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在正白街居住的日子

绥远城城墙遗址

从呼和浩特市新城鼓楼立交桥十字路口向东约400米,路北有一条街叫正白二甲街。1964年至1965年,我家曾在这条街住过。

1964年春,父亲从包头教育系统被选调到内蒙古党委工作,随后把家也搬了过来。恰好这年的夏天,我也从老家的小学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附中上初中(此前我住在奶妈家)。8月下旬,奶大用自行车把我送到了新城东街正白街的家里,从此结束了我14年的乡村生活。

据史料记载,新城在清代叫绥远城,建成于清乾隆4年(1739年)。此后清政府为了守卫西北边陲,调集满清八旗官兵三千多人驻守绥远城,并且有随军家属一万多口。而正白二甲街就是当年正白旗二甲营官兵及其家属的居住地,正白二甲街因此得名。

在我的记忆中,1964年前后,这条街就叫正白街,没有“二甲”两个字。整条街长约二百五六十米,宽不过五六米,用炉灰垫道,中间略高。名义上叫街,实际上只能算条巷子。南半段路两边大都是一个个老式的居民院落,都是比较老旧的土坯房。北半段两边多数是后建的排子房,住户以机关干部居多。我家住在正白街最北端路西的一个小院,紧靠路边的东墙约一米多高,中间有个两米宽的豁口,就是院子的出口。正房有4间,住着3户人家,其中的一户家里有个六七岁的男孩叫利那,他爸爸是转业军人,在某机关工作。我家住在两间西房里。房子低矮简陋,里外间,有两盘连着锅台的炕,几件简单的家具。晚上全家7口人就睡在这两盘炕上。虽然房子不太好,但父亲上班很近,离内蒙古党委一百多米,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因为孩子多,母亲整天忙家务,也没法出去工作,一家人全靠父亲每月的78元工资生活。

不上学的时候,我经常领着弟弟们出去玩。出了院子,向北20多米就是那两扇木头大门。大门东侧是高高的砖墙,那是内蒙古党委的南围墙。围墙一直通到最东边,和古老的城墙连在一起。顺着围墙下的土路一直向东走就到了城墙下。城墙被人工掏了一个门洞,约有3米多宽,可容行人或一辆马车进出,穿过门洞就到了城墙外。城墙外是干涸的护城河,远处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荒草滩,孤零零地长着几棵树,还有几座坟茔,杂草丛生,十分荒凉。

我的两个小弟弟一个5岁,一个3岁。每到星期日,我就领着他们到城墙外玩耍,扑蝴蝶,逮蚂蚱,或采集各种花草。当远处铁道上的火车喷吐着长长的浓烟,鸣着汽笛隆隆驶过时,我们就一直远远地盯着看,直到火车从视野中消失。野地里生长着各种野花野草,其中有一种叫苍耳子,它的种子像枣核大小,上面长满了刺。我在农村时,曾经吃过苍耳子的仁,能嚼出一股香味,很好吃。于是有一次,我就采摘了一些苍耳子剥出里面的仁,我吃了一点,给两个弟弟也吃了一点。结果回去让父亲知道了,把我严厉地批评了一顿,说苍耳子有毒,你把他们吃坏了怎么办?我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低着头一声不吭。后来我从书上看到,苍耳子是一味治鼻炎的中草药,有微毒。好在我们那次只吃了一点,所以事后也没出现什么不良反应。

在城墙上玩的时候,我有时候会顺着城墙里侧的斜坡爬到城墙上面登高远望。那时的东城墙一直向南延伸到接近新城东街的地方。城墙内侧可能是一个工厂,空地上放着许多坛子。向北的城墙上有党委警卫营的战士在放哨巡逻,不许闲杂人靠近。现在保存下来的那段城墙,就是内蒙古党委的东墙和北墙。这段城墙现在看上去并不高,那是因为在城市建设中把当年的护城河垫高两三米,致使下面的三分之一已埋入地下,上面的女儿墙也残缺不全,所以看上去就不怎么高了,其实当年的城墙是很高的。感谢内蒙古党委为我们保存下这段宝贵的古城遗迹,否则现在的人们就看不到了。

当年上学因为路远和缺少交通工具,所以大部分同学都住校。我起初是走读。我家到学校大约有五六里路,每天早上早早起来,大约要步行40多分钟。从正白街出来走到鼓楼十字路口,首先看到的是西南角的商铺,都是卖土产副食的。当年的新城南街,两侧店铺不多,多数是居民的平房院落。有不少人家临街而居,坐在家透过玻璃窗就能看到大街上的一切。再往南走,走到现在的乌兰察布路,当年叫先锋路,路北挖出许多大石条,听说是新城南城墙的基石。1965年在路南新建了内蒙古医院,它的住院楼共7层,是当年呼和浩市最高的楼房。现在的满都海公园那个地方,当年是大片的树林和绿草地,据说电影《宋景诗》的一些镜头就是在那里拍摄的。继续往南走,路西是内蒙古大学,路东是有名的桥靠村。记得桥靠村紧靠马路边的一个院子里,有一株高大的海棠树,枝繁叶茂,大概有四五十年的树龄。每年秋天,红红的海棠果挂满枝头,使人顿生望梅之感。我每天上下学路过,总要多看它几眼。

大约是1965年底初二上学期期末,老师从我们班挑选了3个学习好的学生,有于晋、张芝和我。学校可能是搞教学试点,打算让我们在学初二课程的同时自学初三课程,等初二上完后就跳班上高一。但我那时是人穷志短,心想上高中是为了考大学,我这么穷,还上什么大学。我想上中专,因为上大学25岁才能工作,而且那时候大学录取率很低,上了上不了还不一定。如果上中专,20岁就可以毕业工作了。我想早点自立,减轻家里的负担,因此我不想跳班。因为这,班主任谢毓祥老师还不辞辛苦,专程找到正白街我家里,做家长的工作。无奈我主意已定,最后只好作罢。于晋和张芝已经领了初三的教材开始学习。不料半年以后,“文革”开始了,全校师生停课闹革命,升学的路彻底断了,学校的这一计划也因此流产,我上中专的梦想也同时破灭了。

1966年元月,我爸用自行车把我带到新城南街一号大院的新家。从此,我家就离开了正白街,在新城南街一号大院住了20多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号大院拆迁。

后来大约是2005年,我走过正白二甲街,看到别的老房子都已拆除,只有我家住过的那个小院子仍完好地保留着,仍然有人家住着。看到那熟悉的小院,使我不由得又想起儿时难忘的岁月。后来又过了两三年,当我再次走过正白二甲街时,发现那个小院子终于也消失了,在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是新建的住宅楼。文/王存良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