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边防官兵来了 荒凉戈壁变了

算井子很大,素有“五十公里去串门,上百公里做邻居”的说法;算井子环境恶劣,大风沙尘天气,严重缺乏水源成了常态;算井子很偏僻,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外界通讯仅靠一部电台,建立移动通信基站的时候,建设材料全部靠人、畜搬运上山;算井子很有爱,历代官兵们无私奉献、默默坚守,用爱和勤劳在荒凉戈壁浇灌出了希望之树,他们像忠诚的卫士,永远伫立在这片土地上。

终于可以打电话了

2008年10月1日这一天,对于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官兵和驻地群众来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日子:随着移动通信基站的建立,内蒙古边防总队最后的一个边防派出所通信盲点被覆盖。

对于算井子这片荒凉遥远的土地来说,任何一点点历史的进步都显得弥足珍贵。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派出所与外界的通讯联络,靠的就是一部电台。不管是里面的人出去还是外面的人进来,都要在出发前通过电台预约好,以防不测。到了1999年,一座具有信息选呼、无人值守功能的草原110转信基地站在大红山上拔地而起,通信覆盖了算井子地区5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但无论是电台还是草原110,充其量都只是部队内部的一种通信手段,而无法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2002年12月25日,派出所安装了ETS卫星电话,改写了算井子无法同外界直接沟通的历史。但信号不是很稳定,一有大风沙尘天气便没了信号,而且费用贵,很难在较大范围内推广。

算井子的通信问题备受阿拉善盟委、行署领导的关注。200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移动通信公司阿拉善盟分公司经过反复勘察,采用风光互补供电解决基站供电问题,通过卫星解决传输问题,利用地下室和辅助设备调节机房温度。基站建设施工材料全部从400公里以外的甘肃省嘉峪关拉运,所有建设材料全部靠人、畜徒步搬运上山。2008年10月1日,覆盖方圆40余公里,专门为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建立的通信基站开通了。基站建立后,驻地移动公司不求利润、不图回报,每年投入20余万元保障设备正常运转。这就是全国第一个以边防派出所名字命名的移动通信基站——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移动通信基站。

大漠里的“常青树”

“同样是生命,同样有妻女,但他却一次次的选择了奉献和坚守……国为重,家为轻,虽不能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却是边疆伟岸的‘常青树’。”这是阿拉善盟首届“感动阿拉善人物”评选委员会写给王长青的颁奖词。

王长青,男,汉族,中共党员,1994年12月入伍,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第十一任教导员。2000年结婚后,便和妻子过起了聚少离多的日子。2007年5月,女儿1岁时,发现孩子各项成长指标都比较低,因为忙于工作,王长青没有时间带女儿到医院检查。妻子高洁利用外出考试的机会,独自带着女儿到大医院检查,结果竟确诊患有未分型脑瘫。当时正值算井子大量涌入外来人口的时候,王长青到辖区碧玉山一带进行流动检查登记,手机没有信号联系不上。直到第三天返回警务室才得知了此消息,当他匆匆赶到医院时,妻子抱着他哭成了泪人。

接下来的几年,带女儿外出求医问诊,成为了王长青和妻子高洁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然而,这个三口之家遭遇的困境却并未到此结束。2008年5月,北京奥运前期,因边境辖区管控任务重,已经半年没有回家的王长青接到电话,妻子被诊断患有乳腺炎。带妻子做完手术后,他将妻子托付给妹妹照顾,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一个月后,因交叉感染,妻子的病情出现了恶化,又一次到北京实施了手术。那段时间里,王长青只能把对妻子的愧疚和挂念深深埋进心里,继续战斗在工作岗位。

从28岁到38岁,王长青把人生中最美好的10年时光留在了算井子,10年里,王长青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被当地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赛音查嘎达(好警察)”,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第六届“优秀青年卫士”、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北疆卫士”“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