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知青晚年患重病 昔日同窗伸援手

远在通辽的昔日同窗身患重病,南开中学68届高一(六班)26名同学发起捐款。

从海河之滨到科尔沁草原,整整阔别48年。再见李莉莉,远道而来的姜振丽、武佩铃、牛伯承三位同窗百感交集。

8月26日,一行人走进科尔沁区庆和镇雪力敖宝村的这座民居时,眼前的凌乱不堪,令人始料未及。

院中杂草疯长,房后果树东倒西歪,果子烂落一地。宽敞的“北京平”仿佛走了人家一样的衰败。

屋内的火炕上,蜷缩着的女人形容枯槁。空洞的眼神,一脸刷白,像描图纸,没有血色。一身肥大的睡衣裹着火柴棒般的身体瘫卧着……

她就是昔日的同桌吗?姜振丽在极力回忆着李莉莉年轻时的模样。

哀伤、痛楚、无奈,一时间袭上心头。

“我能认得出来,是莉莉!她的眉眼还是过去的样子!”顷刻间,姜振丽泪如雨注。眼前的人就是当年的同桌,半个世纪过去,从青春少女到满头白发。姜振丽哽咽着,用力地去拥抱。

蜷缩的女人依旧呆望着窗外,似乎眼前的一切与她毫不相干。

“莉莉,怎么会是这样?莉莉,你想说话吗?同学们都很想你,你看,那个是门锦杭,这个是武佩铃,那是牛伯成……莉莉,你能看出来吗?莉莉,咱俩是同桌,咱俩一边高,你的辫子长长的……咱们一起修南开中学游泳池的时候,你还记得吗?莉莉,你特别能干……你特别活泼,爱唱歌……”姜振丽拥抱着昔日的同桌,讲述着当初在学校里点点滴滴。

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到了48年前的岁月。

1968年,知识青年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姜振丽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李莉莉、武佩铃、牛伯成、门锦杭等人来到了哲里木盟。当时,武佩铃、牛伯成、门锦杭去了开鲁县插队,李莉莉来到了庆和乡雪力敖宝……

今年5月份,天津南开中学68届高一(六班)的一次同学聚会,大家寻找失去联系的同学。唯独当年下乡到哲里木盟的李莉莉不知下落,便把此事托付给曾经在通辽政府部门工作的门锦杭。

“曾经在庆和二中当老师。”就是凭着这一条线索,门锦杭几经周折通过教育部门打听到了李莉莉如今仍在庆和镇雪力敖宝村生活。

原来,李莉莉插队不久,作为村里仅有的高中生便被抽调到庆和二中任民办教师。一年后,跟村里的一个农民组成家庭,并先后生了两个男孩。几十年里,除了教学,工作认真的她在村里鲜有时间串门、唠家常,上门来看她的也几乎都是她的学生,近些年患病后更不为人所知。

因患糖尿病、脑退化症卧病在床,李莉莉现在跟小儿子共同生活,老伴于2014年去世。大儿子靠种几亩薄田、打零工勉强维生。小儿子因收割机绞伤,落下左手残疾,43岁仍未娶妻。

了解到李莉莉生活窘迫,南开中学68届高一(六班)26名同学伸出援手,48年不见,但情谊依然如故,同学们都踊跃地捐款。并派三个代表,曾经在通辽下乡的男同学武佩铃、牛伯承,另一个女同学就是李莉莉的同桌姜振丽前往通辽探望。

像当年一样亲密,姜振丽一勺勺地给李莉莉喂水,说知心话。

“莉莉,我说的这些你还记得吗?知青返城后,唯独不知你的下落,同学们一定要把你找回来!”

“莉莉,你看,这个是你,大大的眼睛,又粗又长的大辫子……”姜振丽的手机里,一张被放大的当年的同学集体合影,呈现在李莉莉的眼前。

“咱班17名女生,31名男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的去了内蒙,有的去了新疆,知青返程后,大家一直都在找你,王树森、邵燕茹、杨路、张有泉……这些同学你还记得吧?一晃我们都是将近七旬的人了……”姜振丽哭诉着,遥远的记忆被拉近。

也许是那满屋子浓浓的乡音,也许是这感天动地的真情。李莉莉的目光缓缓转向姜振丽,片刻,她吃力的抬起手,像是要擦拭同桌脸上的泪水,然而,抬至半空的手却无力的垂下,在姜振丽的肩头滑落……

“这是同学们给你的,好好看病!”姜振丽将12000元捐款放在李莉莉的手中,已泣不成声。

“莉莉,你爱唱歌,这是我给你带来的,以后天天让你儿子给你放歌听。”姜振丽打开“便携式音响”,放在枕边。

“红花当然配绿叶,这一辈子谁来陪,渺渺茫茫来又回,往日情景在浮现,藕虽断了丝还连……”一曲舒缓的曲调便在屋子里浸漫开来。

一朝同窗,终生为友。快乐时,一起分享;患难时,一起分担。

同窗情,凝聚的是爱、是温暖,是力量……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