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让“爱心墙”的善意表达更完美

编辑您好!我是呼和浩特市的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在饭店打工,收入单薄。今年4月份我租住的二毛小区建起了一面“爱心墙”。墙上有很漂亮的彩绘,还有一长排挂衣服的挂钩,墙上还写着:“如果你需要就把它拿走,如果你不需要就把它留下。”我后来明白了,这墙的用途就是回收热心群众不要的衣服,有需要的人可以无偿领取,得到帮助。不久,很多热心的市民就把自家的衣服带来挂上了,以至于挂钩都不够用了。他们拿来的衣服种类和样式很多,有棉袄、外套、衬衣、裤子等等,男装女装都有。

我心想这个活动好啊,现在买衣服比较贵,出来打工收入低,这个活动正好可以解决我一家的穿衣问题,心里非常高兴。一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觉得就这么白拿别人的有点过意不去,就索性到了晚上再去拿,拿回去一批让家里人试着穿,穿着合适就留下,不合适的再送回去。就这样几个月下来,家里不仅不缺衣服,还多了很多穿衣服的选择,着实为这样的爱心政策点赞。后来,赛罕区第二幼儿园又在“爱心墙”下面放置了两个架子,并摆上了小孩的衣服、鞋等等,这下孩子的衣服也不用发愁了。

“爱心墙”已经建起3个多月了,每天捐衣服、领衣服的人络绎不绝。这面墙给我们这些收入不高的老百姓帮了大忙,希望这个爱心公益活动可以一直做下去,越做越好。

——呼和浩特市居民张彩云

见习记者 帅政

“爱心墙”起源于伊朗,目的在于“不让任何一个无家可归者在寒冬里瑟瑟发抖”———任何人都可以将衣物挂在这面墙上,让有需要的人随时取走。

如今,“爱心墙”已在中国多个城市火热出现,2016年以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山丹社区、桥华社区、万民药店等地设立起多面“爱心墙”。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把自家不用的干净旧衣物捐至爱心墙处,供有需要的人挑选使用。目前呼和浩特市的“爱心墙”有6处,4处分布在社区里,还有两处在个人店铺门口。

就读者来信、来电反映看,大多数人对这样的公益项目非常支持,并且很多人都亲自参与其中,但是也有人对此有些隐忧,担心项目“烂尾”。带着读友们的关注,记者随即对“爱心墙”进行了实地走访。

爱心捐赠有增无减,受益者很多

记者根据读者来信的地址来到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山丹社区,在该社区下辖的二毛小区门口记者看到了“爱心墙”,一长排挂钩上挂满了衣服,记者上前查看后发现四季衣物都有,

有的衣物看上去比较新,而有的却没有洗干净且比较陈旧。这面“爱心墙”对面正好是小区供居民休息的长椅,看着记者在这面墙前面观察、拍照,一位上了年纪的居民站起来径直走向了记者,询问是否需要帮忙,记者说明来意后,他笑呵呵地说:“你可找对人啦,我姓王,就住在这个小区,平时坐在这里休息的时候就常常能看到人们来捐衣服或者取衣服,有的捐献者拿的衣服多,我还会帮忙往上挂。”记者又询问他关于捐赠和领取的情况,他表示,自从这个墙装修好以后,来捐赠的人络绎不绝,来拿的也不少,有的人不好意思就趁晚上过来挑衣服,但总体上还是捐的人比较多,拿的人少,有时候衣服太多了,社区就收回去一部分。王先生还跟记者说:“这个公益项目挺好的,很多附近的孤寡老人或者生活困难的人都来选衣服,旧衣服扔了不舍得,放在这里做好事,也是个好选择!”

正在记者与王先生交谈的时候,有人拿着两大包衣服走了过来,她是来捐赠衣物的。记者一边帮她挂衣服一边询问她关于这面“爱心墙”的感想,这位李姓女士说:“现在多数人一件衣服穿几次就不想再穿了,还不舍得扔掉,放在家里还占地方,正好有这样一个平台,既帮助自己处理了衣服,又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何乐而不为呢!”

傍晚时分,记者在这个小区观察了一会儿,不大功夫,满满一墙的衣物就被取走大部,取衣服的人表示,这样的公益项目对于他们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他们很感激有这么多人能慷慨地把衣服捐出来,无私帮助别人。

不要让“爱心”成为甜蜜的负担

记者就了解到的“爱心墙”以及捐助衣物的情况询问了山丹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她说:“现在是捐助者多,取用者少,但是这个现象比较正常,一开始这个现象更突出一些,现在随着‘爱心墙’知名度的提高,取用者也逐渐多了起来。而且总共就这么几个地方可以捐,新城区、玉泉区的很多热心市民也专门来这里捐赠,而取用者大都是附近的居民。但我们会努力把这个公益项目办好。”

就衣物捐赠的情况她表示:“对于那些不符合捐赠标准的衣服例如没有清洗干净的衣物、贴身内衣等,我们会安排志愿者把这些衣服集中起来处理掉,留下那些符合标准的,供人选择。在这里也想提醒热心市民注意捐赠衣物的条件,不要一股脑的都拿来。”

她还向记者表示,几个月下来,面对这么多的捐赠衣物,社区主动联系了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敬老院等发起捐赠活动,还义务将衣物送到稍偏远的地区例如黄合少镇、榆林镇等,为的就是不让这些衣物最后不知所终,公益项目搁浅,辜负市民们的一片爱心。

“爱心墙”走的更远,还需多部门配合

记者走访调查了几乎所有“爱心墙”,基本都与山丹社区一样的情况,主要问题还是衣物不合格及取用者太少,需要管理者自己找渠道处理衣物,而找渠道是很费力的一件事。

最先在呼市建起私人“爱心墙”的杨继平在一家饭店工作,杨先生称,当初他在网络上看到关于伊朗“爱心墙”的新闻,就发动身边的朋友进行捐赠,在饭馆的橱窗内建起来了“友善之墙”。杨继平介绍,因为捐得多、拿得少,衣服就被积压下来,成了他的负担。为了处理这里积压的衣服,他只能到处联系福利院、敬老院,还有一些义工们。杨继平也称,因在门外摆放搭衣服的架子,他们常遭遇一些执法部门的监管。“我觉着这是爱心公益活动,希望以后能得到例如居委会、民政部门、文明办等部门的支持。”

对于陆续建起来的“爱心墙”和“友善之墙”,内蒙古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红艳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爱心墙”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是一种新尝试,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可以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但目前还仅局限在捐赠衣物上,今后还可以尝试增加一些书籍、家具、家电等各种不同种类的物品,让“爱心墙”丰富起来。

其次,是否可以将捐赠的物品分门别类,让不同需求的人可以到不同的地点进行拿取。另外民政部门、关工委等执法部门也要介入其中进行指导和支持。

用“微爱心”积聚“大慈善”

□李振南

“爱心墙”这个源自伊朗的创意,如今在千万里之外的青城落地生根。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多个地方都出现了“爱心墙”,在这面墙上,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多余的衣物挂上,任何有需要的人也可以随时将它取走。

每每看到受助者拿着捐助者的钱物被拍照时,笔者总会担心:他们的自尊会不会受损?也曾想: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爱心和尊严得到兼顾?毫无疑问,“爱心墙”完美地满足了以上这两点。这种无需任何仪式的捐赠,既满足了很多捐赠者“低调”的要求,也照顾到了受捐者的自尊,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深挖一下,“爱心墙”的捐赠无需资格审定,无需机构批准,捐助者只需要将自己不用的衣服洗干净挂在墙上即可,大大降低了捐赠门槛,能够增加捐赠人数,提升捐赠规模。这面小小的 “爱心墙”,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着公民的慈善意识。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爱心墙”自然也不例外。在落地、运行过程中,爱心墙也遭遇到了捐衣过剩、卫生、管理松散等问题,但我们前万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找到趋利避害的方法,让“爱心墙”更好地服务于慈善,让慈善得到最持久、最及时、最有效的响应,让“微爱心”的涓涓细流,积聚成“大慈善”的江河湖海。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