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满洲里市法律援助创新模式提升实效

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需求是第一选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是司法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法律援助便是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满洲里市法律援助工作勇于创新,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为重点,以深化便民服务为主题,结合满洲里市实际完善便民、利民措施,从“点、线、面”出发创新法律援助模式,推动全市法律援助事业实现新的科学发展。

强化“重点”,加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满洲里市切实加大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创新制度,畅通申请渠道,使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第一时间受到法律保护,近三年共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75件,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40件,占案件总数的53.33%,受理侦查起诉阶段法律援助案件11件。进一步规范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指派工作,审核律师资质,确保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与运行,加强业务管理和指导,加大刑事法律援助宣传及告知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及时申请并获得法律援助。

设立“热线”,构建法律援助服务新平台,加大法律援助宣传。为进一步方便群众,真正实现法律援助就在身边,满洲里市法律援助中心设立了“12348”法律援助咨询热线和咨询接待大厅,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不断提高法律援助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效能。充分发挥传媒优势,报社开辟“法律援助之窗”专栏对法律援助工作进行报道,引导人民群众注重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合理诉求和保护自身权益。开展系列“进社区、进工业园区、进学校、进繁华街道”等法律援助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台等多种形式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知晓率,近三年共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5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份。

扩大“覆盖面”,不断开拓工作新领域,完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针对满洲里口岸特色,创新工作模式,积极开展涉外法律援助工作,建立了多语种翻译人才储备库,为出国务工人员开启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建立快速受理和办案机制,最大限度地为出国务工人员提供了法律援助。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简化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程序,对因为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等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民工免除经济困难条件审查,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务,近三年共办理农民工讨薪非诉调解案件420件,占总案件的72.92%,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不仅及时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更加有效地节约了司法资源。建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在66127部队、满洲里人武部、满洲里市边防大队、满洲里消防特勤大队、满洲里市边防检查站五个团以上军队单位正式挂牌成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制度、流程上墙。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是我市在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方面所做的又一次有益尝试。目前,我市共设立法律援助站点62个,工作站22个,联络点40个。

[责任编辑:包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