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余罪》等今年“罪”流行 涉案网剧争宠不靠脸

今年暑期档的电视荧屏主打玄幻仙侠剧,网剧市场则掀起悬疑推理风潮,一大波涉案题材网剧纷纷袭来,最近热播的《余罪》、《灭罪师》、《十宗罪》更是被“罪字辈”承包了。到底涉案题材缘何成为网剧新宠,在同题材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又是什么?

为何成网剧新宠?

“稀缺”资源找到释放口

现象:由于强情节、快节奏等特质,涉案题材一向是影视创作中长盛不衰的剧种。后来由于政策限制以及电视荧屏被各种婆媳剧、古偶剧占据,涉案剧沉寂了有十多年的时间。直到去年《湄公河大案》、《刑警队长》等剧的走红,涉案题材又开始变热门。

尽管涉案题材在电视端有所回暖,限制政策也并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但涉案剧在荧屏的全面放开在短期内依旧不太现实。因此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在自制涉案网剧上发力,像之前腾讯的《暗黑者》、爱奇艺的《心理罪》、搜狐的《他来了,请闭眼》等都取得了颇高的播放量。今年涉案题材在网剧市场继续高歌猛进,光是“罪字辈”的网剧就有好几部,比如在打造悬疑推理网剧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爱奇艺,继网剧爆款《余罪》之后,又趁热打铁上档《灭罪师》,优酷也加入到此次热潮推出《十宗罪》。此外,《法医秦明》、《如果蜗牛有爱情》、《美人为馅》、《无间道》、《心理罪2》等一大波涉案题材网剧也都在来的路上。

分析:在剧评人战台烽看来,电视剧“稀缺”,正是网剧素材挑选的第一准则,而网剧市场这几年的蓬勃发展为涉案剧孕育了新的土壤,也让涉案题材被收紧压抑的缺口得到了集中释放。

负责自制剧的乐视网副总裁何凤云也将时下稀缺又受欢迎的网剧总结为两类:“一类改编自网络小说,大多是仙侠、穿越类题材,能吸引大量网络原住民,也比较大众化;另一类是美剧、英剧范儿的,多是悬疑推理、科幻类作品,面对的是比较固定的受众群。”

为何质量参差不齐?

颜值不是核心元素

现象:涉案题材网剧当下这么火,自然也免不了扎堆跟风的现象,光看着这几个都是“罪字辈”的剧名,就让人有点审美疲劳了,剧集质量也参差不齐。

像《余罪》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网剧,除了有张一山的演技支撑,也赢在故事新颖,但第二部却惨遭口碑滑铁卢。

而正在同档较量的《灭罪师》和《十宗罪》虽各有特色,也频遭吐槽。号称致敬东野圭吾的《灭罪师》有日式的本格推理,也有韩式的故事逻辑与画面,再加上纯中国团队的打造,如此的文化融合给不少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而有些较为牵强的推理情节以及违和感十足的中韩台词切换,也都成为观众吐槽重点。

主打美式破案,由曾志伟、张翰、于小彤等主演的《十宗罪》显然在演员阵容上更有卖点,但与原著人物形象相差巨大的角色塑造以及漏洞百出的剧情,都让观众给出了差评。

分析:比起仙侠、玄幻题材网剧,涉案题材网剧的核心元素并不是颜值,而是悬疑的剧情、推理的逻辑以及案件的奇特性等。像网剧爆款《余罪》除了曾被调侃“长残”了的张一山和几个黄金配角,其他主要演员基本毫无名气,而正在热播的《灭罪师》用的更是清一色的新人。既有一线小鲜肉“霸道总裁”张翰,又有老戏骨“黑帮老大”曾志伟的《十宗罪》已经算是网剧中的大制作,但不管是播放量还是口碑却都逊色《灭罪师》不少。

从《灭罪师》和《十宗罪》悬殊的口碑和播放量对比中可以发现,一线人气小鲜肉可以增加本剧网友讨论量,但完全无法提高网友评价和观看行为。

如何把握尺度

有规定还得靠内容

现象:虽然网剧的审查制度相较于传统电视剧较为宽松,但涉案题材常常要面临着表现力与尺度的双重考量。由于网剧审查制度边界一直都比较模糊,视频平台也一直都是“自审自查”,因此,很多制作方也试图在打擦边球,很多涉案题材网剧存在低俗、血腥、暴力等问题,像之前大火的《暗黑者1》、《心理罪》更曾被要求下架整改。原本跟《灭罪师》同日上线的《十宗罪》前段时间也突然临时延档,迟了几日播出。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十宗罪》项目拍摄已经将近两年,因为审核原因一直没有上线。虽然制片方和播出平台都没有就跳档原因给出最终的解释,但未能过审的讨论声显然是最高的。

分析:已经有过丰富审查经验的一些网剧导演似乎已经懂得如何规避那些红线,像曾遭遇《心理罪》下架整改的导演五百在《灭罪师》的镜头上就做了很多均匀化的处理,将表现重点放在了悬疑推理上。相比之下,突然跳档的《十宗罪》的血腥、暴力以及色情画面则显得多一些,但未达到让观众产生生理不适的程度。

随着网剧审查制度日趋严格,如何把握涉案网剧的尺度?涉案网剧《法医秦明》的导演徐昂坦言:“我认为真实的反应让它客观存在就好。我们并不会刻意去渲染血腥的东西,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让观众看到角色的真实工作状态,所以我们也会尽量在这中间选择一个折中的方案。”

而有着“网剧一哥”之称的白一骢则更希望有明文规定来界定网剧的审查范围,“至少这样可以规范网剧环境,给大家创造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但白一骢强调,涉案题材目前最大的考验其实不是外在的审查收紧,而是在同类作品泛滥、题材红利减弱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寻求差异化,靠内容突出重围。

[责任编辑:吴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