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驼乡坎儿井

QQ截图20160824112143

在小学地理课上,老师曾讲过,勤劳智慧的新疆人为了解决灌溉农田缺水的问题,就铺设一根管道从天山上引来雪水到农田、到村镇、在需要水的地方开一个取水口,在地上就是一眼井了。用起来非常方便,这就是坎儿井。我们脑海中可以想见新疆坎儿井的样子。但真正坎儿井是什么样子,我从未见过。

1957年,我们全家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巴彦浩特(现阿拉善盟公署所在地),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坎井。

当时的阿拉善旗是全国著名的骆驼之乡,骆驼总数占全国的骆驼一半还多,在巴彦浩特镇的周围就有成群的骆驼出没。巴彦浩特镇地处腾格里沙漠东缘,气候干旱,雨水稀少,所以缺水。周围有无数大小涝坝能把降水尽量保留下来,这里的涝坝虽多,但涝坝面积太小,每年降水又极为稀少,所以涝坝收集到的雨雪也仅够涝坝周围的农田灌溉和涝坝人家日常使用。城镇市民用水仍需多条渠道来解决。除打井、利用固有的3条河水之外,从贺兰山水源地把水用管道引下来做成坎儿井,就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们的生活。特别是在远离三条河沟、又打不出井水的地方,只需把坎儿井的管道铺到这些地方就行了。

贺兰山在巴彦浩特镇东边,相距十多里,解放初至五六十年代,山上植被很好,林深草茂,所以水源充足。把山上的清清泉水引到市镇里,在当时是不容易的(这里管道铺设及坎井的建成在哪一年,我不得而知)。反正是坎儿井早已建成,人们享受着甘醇的山泉之美。

巴彦浩特的坎儿井坚固耐用,从未听说过坏了、堵了、需要维修了等等,而且井里的水干净清凉,甘醇宜饮,大概和我们现在需要花钱购买的矿泉水差不多吧。但在那个年代,中国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矿泉水,甚至连这个名词也没有。而居住在巴彦浩特镇的人们也并不把坎儿井里的水看得十分宝贵,除了饮用之外,还用来洗衣服、饮牲畜、和泥垒锅台、砌鸡窝等等,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矿泉水”。

坎儿井里的水还有一大特点: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很充盈,井里的水随着山里泉水的多少而增减。一年中冬季最少,但不会干涸,这时打水需用井绳才能探到水面把水打上来。以后随着气候变暖,水也逐渐增多,春夏两季就比冬季的水增加很多。秋季是一年中井水最为充沛的时候,多到快溢到井口,只需用铜瓢就可以把水舀上来,我就曾帮助同学用铜瓢舀过两担水,非常有趣。

坎儿井虽然简单,但彰显了巴彦浩特人的聪明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他们永远是强者、智者、胜利者。文/李铁铭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