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房贷高增背后“冰火两重天”

央行8月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猛增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万亿元,6月末增速达32.2%。7月份,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773亿元,甚至超过了7月整体新增信贷规模。而同期,我国企业贷款出现了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单月负增长。

这是否印证了房产“去库存”达到预期效果?恐怕,不能想当然。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房价与地价大涨,二线城市的楼市随后跟涨,但房屋库存压力严重的三四线城市,房价与买卖依旧疲软。用市场分析人士的话说,管理者在旱区采取人工降温措施,雨却落到涝区。在热点城市与非热点城市之间,楼市依然呈现“冰火两重天”,市场“买涨不买跌”心态明显。

高房价下的房贷高增,意味着房贷杠杆的加大。对此,银行并未“惜贷”,说明房贷仍被银行视为是优质信贷。银行的这种信心,是基于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将继续上涨或至少保持稳定这一预期。在银行看来,即使楼市曾出现“寒冬期”,一线城市的房价也没有“惨跌”,热点城市的购房者鲜有“断供”。惯性思维是否靠谱,难道不应未雨绸缪?

对于房价“拐点论”,人们并不陌生。但是,在近十几年里,在一线城市买房的人与在二三四线城市较早买房的人不仅实现了安居,而且房产增值颇为可观。反观始终没买房的人,租房住总有“漂”的感觉,由于收入增速远低于房价涨幅,其可能再也买不起房,房产增值这趟车也没赶上。至于什么时候将是一线城市房价的顶峰,谁会成为最高价的接盘者,没人能预料。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曾经预测房价“拐点”的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早已被听信其言论、没买房的人骂得狗血喷头,灰溜溜地淡出了公共舆论场。而那些曾鼓吹“房价将不断上涨”的地产大鳄,则从早先被骂得体无完肤变为“成功预测帝”。在房价的问题上,惯常的理性思维反倒显得不理性,不少人推翻自己曾经的想法,“打脸”屡见不鲜。

让人又爱又恨的房子,成就了一些人躺着赚钱的梦想,使一些人一辈子替地产商与银行打工,令一些人难以满足“丈母娘的需求”,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因为房子的拥有与否被拉得越来越大。面对几十年辛苦挣得的工资抵不上一套房子的一轮涨价,纵然具有高位接盘的巨大风险,还是有人投机一搏。在房屋高价、房贷高增的背后,何尝不蕴含着无房户的望房兴叹?从宏观角度看,房贷继续火热、企业贷款下滑,进一步表明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贾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