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伦敦传》:一个装满细节故事的大口袋

《伦敦传》    [英国]彼得·阿克罗伊德 翁海贞   译林出版社

《伦敦传》    [英国]彼得·阿克罗伊德 翁海贞   译林出版社

(原标题:《伦敦传》,打开“伦敦”的正确方式)

什么才是如假包换的历史?什么又是打开城市的正确方式?比如伦敦。比之掌控风云的大人物大事件,英国作家、学者彼得·阿克罗伊德更寄希望于普通市民。

小说家切斯特顿曾说“即使最逼仄的街巷,在其转弯抹角处,也都禀赋其建造者的灵魂。”那么,最不起眼的平民也该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伦敦传》就是一个装满故事的大口袋。好比茶馆对中国人的意义,两千年来市俗之风与伦敦密不可分。因而,在王侯将相、公子王孙纷纷退场之际,混迹市井的小人物粉墨登场,撑起了阿克罗伊德的草台班子。

伦敦的历史始于公元前54年凯撒西征,迄今已逾2000年。到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已初具国际大都市风范。和今天一样,彼时伦敦人种混杂,罗马人、不列颠人、凯尔特人共居一城,皆服膺于不列颠“国王”的统治。16世纪后半叶,将近六分之一的英格兰人在此定居。及至19世纪,伦敦已是盘踞岛国中心的庞然大物。

《伦敦传》是一部细节之书,来自一座细节之都。作者以历史为主导,向文学求佐证,从史前文明一路写到当下社会,时间跨度长达2055年,内容涵盖79个断面、831副面孔:从社区到大剧院,从教堂到绞刑架,从小贩到魔术师,从侏儒到清道夫,大约没有多少事、多少人能够逃出他那双敏锐的眼睛。

这样的伦敦不是文明、优雅之地,没有哪个城市像它一样“迂曲难行、笼统、令人窒息”。这是一个高度世俗化的都市,奠基于商业利润和经济投机,思想行为均被“商业那沉默无形的线条”所绑定,行会林立、贸易鼎盛。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18世纪的泰晤士街曾是芝士商贩的天堂,被文艺青年尊为圣地的查令十字街竟是马具匠的地盘。然而,这不就是伦敦吗?混搭、多面、阴暗、复杂。两千年来,这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精神焕发”的大城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吸纳诸多变故,因外在的变故改换自身的容貌。

要读懂英格兰,首先要读懂伦敦。伦敦向来以“内在平等主义”为先,深具独立精神。10世纪丹麦人围城,伦敦拥有自己的军队。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其后,伦敦由城邦变为都市,独立意识仍持续了三百年。市民秉承古罗马时代的遗风,组建民众大会,罢免昏君,拥戴新王,以自我意愿决定政治格局。久而久之,独立精神融入民族传统,成为庞大英式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的英国人将“脱欧”当作浴火重生之道,殊不知伦敦正是那个在烈火中涅槃的凤凰。阿克罗伊德形容这是一座“总在火焰和废墟中重生的城市”。两千年来,战乱、灾害、瘟疫接连不断。所幸,伦敦没有因此垮掉。两千年来,城市在毁损-重建-再毁损-再重建的路上循环往复,旧体系在对抗中化为乌有,新城市在废墟上重生。无论是1666年的大火,还是中世纪的黑死病,抑或二战时期的伦敦大空战,时过境迁,都不过是为这座“高度的雕琢”的城市披上了一件极具传奇色彩的外衣。(谷立立)

 

[责任编辑:郭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