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吃瓜群众”,你的底线还在吗?

乔任梁去世了,在28岁,美好的年纪。有人说,他辜负了上天赐予的好皮囊、好天赋,还有人说他品性好,是一个优质偶像,就这样走了很可惜。还有人,很多人,则在窥探他的死因,对于“劲爆”新闻似乎比媒体更加渴望,非要挖出一个石破天惊来。

冠生园前掌门因为在旅游时被掉落的山石砸中去世,我们曾呼吁“不要消费死者”,大兴野生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事件时,媒体也曾呼吁“不要消费死者”,时至今日,仍然需要媒体发此呼声。然而事实却证明,在公众的窥私欲望面前,这种声音已然是如此渺小。

什么时候,舆论的喧哗已然超越了新闻事实?公众的猎奇心理,让他们抓住一点蛛丝马迹就欲揪出一个佐证来,甚至不顾媒体所说的“患抑郁症已久”的事实。

韩寒昨天在微博上,曾这样写:“在某些事情上,我其实并不喜欢‘吃瓜群众’这个词,也不喜欢看到各种段子和猜测。纵然人都有好奇心,但很多人也都有另一面。你也许并不明白抑郁的人对世界的绝望,人前欢笑的人未必关起门也快乐。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理解你不理解的和不理解你的。希望这位最终没能见面的朋友能够寻到真正的宁静。

百余年前,“吃瓜群众”在鲁迅先生笔下被称为“看客”。“吃瓜群众”热衷于围观,他们需要的是谈资,需要有故事来派遣无聊,却不求证故事的真实。

今天的我们,热衷于做“吃瓜群众”,却都不希望自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很希望自己变得理智、客观、冷静,但一次次的舆情显示,对谈资的追求,对隐私的津津乐道,往往为了“八卦”而“八卦”,使事情的真相偏离了轨道。

的确,在很多社会问题上,正因为有了舆情的推动,使得问题得以更好解决。然而,在“生”与“死”这样的事情上,诸多“吃瓜群众”还是要心存敬畏,少些猜测和猎奇吧。就像一位网友所说的“不拿逝者开玩笑,是最基本的家教”,不消费逝者,也应该是做人的底线。

[责任编辑:贾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