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长征途中读《三国》 毛主席慨叹土司官寨似郿坞

1935年7月初的一个清晨,川西北缭绕的浓雾夹杂着丝丝凉意,历经艰险的中央红军推开了卓克基土司官寨沉重的大门。眼前这座独具藏族特色的民居,深深吸引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党的历史上也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图为卓克基土司官寨外景

对多数人而言,卓克基是一个陌生的所在,但当提到著名作家阿来的小说及影视剧《尘埃落定》时,不少人都会瞬间想起那个康巴藏族土司家庭的悲欢离合。《尘埃落定》的创作原形和电视剧的拍摄地,就和卓克基土司官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土司官寨为民族团结埋伏笔

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928年,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由第16代土司索观瀛在原址上重建。1935年7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率第一方面军到达卓克基镇。

红军长征在翻越雪山,穿过草原时,深切感受到国民党统治下藏汉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吃到了这种隔膜的苦头。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2师6团翻越海拔4564米的梦笔山,沿着纳足沟攻打卓克基,与土司索观瀛的地方军队发生战斗。进驻土司官寨后的7月3日,中央政治局在官寨的“土司议政厅”中召开了常委会议,专门讨论了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为建国后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埋下了伏笔。

对毛泽东个人而言,土司官寨里的书房“蜀锦楼”更让他恋恋不舍。蜀锦楼珍藏着很多书籍,天文、地理、经书的藏文版本,《古文观止》、《三国演义》、四书五经等汉文藏书,这些都昭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涵养。平躺在大理石书桌上的线装本《三国演义》,还留有书房主人索观瀛反复摩挲的余温。对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大礼。

图为土司索观瀛的书房“蜀锦楼”

“古有郿坞,今有官寨。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毛泽东沉浸在《三国演义》的书里,联想到“郿坞”,击股而叹,婉转地流露出对卓克基土司官寨的赞赏和留恋。

1952年,卓克基土司官寨的主人索观瀛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时,毛泽东特意安排与之同桌共餐。毛主席对他说:“长征路过卓克基时,我在你家住了一周,看完了一部《三国演义》,让我大饱了眼福,你能读《三国演义》《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实在是藏民族中的开明人士啊!”还颇为关切曾经栓过战马的白杨树。

汉藏文化融合的“建筑明珠”

据当地村民讲解,在以牛马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年代,卓克基是嘉绒藏区东去汶川,进入内地的必经之路,是扼控川西北高原山地交通的咽喉之地。这座依山就势,气势雄伟的土司官寨,既见证了茶马古道上一支支马帮、骡帮和牛帮的往来不息,也留下了藏汉民族在往来交往中融为一体的印记。

图为土司官寨对面的西索村

就卓克基土司官寨自身的风格来说,外墙以木、石、粘土为元素,古朴凝重,与四周环境浑然天成。官寨的廊柱、木栏做工精细,实木榫头穿斗衔接,镂刻雕花精美无比。它从形制上仿汉式四合院,又囊括嘉绒藏族“垒石为室”建筑艺术的精华,成为汉藏民族建筑艺术交汇融合的典范。

图为卓克基土司官寨内景

进入官寨,每个展厅都呈现了一副画卷,每个角落都尘封着一段历史,我们已经无法打捞前人留下的生活印记,但官寨的庞大规模,建设的匠心独运,的确如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所赞誉的那般,是“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鹧鸪山下,梭磨河畔,卓克基土司官寨虎踞龙盘。正如有些人所讲,建筑是时代的年鉴,当歌曲和音乐消逝的时候,他还在默默诉说。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