慨。春秋季节,整个校园真正是花的海洋!每月一次文艺汇演,令人赏心悦目,真有鲁迅当年看社戏之妙趣。各科研组举办的知识讲座各有千秋,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入夜,阅览室灯火通明,完成作业的学子伏身书案,阅览图书。”这段文字摘录于临河一中校友李文奎的《珍贵的记忆》,当时一中的美丽、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跃然纸上,使人身临其境。

原一中教师王达仁的笔下,展现了校园秋天的美景:“马路的西端秋日的夕阳悬挂在天边,在南归的雁阵中把余晖照射在一片洁白的房屋、院墙、校舍上。醒目的校牌‘临河县第一中学’竖立于西侧,使我感到这所学校的纯净和圣洁。庭院中巍巍柳树已不是摇曳的枝条,眦裂着风雨洗刷的躯干,显示了时间的久远;校门西侧有可行船的人工湖,湖中凉亭与小桥并立;湖北面的人造假山兀地突起,湖面粼光闪闪,融入校园西边无数个后套特有的水淖,象万千面镜子反射着茫茫原野和苍苍天穹。这些景色无不显示出这里管理者的匠心和求学者的勤奋。临河一中,古老、洁净而又清新。”

火样的激情成就火样的青春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临河中学首任校长杨超在学校的建设及优良校风的形成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杨超,河北饶阳县杨池村人,1924年出生,1956年7月出任临河中学校长。

建校伊始,杨超带领全校师生平整土地,建筑校舍,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分彼此。

在学生的眼里,他头戴一顶草帽,上身穿白色背心,蹲在正在建筑的教室墙基同工人放线、垒砖,常常一干就是半天,俨然是一位建筑师傅。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全体师生承担了整地基、担土、和泥、搬运土坯和砖的任务,各班同学轮流去劳动,大家群策群力,你追我赶,欢声笑语,响彻校园。

杨超平易近人,清廉简朴,民主决策,受到师生爱戴。

在校长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带动下,临河中学建校一年就开创了尊师、爱校、团结、自奋的校风。

1960年5月,杨超调任巴盟师专任党委副书记,临河中学师生依依不舍,几百人步行相送几十里。

临河中学的首任教导主任王荣,在此岗位前后工作19年,为临河中学严谨学风、良好校风的形成,起到了表率和带头作用,临河中学的教学工作、教育事业得以健康发展。

还有那一批学识渊博、爱岗敬业的老师。建校初期,临河中学教师队伍虽然人数不多,可是个个以一当十,工作效率高、效果好。如李世荫老师,博学多才,满腹经纶,担任语文、历史、美术、体育、几何、手工劳动教材教法、普通话推广等课程的教学,他精通业务,讲起课来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同时讲究师生平等,富有爱心,深得学生爱戴。

1966年,经过10年成长的临河一中已是一所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