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抗战中牺牲的中国奥运健儿

1936年8月1~16日,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选手王润兰、靳贵第、靳桂、陈镇和等人参加了这次奥运会。他们在奥运会上奋力拼搏,但遭受了不公正的歧视和凌辱,凸显了贫弱中国国际地位的低下。抗战爆发后,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投身烽火战场,最后均英勇牺牲。

肉身炸坦克

1936年,第11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这次柏林奥运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组织派出69名运动员(男67人,女2人)分别参加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和篮球、足球项目的比赛。

此前,为了挑选参赛的拳击运动员,体育代表团在上海申园健身房进行了拳击选拔赛。第三十二军西洋拳击队全体南下参加选拔赛,王润兰、靳贵第、靳桂、李梦华过关斩将,入选前4名,一时轰动全国。

8月10日,第11届柏林奥运会拳击赛正式开始。王润兰参加了重量级拳击预赛。在比赛中,王润兰表现突出,打败了葡萄牙、日本、英国选手,在和荷兰选手福特的比赛中,打得十分顽强,他在最后一局中被对手打裂上嘴唇,血流满面,几乎站立不稳,但依然以顽强的意志支撑自己,一直坚持到终局仍然屹立不倒。此局比赛,王润兰被媒体赞誉为“中国硬汉,虽败犹荣!”他获得了决赛权,但被歧视中国的奥组委蛮横地取消了决赛权。

抗战爆发后,王润兰担任了第三十二军补三团三营排长。在1937年8月,他参加了漳河保卫战。土肥原贤二为司令官的第十四师团,加上二十六旅团和酒井隆少将指挥的6个步兵大队,全部日兵共6万人。9月14日,为掩护主力的撤退,王润兰所在的补三团奉命来到漳河阻击敌人。该团连续奋战四昼夜,打退敌人一次次猖狂的进攻。9月21日拂晓,身负重伤躺在战壕里的王润兰以最后的气力奋力跃起,抱着集束手榴弹和几名身绑炸药的战士一起扑向敌人的坦克,随着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王润兰等人年轻的生命在血与火中得到了永生。王润兰壮烈牺牲后,被国民政府授予“民族英雄”的称号。

两拳手牺牲

靳贵第是河北省灵寿县人。他出身贫苦,自小习武,臂力过人。17岁时入伍编入第三十二军。在柏林奥运会上,靳贵第遭遇英国中量级拳击冠军希瑞姆顿。他愈战愈勇,使得希瑞姆顿难以招架,频频后退,赢得台下华人同胞一次次的喝彩。受挫的英国选手恼羞成怒,竟违规以左肘猛然将靳贵第撞倒在地,靳贵第还没起来,又遭他猛击几拳,再次栽倒,口鼻出血,腰部负伤,英国选手严重的违规行为令现场嘘声四起。现场裁判罗林(法国人)判希瑞姆顿严重犯规、靳贵第胜出!但对此判定,英籍主裁格林不予理睬,反判希瑞姆顿胜出。爱尔兰籍检察员也昧着良心作了伪证,一时全场哗然,观众不肯离去。

卢沟桥事变后,当时第三十二军驻扎在邢台一带,在接到抗日前线作战的命令后,靳贵第将随军妻女送归原籍。1937年底,在安阳的一次保卫战中,靳贵第英勇牺牲。1938年,另一名拳击运动员靳桂在津浦线上台儿庄战役中受了伤,并于3月17日壮烈殉国。对于这位牺牲在台儿庄战役中的中华拳王,人们对于他的详细情况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千古憾事。

血洒大西北

陈镇和1906年出生于印尼雅加达,12岁时其父陈金山将他送回祖籍地厦门读书。8年后,陈镇和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很快便成为暨大足球队的一员。

1936年1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足球委员会经过3个月的选拔,选出陈镇和、李惠堂、谭江柏(香港歌星谭咏麟之父)等22人出征柏林奥运会。然而,中国队出征柏林之途却充满坎坷。当时,代表团赴德国参赛需22万元,而国民政府却仅拨款17万元,各界人士捐出3万元,最后还差2万元没有着落,只得打出足球队这张王牌,让他们先去东南亚进行表演赛,以门票收入弥补缺口。为此,国足在1936年5月提前从上海出发,经香港辗转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卖艺化缘”。

1936年8月6日,中国足球队终于出现在奥运赛场。历尽艰辛疲惫不堪的他们,首场便遭遇足球发源地的英国队。上半场,中国队攻势凌厉,可惜下底传中后的破门被裁判吹为越位。双方易地再战后,包括陈镇和在内的国足体力不支,最终以0:2输掉了比赛,但却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陈镇和毅然转学中央航空学校学习。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陈镇和已是驻扎杭州的空军飞行中队长,担任保卫南方海岸线的防空任务。1941年,国民政府派陈镇和赴新疆哈密接收苏联援华飞机。1月28日清晨,陈镇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战友驾驶着第一批飞机起飞了。他们的行程十分遥远,要从新疆一直飞回成都基地。飞机一路顺利地到达嘉峪关,此时已经飞行了2000多公里,快接近兰州战区了。进入气候变幻无常的猩猩峡后,面对恶劣的天气,陈镇和沉着应对,不断调整着操纵杆,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操纵系统突然失灵了,飞机急速向地面俯冲,突如其来的故障让陈镇和来不及逃离驾驶舱,飞机在瞬间坠毁了!陈镇和牺牲时年仅35岁,他没能等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曾与他在球场并肩征战多年的球王李惠堂还特别作诗悼念。陈镇和从戎时作的一首诗被人们铭记到今天:“男儿莫惜少年头,快把钢刀试新仇。杀尽倭奴雪旧耻,誓平扶桑方罢休!” (据《今晚报》)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