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阿鲁科尔沁旗打造现代农牧业升级版

阿鲁科尔沁旗是典型的农牧业大旗,如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分重要。随着赤峰市委、市政府“3661”发展思路的提出,阿鲁科尔沁旗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优质牧草全产业链示范基地的思路定位更加清晰,提升良种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水平的步伐不断加快,农牧业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目标更加明确。

调优结构打造品牌,让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在巴拉奇如德苏木达日罕嘎查,村主任李海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玉米种植一亩地按1800斤计算,每斤0.8元,亩收入1440元;制种玉米每亩按900斤,收购价格每斤2.7元计算,一亩地收入2430元,同样一亩地收入增加近1000元。今年该村在政府引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玉米制种5200亩。达日罕嘎查利用本村土壤、水肥条件好、积温高、无霜期长的实际,将产业结构调整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把贫困户发展为合作社社员,利用“三到村三到户”扶贫资金购买玉米种子、化肥,并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发展玉米制种。村主任告诉记者,合作社与销售公司签订了订单,一亩地以2100元保底价进行回收。

阿鲁科尔沁旗把农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以草、畜、粮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结合“3661”工程,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让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破解增产不增收问题,重点推进了“粮改饲”,努力提高经济作物和饲草料种植面积,提高群众种植效益。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三年累计新增节水灌溉2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50万亩,调减玉米15万亩,调增经济作物10万亩。经济作物和饲料种植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万亩左右。

该旗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农畜产品品牌创建步伐不断加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增至3个,“阿鲁科尔沁小米”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为阿旗小米贴上了“金字招牌”,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增加到26个。该旗通过使用“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扶贫项目资金,采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等方式发展设施农业,积极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全旗土地流转率、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均达到47.5%,优质农畜产品就地转化率达到40%。

实施“减羊增牛”战略,推动牧业转型升级。巴彦温都苏木玛尼图嘎查的牧民桑布通过政府引导,把自家240只绵羊卖掉,又从银行贷款购买良种母牛80头。阿旗以巴彦温都苏木为试点,根据该苏木牲畜存栏多、超载严重、饲草料来源单一、舍饲成本高的实际,实施“减羊增牛”战略,加大改良力度,稳步推进肉牛和肉羊两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在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的前提下,该旗按减10只羊增1头优质母牛的标准推进“减羊增牛”措施,并加强金融政策支持,为牧民提供低息贷款,并对新增母牛进行补贴,引导扶持牧民进行畜群结构调整。在深入实施“减羊增牛”工程中,每年财政拨付专项资金650万元,为农牧民免费提供肉牛冷配技术服务,三年累计冷配肉牛33万头,肉牛、肉羊改良率均达到98%以上。“以草定畜、精小畜增大畜”战略稳步推进,预计到2020年,肉羊存栏由276万只调减到200万只以内,肉牛存栏由40万头增加到50万头。

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上,阿旗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的原则,抓好肉、粮、菜三大支柱产业基地建设。目前,该旗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及流通型龙头企业达到73家,年可实现交易额50亿元以上。“阿鲁科尔沁羊肉”、“阿鲁科尔沁牛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申请使用,“阿旗草业”完成了集体商标注册。

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打好特色牌铺就富民路。草产业是阿旗三大特色产业之一,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已达到100万亩,为进一步延伸草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产业风险,正在大力发展养殖、仓储、加工、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

走进阿鲁科尔沁旗宏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北方肉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完全按照国家标准设计建造,屠宰的每道工序均采用同步卫生检疫,屠宰流水生产线和加工设备国内一流。正是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催生了“阿鲁科尔沁羊肉”、“阿鲁科尔沁牛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提升地方优质牛羊肉知名度、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补齐了制约经济效益的短板,为传统畜牧业向品牌畜牧业转变创造了条件,积蓄了发展后劲。

本土企业破茧成蝶,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于牧草产业科学发展的带动,草产品加工、畜牧业养殖、肉奶加工、仓储物流交易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北京绿田园公司2015年已建成年生产能力5万吨草颗粒加工生产线一条。目前已有东营澳亚集团入驻阿旗,首期在2015年建成万头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区一处,引进了澳大利亚奶牛,存栏万头以上,成为现代畜牧业的新地标。全旗上规模育肥企业场户20多家,其中规模在1000头以上育肥企业2家。在大力发展牛产业的同时,加强以百万亩紫花苜蓿产业基地、青贮窖池、高标准棚舍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壮大牛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围绕让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阿旗做好“调、转、增”三篇文章,在坚持山羊向绵羊调、小畜向大畜调、大畜向优质肉牛调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肉驴、奶牛产业,积极推行“农牧民+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地理标志”经营模式,着力打造有机绿色、高端限量、全程可溯的农牧业全产业链,积极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阿鲁科尔沁旗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化经营、小微型企业为补充”的路子,在谋篇布局上逐步形成基地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实现畜牧业集群发展,为农牧民铺就了一条前景无限的富民增收路。

[责任编辑:孙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