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乌兰察布欲成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底气从何而来?

食药监工作人员实时监控餐厅状况,一有不符合操作规范的就会远程“喊话”,提醒餐厅注意并做记录。

食药监工作人员实时监控餐厅状况,一有不符合操作规范的就会远程“喊话”,提醒餐厅注意并做记录。

一顿安全可口的早餐宣告了一座城市新的一天开始。如何做到安全可口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项基本而又高要求的工作。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食品安全法,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

从一定程度上说,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考”出来的。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察布市,这个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呼包鄂结合部的城市,同时又是内蒙古自治区盟市中距首都最近的城市,在地区“关隘”性质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难度的情况下,依旧交出了一份令百姓安心的成绩单:

2009年,乌兰察布市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十个地级食品安全示范市”之一;

2013年,乌兰察布市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确定为“2013年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

2014年,乌兰察布市被自治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评为“2014年度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综合成绩突出盟市第一名”,位列全区盟市工作之首;

2015年又被自治区食安委评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优秀盟市”;

2016年,乌兰察布被国家食安委列为全国创建食品安全城市试点地区。

如今,乌兰察布又发出宣言:到2017年创建成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如何能做到几乎一年一飞跃的可喜成绩?乌兰察布给出的答案并不复杂:全面的体制改革、健全的监管体系,强有力的社会共治,使得这座城市有底气成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样板间”。

全面体制改革, 形成“五个到位”

乌兰察布市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集宁区便是主战场。

据乌兰察布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孙建慧介绍,该区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5331家,包括流通环节食品销售单位2532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5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538家,餐饮服务单位2226家。 

如何管好这数千家企业考验着集宁区有关部门的智慧。为此,集宁区委、政府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入手,做到“五个到位”。

组织领导到位。集宁区坚持党政同责,强化了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食药、工商、公安、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机制。

监管职能到位。目前,集宁已在10个街道和一乡一镇设立12个食药监管所,每个所配备了3-5名食品安全协管员,配备执法用车20辆,配齐了执法装备和快检设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监管制度到位。在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出台的相关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同时,结合集宁区实际,对照新《食品安全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加工小作坊及小摊贩管理条例》,分别制定了具体落实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市场准入准出、原料购进查验、卫生等级评定、“红黑榜”公示、量化分级管理、小作坊食品销售管理、餐饮检查信息公示、食品安全召回及销毁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目标和操作细则。

目标考核到位。集宁今年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区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占考核权重的5%)。区政府与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一票否决”,确保食品安全责任全面落实。

经费保障到位。现代化管理硬件也要跟上,为此集宁区建立了食品安全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常住人口人均15元的标准足额拨付监管经费;投资1000万元开工建设“互联网+食药”电子监管及追溯平台;投资1500万元开工建设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食品药品检验室;针对餐厨废弃物和病死畜禽回收处理难的问题,投资4000万元开工建设餐厨废弃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通过推进财政保障制度化,确保各项监管工作落实到位。

健全监管体系,“六大行动”确保舌尖安全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再严密的规定也必须要落实到位,集宁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建军告诉记者,集宁在食品安全上重点实施了“六大行动”。

实施“源头治理”行动。一是严格落实农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强化种养殖环节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狠抓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产品检验检测,加强农(兽)药、化肥、饲料、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违禁农资的行为,切实把好“出口关”。在集宁区惠民园农贸市场里,记者看到检测中心里摆放着不少仪器,据工作人员介绍,每天从全国各地运来的瓜果蔬菜等食品都会在这里进行检测,并且将检测报告在网上公示,方便消费者查阅。二是 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6个蔬菜品种和2个大田作物品种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成功注册“霸王河”牌蔬菜商标,民丰种业的小麦、燕麦、马铃薯被认定为绿色食品,绿蒙远大鸡肉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雪原乳业的鲜牛乳被认定为有机农产品。三是实行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对不符合标准的3家生猪屠宰场予以关停,统一由年屠宰能力200万头的承昊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进行屠宰加工,同时加强对牛羊和活禽屠宰市场的规范管理,并建立了定点屠宰企业产地证明和追溯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肉食品市场安全。

实施“小作坊整治”行动。为切实改变食品加工小作坊条件散、乱、脏、差的状况,集宁区按照“集中生产、统一监管、统一检验”的思路,实施了食品加工小作坊集中整治行动,建设了美食汇、丰泰长信、康泰三个食品加工园区,将从事熟食、豆制品、粉条、豆芽、面食、肉制品等食品加工的146家小作坊统一规范到食品加工园生产经营,并对加工过程实时监控。园区采取“五统一”三规范”一检验”的模式“ “进行集中管理,建立了检验、执法人员驻园区、包商户工作机制,实现了加工园区的所有产品可追溯查询、可质量控制。这一制度也切实让入驻商户们得到了实惠。

席鹏程是惠民园“好再来馒头店”的老板,记者采访时他正在整理即将卖出的馒头,“顾客有超市、工地和食堂,一般一天能卖出3万多只。3毛5一只。”以前生产馒头要现做现卖,“因为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馒头不及时卖掉就容易变坏。”现在每年有着25万元的净利润,还享受每年近8万元的租金减免,这让席鹏程笑得合不拢嘴。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张瑞成身上。张瑞成原先是集宁当地居民,卖了一辈子面包,过去媳妇、老母亲都要窝在小作坊里生产,环境差不说,每天产能也十分有限。自从美食汇加工园邀请“我们一家子过来,还专门给了一个大房间,还免我们5年房租,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现在我们每天比过去能多卖一倍的面包。”

实施“市场规范”行动。一是大力实施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工程,切实把好“进口关”。按照“政府出地,企业出资,民生优先”的思路,在中心城区建成了投资12亿元的康泰惠民园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和9个二级惠民园农贸市场,建立起从批发到零售的商品流通体系。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日渐凸显,年交易额达到18亿元,市场人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从而带动了100家加盟店连锁经营,服务人口约300万人。二是深入推进农贸市场集中整治。将辖区内露天市场和食品流动摊贩全部规范到惠民园集中经营,先后共取缔马路市场7处,规范治理流动商贩800多人次,清理占道经营1200多起。按照政府监管企业、企业监管商户的原则,通过划区经营、统一工作衣帽、统一防蝇防尘设施,统一建立食品购进索证索票制度、发放“食品配送专用车”标志等措施,强化日常监管,确保无原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的农畜产品不得进入市场流通。三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快速检验室,针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实行农贸市场抽查快检,并及时公示;对猪肉瘦肉精,实行定点屠宰企业批检,确保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针对超市、肉菜直销店等食品经营单位,加强专项整治和细节性规范,重点对证照、台账、食品存放、“三防”设备等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做到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有效保障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

实施“明厨亮灶”行动。“明厨亮灶”是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项目之一,是指餐饮服务单位要将操作间、凉菜间等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通过直观形式或视频方式予以展示,使“后厨”可视、可感、可知。同时摄像头接入互联网,监管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制作过程进行实时监管,提高了监管效率,切实保障了百姓就餐安全,目前餐饮示范创建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明厨亮灶”成为集宁区食品安全的亮点工程。

31岁的王震在集宁区惠民园农贸市场里经营着自己的一家餐馆。自从他按照“明厨亮灶”的要求将厨房改造成开放式的,并在里头安上了摄像头与连接集宁区监测中心后,他的生意好了许多。

自从全面实施“明厨亮灶”后,就餐者透过玻璃窗将厨师做菜环节尽收眼底,并通过厨房摄像头将玻璃窗看不到的操作细节显示到墙上的液晶显示屏上,包括餐具“一刷二洗三冲四消毒”的全部流程,消费者都可以通过视频看得清清楚楚。

“人们常看到‘厨房重地闲人免进’,人们也常说‘厨房一去什么都不想吃了’,现在就餐者能看到厨房里面是干净的、让人放心的,生意自然就好。”按照要求,王震要求厨师们必须每天两次清理灶台、案板,并且将食物按照生熟分开冷热分开的要求执行。另外,对后厨人员要求也更高了,卫生安全必须达标,着装要卫生,佩戴口罩,食材要消毒杀菌,保证质量。

实施“示范创建”行动。为充分发挥示范创建典型引路、辐射带动效应,在集宁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广泛开展了示范街、示范店、示范学校食堂、示范工地食堂创建活动,采取企业自筹、政府补贴、严格评定、动态管理等措施,实现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示范创建“三个全覆盖”。目前已创建示范街12条,示范店1000余家,示范学校食堂20余家,示范工地食堂13家。通过开展示范创建,进一步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整体提升了集宁区食品安全水平。

实施“食安利剑”行动。食品小作坊和小摊贩是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监管,化解小作坊、小摊贩带来的安全威胁?目前,包括集宁在内的全市30家食品加工园区、农贸市场全部投入运营,实行24小时电子监控。食品加工小作坊入园率达80%,流动摊贩入市率达95%。

同时,乌兰察布市充分发挥各级稽查机构的作用,加强对违法线索、违法案件信息的系统分析,以查办典型违法案件、强化稽查办案能力为抓手,通过现场巡查、抽查、检验等各种手段,从重快速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2015年立案547起,捣毁食品生产加工黑窝点35个,有效震慑了各类违法行为。

敲木鱼式地“三个结合”,确保社会共治形成合力

平日里,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各部门也不忘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监管责任,注重宣传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强化社会监督,努力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

宣传引导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关乎到每一个乌兰察布人,所以系列宣传必不可少。在这点上乌兰察布的做法也可圈可点。

今年,集宁区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通过集中宣讲、开辟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积极开展新《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新《食品安全法》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及时发布食品安全监管动态,增强广大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借助中安在线食品安全培训网平台,加大对监管人员新《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力度,培训率达100%。特别是重点加强了对食品从业人员新《食品安全法》的培训,通过岗位培训、集中培训、上门指导、现场咨询等方式,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次、培训人员1.2万多人次,切实增强了食品从业人员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意识。

落实监管责任与强化部门协作相结合。区食安委充分发挥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职能作用,细化食药、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的日常监督检查。特别是针对个别环节、个别品种监管责任不够明确等问题,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建立案情互通、信息共享、联合行动的沟通机制,加强投诉举报工作与打假治劣工作的无缝衔接,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与强化社会监督相结合。建立了违法企业“黑名单”、日常监管“红黑榜”和失信严惩等制度,定期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信息公示,将失信企业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积极推动流通、餐饮等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经营企业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履行好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进一步完善了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机制,开设12331食品药品举报电话,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去年以来,共受理群众举报60多件,办结率100%。注重发挥“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每年都要组织三级人大代表对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合力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然告别了“吃不饱”的日子,接下来亟须从“吃饱”到“吃好”的跨越。

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乌兰察布对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决心和措施表明,唯有健全的监管体系、强有力的落实和社会共治,才能使制度焕发出应有的力度,才能使城市的食品有更安全的保障。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