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心系乡村谋共富——记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张宏如

□记者 张少慧

“路直了,支书的腰弯了;村亮了,支书的脸黑了;我们的腰包鼓了,支书的皱纹多了。”在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水泉村村民中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农村的党员干部,张宏如始终背负着“为乡村谋共富”这六个千钧大字。他用一张苦口婆心的嘴,一双始终走在一线的脚和一颗为民办实事的心,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赢得了当地群众良好的口碑。

2001年担任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牢牢铭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时时刻刻为村里的发展呕心沥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党员的风采。

作为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张宏如从小就对农民、农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深知要富民兴村,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宏如暗下决心不管多难多累,都要带领群众走出一条适合本村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水泉村位于巴音镇中部,距乌兰察布工业园区2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张宏如心理盘算着,该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2008年张宏如带领村委会班子以“找市场、引大户、带农户”为发展思路,率先在水泉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了“支部+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他还通过召开群众会、上门入户算账对比等方法,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蔬菜集约化和规模化种植。2009年在全村建成温室12座、冷棚18座。在建棚过程中,引进山东温室的先进技术和建筑材料,大力推广最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日光温室,打破了日光温室蔬菜不能在“数九天”越冬的桎梏。高薪聘请山东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把南瓜与黄瓜嫁接,使黄瓜生长有效周期得到延长,有效地保证了产量。一个温室,种植一茬纯收入可达4万元,然后再种植茼蒿和油菜,在春节前后上市,又能挣1.6万元以上,一个温棚每年可收入五六万元。一个冷棚,一年种两茬,纯收入也可达3.1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今年,许多群众看到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后,也主动报名搭建日光温棚,种植规模正在逐步扩大。

同时,张宏如积极引进村办企业,引进客商周雪冬投资150万元,在村西建成了占地面积50多亩,标准化牛舍10幢的新型肉牛养殖小区1处,可以养肉牛100头。同时建成青贮窖5个,贮草300万斤,养羊300多只。该养殖区吸纳剩余劳动力20多人,村民可以不离土、不离乡、不误农时在村里打工。正是有了这样的发展基础,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村里人相信我,我就要为大家办实事,让他们过上富裕的日子”。张宏如说。在他的带领下水泉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村里整修沙石路2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公里,新上100千伏变压器1台。新打70米深水井1眼,使400亩旱地变成水浇地。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村积极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致富能手”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全体村民的精神文明意识得到提高。现在村里社会安定,邻里和睦,全村群众在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引下,正积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努力向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目标迈进。“心系乡村谋共富”,这是一种心迹表白,更是一种责任承担。作为村支书,张宏如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村民们的衷心爱戴。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