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特色杂粮产业带动前旗山旱区群众增收脱贫

8月20日一大早,前旗小佘太镇十七份村的农民李海宽就将雇来的联合收割机请进了自家的旱地麦田,伴着轰隆隆的马达声,一垄垄麦穗便连割带打全部搞定。好收成让他满脸洋溢着喜悦。

山沟沟里居住的李海宽今年38岁,家有6口人。他和妻子在家务农,由于干旱少雨,年年种地,年年赔钱。今年,落户小佘太镇的小杂粮生产加工企业与李海宽签订了协议,这让他种植小杂粮的信心倍增。“看现在的收割效果,旱地小麦能产近2万斤,按照每斤2块钱算,除去成本,加上政府的补贴,纯收入有3万多块钱。”李海宽高兴地说。

小佘太镇,位于阴山腹地,距离旗政府所在地一百多公里,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地区。这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科技文化和信息流通都比较落后,很多地方都要靠天吃饭,是自治区级贫困镇。全镇共有人口3023户、12126人,贫困人口占了近50%;有20多万亩土地,旱地就占了83%。十七份村支部书记高波介绍说,他们村有1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527户、1531人;旱作农田1.3万亩,占全村耕地的76%。而村里贫困户有263户、751人。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基本是老弱病残。没有劳动力,加上耕地大多是旱地,收入不稳定,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

如何使旱地产业“活”起来,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这是摆在小佘太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基层调研,小佘太镇把“盘活”旱地产业的思路定位在发展传统有机小杂粮种植上。今年,小佘太镇共种植各类小杂粮3万多亩。

同样位于山旱区的明安镇也把发展旱地小杂粮作为农牧民增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抓。去年12月,明安镇引进合作企业,在义和店村成立了玉雪丰农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资500万元,以面粉、谷物加工及农产品种植、收购为主,同时为杂粮种植户提供技术、资金、销售等服务,实现产销一体化。“后山地区种植小杂粮历史悠久,种植的旱地小麦、荞麦、糜黍不需要任何肥料,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前景不错。”合作社负责人张和平说。今年,明安镇又积极引导鼓励营盘湾、义和店、七份子等旱地村的农民种植谷子、糜黍等旱地小杂粮,拓宽了山旱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路子。

近年来,前旗立足后山贫困带实际,分析传统种植优势,突出“特色”和“产业”,靶向施策,在小佘太镇、明安镇等山旱区发展特色旱地小杂粮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的路子,帮助他们逐步脱贫。前旗在采取搬迁扶贫、补偿脱贫等措施的同时,围绕明安、小佘太地区的特点,培育和扶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使土地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的路子。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建立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合作体,突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订单保护、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的措施,打造后山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积极引导山旱区农户大力发展以旱地小麦、荞麦、莜麦、糜黍、谷子等小杂粮为主的旱地农业,并立足规模发展,逐步完善当地原料仓储、杂粮加工等基础设施,帮助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加强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标准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小杂粮有机食品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据初步统计,今年前旗后山山旱区种植小杂粮面积已达5万亩。目前,已经注册“明安川”小杂粮品牌,成立两个小杂粮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