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改名改变命运?

 

 

书名:袁了凡的不凡事儿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廖之坤

内容简介:

人的一生只要能干一件不凡事儿,就很了不起了。

袁了凡干的不凡事,就是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浓缩成了一本书——《了凡四训》。

袁了凡最初的名字叫袁学海。叫袁学海的这个人本来应该默默无闻,只能在平凡的世界中度过平凡的一生。可是,后来他却因一次奇遇改名为袁了凡,从此命运便发生了转折。

为什么名字的改变会带来命运的改变?

名字与志向、兴趣、心性有什么联系?

人的名字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玄机?

本书通过袁了凡跌宕起伏的一生,特别是他改名前后的人生变化,告诉我们:

一个名字,传递一种心境;

一种心境,带来一种命运。

作者简介:

廖之坤,1985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1989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专注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曾先后策划出版过《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少有人走的路》、《FBI教你读心术》、《这书能让你戒烟》、《三杯茶》以及《不曾走过,怎会懂得》等畅销书。并著有《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这十年决定你的一生》等书。

书摘正文:

引子

名字的改变,往往意味着命运的转折

明朝万历年间,在江苏吴江的小镇上有一个草根儿,叫袁学海。

这个人原本应该默默无闻, 就像河边荒滩上的一株野草, 悄无声息地生长,悄无声息地枯萎,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可是, 就是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 后来却因改名之后出了名,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儿,四百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还有人知道他:“哎哟,原来你说的是袁了凡呀,不就是那个写《了凡四训》的人。”

难道人不行,改改名就行吗?

正是!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仅凭这句话,孔子就当之无愧坐上了成功心理学鼻祖的位置。

不过, 接着问题就来了: 如何知道自己的名字是正还是偏呢? 在这方面,前人总是很有办法,很有创意的。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多取几个名字。为了区分,他们还把这些名字分别叫作名、字和号。(一点也不怕晕)

一般来说, 孩子出生的时候, 爹妈会给他取个名字, 这个叫“ 名”,先试一试,看正不正。如果不正,等孩子长到二十岁行冠礼时,同辈、兄弟、同学和朋友,还会送他一个名字, 这个叫“ 字”。所以,如果说二十岁之前决定你命运的是爹妈,那么二十岁之后对你命运影响最大的则是同学和朋友—— 那些你整天与之厮混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就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交友要慎重啊)

当然, 在这期间, 如果你的点儿很背,“ 名” 和“ 字” 都不正, 严重影响了爱情、工作和事业,该怎么办呢?你还可以根据志趣,自己给自己取个名字,这个叫“号”。

如果自己取的名字还是跑偏了怎么办呢? 办法还是有的, 那就是接着取,继续更名。

千万不要相信小说、电视中那些打家劫舍的强人。对方高声问道:“报上你的名号!”

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响起:“ 老子行不更名, 坐不改姓, 叫××× !”

鬼才相信, 其实这之前不知道他们已经隐姓埋名了多少年, 改过多少回名字。

实际上, 前人的这个创意, 多少有点像今天买彩票, 买一张不中, 就多买几张,心里盘算着总有一张能中呗。因为这个太重要了,一旦名字取正,一路顺风顺水,心想事成。

你听说过朱重八吗? 没听说过吧, 但你一定听说过朱元璋。叫“ 朱重八” 这个名字, 就是一个职业要饭的, 改名为“ 朱元璋” , 就当上了皇帝。

你听说过“管谟业”吗?没听说过吧,但你一定听说过“莫言”。“管谟业”默默无闻,“莫言”闻名天下。

你听说过“ 于力” 吗? 没听说过吧, 但你一定听说过“ 司马南”。叫“于力”这个名字,只是一个小编,叫“司马南”,就成了大师。

同一个人,名字不同,命运亦不同。

……

 

古往今来,因改名而出名的人,比比皆是。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 大浪淘沙, 很多人因改名后成为英雄, 也有很多人因改名后成为奸人。不过,他们都因改名出了名。

也许, 脾气火爆的重庆人要发表不同意见:“格老子, 你说的不对,我们家隔壁的张老太爷,国民党抓壮丁的时候,改了十几次名字,逃跑了十几次,为啥子到现在还是没出名,穷得叮当响呢?”

改名字是有学问的,不能乱改。

改名字最大的学问是要呈现内心。

就拿这个“朱元璋”来说吧,“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器,“朱”与“诛”同音,“朱元”是要诛灭元朝。当“朱重八”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时,也就意味着他从心里深处扔掉了讨饭的残碗,不再犹豫,不再顾虑,孤注一掷。

这个名字呈现出这样的内心: 自己要蜕变成一柄诛灭元朝的利器,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老子跟你死磕,不是你死,就是玉碎;搞倒你,是我一辈子的追求。

所以,“ 朱元璋” 这个名字就像一根划燃的火柴,“ 轰” 的一声, 点燃了他生命中蕴藏的所有激情、智慧和潜能。

当一个人把做一件事情当成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时, 往往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莫言” 这个名字, 呈现的内心是“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我少说话,多写作,默默生长,等那桃花盛开的时候,等那果实挂满枝丫的时候,大家自然会投来惊羡的目光。

不仅如此,“莫言”这个名字还体现出了更博大的胸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意思是天地不言, 却孕育万物; 四季不辩论, 却年年按时变化; 万物不絮叨,却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

“莫言” 的言外之意, 是要像天地、四季、万物一样, 默默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试想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不火才怪。

“司马南” 这个名字怪怪的, 说正不正, 说邪不邪, 令人捉摸不透,所以,司马大师总是神神道道,阴阳怪气的。

一个名字,传递一种心境。

一种心境,带来一种命运。

那么“袁学海” 这个名字传递了怎样的心境, 又将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

正文

第一章 学海的名字,学海的命运

袁学海最初的名字叫袁表。

袁表祖上的情况无从考证,因为他们故意隐瞒了,只知道曾经做过朝廷很大很大的官,光田地就有六百多亩。

别人家有人做过大官,八辈子后都还要津津乐道,甚至夸大其词,一有机会就炫耀:给你说吧,我们家太爷爷过去当过省长,家里老有钱了!即使像屈原那样高洁的人,也忍不住要在《离骚》开篇就说:“我是高阳帝的后裔啊(帝高阳之苗裔兮)!”

但为什么袁表家要隐瞒呢?是低调吗?

不是!

是要保命!

因为他祖上做了大官后,不知到了哪一辈,因为名字没取好,或者是乱改了名字,总之,心没有因名字而敞亮,懵懵懂懂地跟错了人,站错了队,站到了朱棣的对立面,结果被当了皇帝的朱棣满门抄斩。

袁表的祖上作为一条漏网之鱼逃了出来。

想到一夜之间,全家老老少少几十口人被杀,他也不愿独活,遂写了一首《绝命词》,投江自尽。据说那首《绝命词》是这样写的:

“北风萧萧秋水绿,木落松陵野老哭。周武岂不仁,乃耻食其粟。生无益于时,九死又奚赎?吾将从彭咸,宁葬江鱼腹。”

从这首绝命词可以看出,袁表的祖上不仅有文化,还很有种,竟然敢替建文帝打抱不平,与他叔叔朱棣作对,颇有当年荆轲刺秦王的范儿——风萧萧兮易水寒!

所幸的是,这个有种的人并没葬身鱼腹,被一个渔民从江中救了起来。

从此隐姓埋名,逃匿到吴江。

逃匿嘛,自然是悄悄地进庄,打枪的不要。既不敢张扬,也不敢四处去倒腾生意,只能龟缩在那里,用逃命时仓皇携带出的那些古董、字画和金条慢慢度日。

渐渐地,坐吃山空,家道败了。

当然,即使家败了,也还是要供孩子读书的,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重新光宗耀祖。(看来他们藏匿得很成功,抑或那时的政治气候比较宽松,不像有些时候,要追查祖宗十八代)

最初,袁表的爹也是这样想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后来却变了卦。为什么要变卦呢?

没办法呀,实在是太穷了,穷得都揭不开锅了,不仅请不起名师上不起名校,甚至连农民工子女学校都上不起。

他爹撒手人寰的时候,望着孤儿寡母,家徒四壁,眼泪吧嗒吧嗒流了下来,长太息以掩涕兮:“罢了,罢了,还是让吾儿学医去吧,既可以赚钱维持生计,又可以治病救人,弄好了,还能成为神医。”(当然,不是张悟本那种)

他爹最后给儿子留下的遗产是:替他做了新的职业规划——当医生,争取做一个像张仲景那样的神医。

成为医生,这是当时不能读书做官的人退而求其次的理想的职业规划。连范仲淹那样的人都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正当袁表怀着当神医的梦想还没有成为神医的时候,遇见了一位神人。

那天,不是初一,就是十五,在一个名叫慈云寺的地方,香客络绎不绝,香烟缭绕。寺庙门前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有耍猴的、卖狗皮膏药的、乞讨的……十三四岁的袁表也跻身其中,蹲在地上,摆一个摊,叫卖些山药呀、枸杞呀、何首乌呀什么的。

一位老人缓缓走了过来,仔细打量这位卖药的少年。

那眼神就像医院里体检时的X 光一样,似乎能够穿透五脏六腑,破译生命的密码。

袁表被这束无形的强光所震慑,转过头来,看见老人身材魁梧,仙风道骨一般,一边捋着长长的胡须,一边惊讶地注视着自己。

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脑海中一定少不了很多幻想,越是穷人家的孩子,幻想越稀奇古怪,比如挨饿的时候,幻想白胡子神仙下凡给自己白面馒头;挨打受辱的时候,幻想披红风衣的超人把对方揍个半死;身处危险的时候,幻想蜘蛛侠拉自己一把。

袁表仰视这位老人,心中又惊又喜:莫非今天遇见了神仙?他停住声嘶力竭的叫卖声,恭恭敬敬地站起身来。

“你怎么会在这里?”神仙问道。

袁表很激动,也很困惑。激动是因为神仙说话了;困惑是因为他听不懂神仙的话。

“我天天都在这里呀!我不在这里,应该在哪里呢?” 他心里嘀咕。

“你应该在学校读书!”神仙斩钉截铁。

袁表觉得神仙的话很怪,自己有些听不明白,就小心翼翼地将神仙引至家中,想让母亲听一听。

见到袁表的娘后,神仙做了自我介绍:“我姓孔,来自云南,对《易经》颇有研究。我看你儿子是读书做官的命。”

一听这话,袁表头脑中那些五彩缤纷的幻想一下子破灭了。

原来不是神仙,只是个半仙!

他有些失望,有些沮丧。不过,很快一个更实际的想法冒了出来。半仙也行呀,没准儿自己是大富大贵的命,不然怎么独独盯上自己呢?

要不算一算,他心里想。

算算就算算,他母亲心里想。

且慢,还是请孔老先生先算一算过去吧!母亲若有所悟,看来姜还是老的辣。

孔老先生笑了笑,掐指算了起来。

算过之后,母子俩惊讶万分——准,真准!

袁表按捺不住了,赶紧算算将来吧。

孔老先生又掐指算了起来:“你明年去考秀才,在县上考试的排名是第十四名,在市上考试的排名是第七十一名,在省上考试的排名是第九名。”

母子二人十分激动,也有些怀疑,不过他们更想用实际行动去验证。

在半信半疑中,袁表收起那些山药、枸杞和何首乌,也收起学医的心,准备入学读书。由于这时袁表已经入赘到浙江嘉善,遂决定以嘉善考生的名义报考(也许,那时嘉善的高考录取分低,入赘总该有点便宜占),并改名为“学海”。

估计“学海”这个名字多半是孔半仙给取的,又多半出自这样一副对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取这个名字,是要表明这样的心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浩浩荡荡的考试大军中,逮谁灭谁,做一个人见人怕的学霸。

算完命,取完名,孔老先生便扬长而去,至于吃没吃饭,收没收钱什么的,《了凡四训》中没说,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就这样,作为“袁表”的这个人已经悄悄退去,而作为“学海”的这个人,他的命运开始扬帆启程。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呢?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第二年袁学海去参加考试,正如孔老先生所算,一丝一毫不差,一一应验。

学海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学海的娘激动得双手合十,忙念阿弥陀佛,继而又抬头凝视远方,轻轻呼唤:“孩子他爹呀,咱们家祖坟上终于冒烟了!”

泪,两行带着激动、喜悦和憧憬的泪从她脸上流了下来。

学海到底考了啥?母子俩如此激动。

秀才!

至于吗?考个秀才就高兴成这样?!

各位有所不知,那时,秀才可不是一般人,不比现在的大学生一年好几百万,满大街都是。过去的秀才很稀罕,社会地位也比较高。秀才不仅摆脱了平民的身份,还有很多特权,比如,别人都要服徭役,秀才可以免一人徭役;别人见了县太爷要下跪,秀才可以不跪。(看来明朝也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据说,当年朱元璋与别人争天下时,把杭州城围得水泄不通,城中的守军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就把百姓往城外赶,而朱元璋为了消耗敌军的粮食则下令:百姓一律不许出城,回去吃敌人的粮食!

成千上万的人进不了城,也出不了城,就在双方交战的中间地带,不是被杀死,就是被饿死。

不过,凡事都有个例外,朱元璋的这道命令也有一个例外:秀才可以放行!

张三是种地的,对不起,回去找死吧!

李四是戴眼镜的,你走吧,好好活着,将来俺们得了天下,需要你!

这个事例,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这条真理:知识改变命运!

当然,秀才不仅有很多实惠,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荣华富贵的大门,再往上走,可以成为廪生。廪,是粮仓的意思。廪生,就是指吃粮仓里的粮食的学生,即吃皇粮的,俗称“铁饭碗”。成为廪生,吃喝就不愁了,每年每月国家都会按时给你粮食或银子。你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只管读书就行。

廪生再进一步,就是贡生。贡,是上贡的意思。即你已经成了一件宝贝,地方政府不敢私藏了,要把你上贡给朝廷。

贡生可以到北京的国子监进修,如果考上举人,就有资格做官。如果连续几次都考不上,组织部门也会调阅你的档案,酌情处理,把你列为后备干部,运气好,还会被委派去地方做官。

那时候,贡生的运气总是很好,因为明朝的管理能力很差,但统治能力却很强。统治能力强的标志,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不听话,统统的砍了,有时一个案子能杀几万名官员,腾出几万个位置。这时由于萝卜太少,坑太多,贡生就可以乘机捡漏,当个县令县宰一类的小官。与此同时,明朝还有一项制度,父母死了,官员必须辞职,回家守孝,这样也就腾出了位置。所以,那时不管是真是假,官员对父母都很孝顺,生怕他们身体不好,死得太早,影响了自己的官运。(在这方面孔子是有远见的,他的办法是“父母在,不远游”,你想呀,你千辛万苦走到了宰相这个位置,父母突然死了,一敲回车,白干了。还是父母不在,干着踏实)

举人再进一步,就是进士。成为进士,就相当于在中组部挂了号,当官是迟早的事情。如果在进士之中,你的成绩排在前三名,跻身成为状元、榜眼和探花,那么,你就成了皇帝眼中的红人,弄顶乌纱帽,就如同笼子里捉一只鸡!

所以,对读书人来说,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考试,冲关,不断往上升,成为进士,最好连中三元!(那概率比中五个亿的彩票还要难上数百倍)

然而,无论前途多么灿烂,第一步必须考上秀才,拿到入门的通行证。

所以,虽然秀才是小知识分子,却是进士的种子。

当然,并不是每一粒种子最后都能结出果实,有些会被虫子咬烂,有些会被大风刮走,有些会被鸟雀啄食,但是总会有一些种子能够开花结果。

学海坚信自己一定是那颗能够修成正果的种子。

人性有很多弱点,最大的一条是贪。

秀才学海在孔老先生的掐算下,既然打开了通往未来的这扇大门,就想再往里多偷看几眼,不,最好是将自己全部的命运一览无余!

激动了一宿之后,第二天,学海出门了,他要去找孔老先生。

“来了,我觉得这几天你该来了!”孔老先生说。

学海对孔老先生的话一点儿也不惊讶,他是半仙嘛!

“是不是想算一算一生的命运?”

学海点了点头。

孔老先生用捋完长胡须的手,掐算起来。

当命运的大门吱扭一声,慢慢被推开的时候,学海有些紧张,有些害怕,不过,更多的是兴奋,他的心怦、怦、怦直跳!

很快,一张清晰的命运图呈现在他面前: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将考第几名,升学为廪生,成为带薪读书的人。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将升学为贡生,作为宝贝上贡给朝廷。

成为贡生后,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将被组织部门选派到四川一个县去当县长。

在任三年半后,退休,回乡。

五十三岁这一年阴历八月十四凌晨,寿终正寝。

可惜,没有后代。

就这些,完了!学海心里想。

是呀,完了!孔老先生说。

由于紧张和兴奋,学海没有仔细分析孔老先生推算出的命运图,只记住了自己能当县太爷这件事。

县太爷那可不是一般人,是土皇帝,每天自己坐轿,别人抬轿,除了秀才,全县的百姓见了都要给他下跪,多威风,多有面儿啊!

他小心翼翼地将命运图牢牢记在了心里。

回到家中,夜深人静时,躺在床上,袁学海从记忆中掏出那张命运图来仔细分析。越分析,越觉得不对劲儿。

升为贡生后,孔老先生为什么没说举人、进士的事呢?

妈呀!我没有中举。

学海醒悟过来,自己忙活一辈子,居然没中举,混得连范进同学都不如。

再看那个县长,自己没考上举人,以贡生的身份去当县长,明显是组织部门照顾,捡漏得来的。

捡漏就捡漏吧,过程不重要,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但当县长的时间太短了,只有三年半,屁股还没坐热,就退休了。

天呀!我五十三岁就死了,还没后代,连一个端灵牌、摔瓦罐的人都没有,这也太凄凉了吧!

八月十四这天死,这不明摆着说:我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吗?

……

苍天啊,大地啊,我的命咋这么苦啊!

年轻人的心中原本有缤纷的梦想,灿烂的憧憬。比如,小伙子梦想将来的媳妇比林志玲还会撒娇,比范冰冰还漂亮;姑娘梦想意中人像都教授那样帅气。但是,当现实终于把那个人推到面前时,不免令人失望:怎么会是他/ 她呀!这么矮,这么黑,这么胖,还没房没车没有钱……难道我要和这样一个人共度一生?

这就是现实,冰冷的现实,无情地浇灭了心中那个热气腾腾的梦想。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犹如一道悬崖,人站在悬崖边上:是跳呢,还是跳呢?

当残酷的现实突然被呈现出来的时候,任何人都难以接受。

理想要西瓜,现实是芝麻。

理想要芝麻,现实是一闷棍。

在这难以接受的命运面前,学海像所有正常人类一样,心里一定会经历下面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否认!

第二个阶段:愤怒!

第三个阶段:讨价还价!

第四个阶段:悲伤!

第五个阶段:接受!

否认,是不相信自己的命运,或者只相信好的,不相信不好的。就像妻子开始听说丈夫有外遇时,第一反应是否认,不愿意承认:胡说什么,我丈夫才不会呢!

是人,都会这样:当不幸的事情发生时,总是心存侥幸,希望事情是这样的,希望事情不是这样的。

希望是什么?

希望是很好的早餐,却是最糟糕的晚餐。

这句西方谚语说的是,人如果总是用希望来掩盖事实,开始虽然舒适,最终却令人失望。当然,这话说得还算文雅。如果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重口味了: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

鲁迅把掩盖事实的希望比喻为“小姐”,她迷惑你、引诱你,最后却抛弃你。从鲁迅用词之尖酸刻薄,可见他对这种情形的深恶痛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是想从心理上欺骗自己。

恰如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否认,是接受残酷现实的第一个心理阶段。

现在的学海就是这样,他心里想:不会这样吧,一定是孔老先生搞错了。他是人,又不是神,是人就要出错。

也许,他漏掉了某个细节,没准儿掐指一算的时候滑了一下,错掐了一个节骨眼。

没错!

一定是!

细节决定成败!

这个细节太重要了。漏掉这个细节,便漏掉了自己人生中本来应该具有的辉煌!

但是,现实是无情的,命运亦是无情的,它们对待人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命运的车轮并没有照顾学海的感受,也不是他希望的那样,而是继续冷漠地,大摇大摆地,按照孔老先生算定的轨迹前行:

某年某月,考试排第几名!

某年某月,有什么事情发生!

……

虽然,有时候,看到学校里那些花白头发的人还在为秀才的身份努力奋斗,而自己年纪轻轻就成了秀才,多少感到一些安慰。人就是这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己没鞋穿,心里难过,看见一个没脚的,心里就好受多了。但年轻人往往不习惯于向下看,他们更倾向于往上看,往前看。

一看到上面举人的队伍中有范进,一想起那张命运图,学海便立刻难受起来,心如刀绞!

继而一股怒火,腾的一下从心中升起:去TM 的,老子偏不信这个邪!

学海进入了第二个心理阶段:愤怒!

他不甘心!

他还年轻,还有的是时间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他愤怒!

对自己的命运愤怒,对孔半仙愤怒,凭什么范进都能够中举,偏偏我不行。(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比别人幸福)

他要挣扎!

他要与命比一比——到底是我硬,还是我的命硬。

现在,他已经有力气扛起一麻袋苞米,他相信自己也将有能力挣脱命运的缰绳!

袁学海,他行吗?

 

第二章 命是一只黑猫,人是一只耗子

在接受残酷现实的过程中,每个心理阶段都有可能经历很长的时间,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滞留在某一个心理阶段,无法走出来。

“否认”这个阶段,是对现实的逃避。

“愤怒”这个阶段,是对命运的抗争。

对袁学海来说,否认这一关很容易过,毕竟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敢于接受现实和真相的人。但“愤怒”这一关,却不容易过。因为他天生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他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去挣扎,去打败自己的命运。

寒窗苦读,一载,又一载!

大考小考,一次,接一次!

不服气的袁学海从少年变成了青年!

现在,按照那张命运图,他已经成为廪生,“铁饭碗”也端了很多年,但是,命运的轨迹似乎没有丝毫要改变的迹象!

他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心中憋着一股气,愤愤不平,天天背复习资料、记单词,心想,高考多一分,干掉一千人,最后干掉一切对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一个人的出现预示着他的命运开始发生了改变。

这个人姓屠,是浙江省的学政,相当于现在省教育厅厅长。一天,闲来无事,屠厅长就去翻看考生的试卷(很敬业),翻到袁学海的试卷时,眼前一亮,觉得这个考生的文章不错,应该把他提升上来。

他给嘉善县教育局下了一道文书,大致内容是:这个人是人才,你们地方上就不要藏了,赶快把他进贡上来。

听到这个消息,学海很激动,也很兴奋。

在那张命运图中,孔老先生算他吃皇粮要吃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升学成为贡生,而现在他只吃了七十多石,就成了贡生。

这充分证明孔半仙算得不准,自己有更远大的前程,也意味着自己已经挣脱了命运的缰绳,获得了解放。

他那个高兴啊,解放了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了的人呀好喜欢!

但后面的事实证明,他高兴得太早了!

没高兴几天,一个坏消息传来:屠厅长调走了,高升了,现在是一位姓杨的代理厅长(学政)。

学海心存侥幸:人家屠厅长文书都下了,他是高升,又不是双规,一个代理厅长怕是不敢驳屠厅长的面吧!

当秘书把袁学海的卷宗,送到省教育厅杨代理厅长的办公室时,轻声说道:“这是前任已经定了的事情!”

什么?前任?

现在,我在这里,一切都得按我说的规矩办!

看来这个秘书还是嫩了点,没有弄明白官场有一个潜规则:新官不理旧事!

怎么办?秘书还站在那里等指示!

驳了!代理厅长斩钉截铁。

什么?驳了!

学海怎么也不相信(又回到否认的心理阶段)。

他在县教育局门前,缠着一个小公务员(差役)不放。

大哥!你就别跟着我了,真的被驳了!没戏了!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袁学海垂头丧气地回到学校,他那颗被屠厅长鼓捣热的心,就像一块石头沉进了河底,哇凉哇凉。

小人物的命运总是这样:大人物一句话,你可以往上升;大人物一句话,你也可以往下沉!

屠厅长一句话想把他往上拉,杨代理厅长一句话又把他拉了下来。学海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根木头,屠厅长、杨代理厅长分别是两个拉锯的木匠,一上一下,锯断了自己的前程。那纷纷落下、撒满一地的锯末啊,是粉碎了的梦想、希望和憧憬。

袁学海很愤怒,也很难受。

在难受到了极点的时候,他也会进行自我安慰:“还想咋的,全县吃皇粮的廪生只有二十位,你就知足吧!”

照理说,他是应该知足的,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也证明他已经混得相当有头有脸了,没必要再为自己的命运忿忿不平了。

那天,一位穿着制服的衙门差役来了:“请问这是袁秀才家吗?”

“我就是!”袁学海开门回答。

“通判大人有请,明天早上到衙门走一趟。”

“什么事呀?”

“到了,你就知道了!”说完,差役匆匆离去,神情十分紧张。

袁学海倚门临风良久,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通判是掌管粮运、水利、诉讼和监察官员的,承担着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的一些工作。袁学海纳闷,他们找我会是什么事情呢?难道是自己东窗事发了?可我没干过什么坏事情呀,考试的时候也没有作弊。可是没干坏事情为什么公安局会找我呢?

没做亏心事,也怕鬼敲门。

袁学海心想,如果不是坏事,就一定是好事。会不会是自己要出贡了,特批的?

不会呀!如果是,那也该由教育局来通知。

一夜没睡踏实,第二天一早,袁学海就到了衙门。

只见衙门外站着一群人,黑压压的,有当地的土豪乡绅、名医巨商、和尚道士,还有就是像他这样的廪生。总之,当地有头有脸的人都在这里。

看见袁学海来了,一个熟悉的廪生说:“学海兄,听说了吗?这倭寇太厉害了。”

一位身穿绫罗的土豪接过话说:“可不是,一小股五十多人的倭寇从沿海登陆后,居然能深入腹地,一路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杀人如麻,太吓人了。”

另一位乡绅模样的人说:“就是这么一小股倭寇,竟然越过杭州,经淳安(海瑞当过官的地方)进入安徽,逼近芜湖,围绕南京转了一个圈,十几万明军都没围住,还真让他们给跑了。”

“跑到哪里去了?是不是冲嘉善来了?”袁学海很是惊讶和不安。

另一位身穿绸缎的土豪感慨道:“真悬呀,这股倭寇从南京外围一路经宜兴退回武进,擦着边从吴江和嘉善路过。”

一位医生模样的人说:“造孽呀,这帮混蛋虽然被消灭了,却杀死了我们四千多人!”

什么?五十个人杀死了我们四千人,还是在咱们的地盘上!

“他们怎么这么厉害呢?”袁学海心中疑惑。

“听说他们有新式武器,那武器前面就像鸟嘴一样,叫鸟铳,一百米开外,一响一个准儿,比弓箭厉害多了!”(当时大多数武器在五十米外不能造成致命伤害)

“那我们今天是来……”

还没等袁学海说完,另一位廪生忙说:“通判大人是请我们来出谋划策的,以防倭寇再次袭击。”

袁学海明白了,这是一次紧急召开的全县各界代表大会,邀请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贤达人员参加。在惊讶和不安之余,他也很自豪——自己已经混成了社会贤达人员。

不一会儿,通判大人出来了,他说:“各位社会闲杂人员……不,不,各位社会贤达人员,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朝廷已经派戚继光将军来浙抗倭了,我们要上下齐心,抓紧防务。现在,请随我登船巡查咱们嘉善的防务,希望多提宝贵意见。”(通判大人由于经常与社会闲杂人员打交道,对“社会贤达人员”这个词还不太熟悉,容易说错)

二十二岁的袁学海跻身在全县的贤达人员中,青年才俊,意气风发,显得是那么突出,与通判大人站在船头上指点江山,看哪里的城墙应该加固,哪里的山头应该加派岗哨……那一刻他竟完全忘记了那张命运图。

一股热血在胸中激荡,他真想弃文从武,拿起刀枪跟这帮乌龟王八蛋干。

不过,这些倭寇怎么会突然冒出来呢?

日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

此时世界格局究竟如何?

这些问题,对于那时的他来说,简直是一团迷雾。

他不清楚这时丰臣秀吉正在统一日本,也不清楚统一后的日本会把魔爪伸向另一个国家——朝鲜。

当然,更不清楚在他所处的时代还将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援朝战争。

那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读书,考试,做官,不断挣扎,不断奋斗,并由此改变孔老先生算定的命运。

那次与通判大人同船巡视防务之后,处在“愤怒”这一心理阶段的袁学海着实高兴了很久。小镇上的人都在议论:你们知道吗,袁秀才可不是一般人,连通判大人都高看他几眼。

这件风光的事就像一坛老酒,他时不时会舀一壶出来喝两盅,陶醉一番。

但是,酒总是会喝完的,人总是会清醒的。

当喝光了那坛老酒之后,孔老先生的命运图又清晰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只要那张命运图一出现,他的心中便立刻充满愤怒,他心有不甘,又无法挣脱。

他不断劝说自己:“人有千般命,命命不相同,你的命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呀,总比那个姓吴的童生强吧,快五十岁了,还没考上秀才。”

“知道吗?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你就认命吧!”

“什么?你还想斗赢命,拉倒吧,别做梦了!”

在心潮的起起伏伏中,袁学海又窝在了那里,他唯一的选择,只有一个字:熬!

熬到孔老先生算定的那一天!

但是,那一天真的会来吗?

熬是艰难的!

在熬的日子里,作为廪生的袁学海有时会摇身一变,变成一位精于算计的商人,他与之讨价还价的老板,名字叫命运!

我说,命老板,你看这样行不行,我让一步,少活一天,你给我来个举人呗!

怎么?不行啊!那就两天,行不?

袁学海近乎哀求,不断压低价格,一直退让到三年。打住,赔本了,不能再低了,自己的命本来就短,没有多少本钱,无法豪赌,不能像有些人那样——我用青春赌明天!

当然,有时,他也会孤注一掷,豪气冲天:好吧,命老板,全听你的,只要活得精彩,自己什么都愿意!

……

这种情形很有点像现在一些年轻人,心里想:苍天啊,给我一百万吧!我宁愿拿一个肾换!

更像一些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的人,跪在菩萨面前:“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啊,我给你烧一炷香,你让我怀个娃呗,等愿望实现后,我再给你重塑金身。”

这不是礼佛,是行贿,是在与菩萨讨价还价!

可是,现在,袁学海正由“愤怒”的心理阶段转入这个讨价还价的阶段,即第三个阶段。

讨价还价的心理,就像小孩子缠着娘要糖吃一样,拽着娘的裤腿不放,又哭又闹,又踢又跳,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

但大错特错了:命,不是你娘;运,不是你爹。

爹娘爱你,疼你。

命运对你没有半点怜惜之意。

因为命运明白:人狡猾狡猾的,年轻的时候,你想以身体换金钱、名誉和地位,等老了,你指定会变卦,又想用这些东西换回你的健康和生命。

命运不仅冷酷,也很聪明,它才不会上你的当。

它会对你磨磨叽叽的讨价还价不理不睬,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

……

在熬和讨价还价的岁月里,学海有时也不免会担心:孔老先生会不会算得不准,自己会不会一辈子都出不了贡,只能当一个廪生!

事实再一次证明:袁学海的担心是多余的!

熬到三十五岁这一年,杨厅长走了(没准儿进去了),省教育厅又来了一位新厅长(提学),名叫殷秋溟。(人事变动够频繁的)

这个厅长的名字取得很好:溟是大海的意思,大海里有什么?水呀!秋天的水是什么样的?清澈啊!沉静啊!透明啊!

这个名字呈现出的志向是:心要像秋水一样透亮,胸要像大海一样宽广,不像杨厅长那样糊里糊涂,有眼无珠,心胸狭窄!

一天,殷厅长闲来无事,也去翻阅那一摞业已发黄的考生试卷(又是一个敬业的官),翻到袁学海的试卷时,不禁拍案叫绝:“匪夷所思,匪夷所思啊,这么开阔的视野,这么深刻的思想,这么优秀的文章,居然没被录取,这是人才啊,人才难得啊!我能让这样的人在寒窗下孤老终身吗?不,绝对不行!”

果然有眼光,还有大海一样的胸襟,不辜负“殷秋溟”这个名字!

第二天一早,殷厅长就把秘书叫来,还是那位秘书,不过,老了不少(原来他也在熬啊,看来熬的人真多)。

立即,马上,给嘉善县教育局发一个文书,让他们把这个袁学海贡上来,十万火急,一刻不许耽误!

殷厅长的指示明确、简短、有力!

拿到升学通知书的袁学海,也学起孔老先生的模样,用手指掐算起来,二五一十,三五一十五……算完,不免一惊:前前后后加起来,自己所吃的皇粮,这一年这一月这一天,不多不少,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与孔老先生算的一模一样,严丝合缝。

袁学海又喜又惊又悲——

喜的是自己终于出贡,可以去北京了!

惊的是孔老先生算得真准,准得令人心惊胆战!

悲的是这辈子没辙了,就这样了,只能按照那张命运图亦步亦趋,中不了举人,也活不长,还没有后代!

袁学海的心在一喜一惊后,陷入彻骨的凄凉。这时,他进入了第四个心理阶段——悲伤。

回想这些年的经历,他悲伤地哀叹:命是一只黑猫;人是一只耗子。

猫逮耗子时,不会一上来就紧紧抓住耗子不放,而是抓住以后,先松开猫爪,让耗子跑几步,接着再抓住,接二连三,如此反复……直到这只耗子没有了任何幻想、念想和理想,累得筋疲力尽之后,猫才会最终把耗子弄死!

袁学海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可怜的耗子,屠厅长的出现,本以为可以挣脱命运的黑猫,谁知还没蹦跶几步,命运又让那个姓杨的把他逮了回来,让他继续按照既定的轨道旋转!

当袁学海被巨大的悲伤、哀伤和忧伤淹没之后,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别跟命挣,挣也白挣。

与其像逃命的耗子白白耗得筋疲力尽,不如老老实实听天由命。

这个领悟让袁学海进入了第五个心理阶段——接受!

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挣扎,不折腾,彻彻底底认命了。

他的心完完全全死了!(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一个心死了的人,还能够死灰复燃吗?

 

第三章 一片树叶落下来,飘呀飘

心如死灰的人,最擅长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飘!

一片树叶落下来,飘呀飘。

一张随手扔掉的纸屑,飘呀飘。

一只随便被遗弃的塑料袋,飘呀飘。

贡生袁学海也像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一样,飘呀飘,飘到了北京的国子监。

如今,他的心已经死了,整天除了飘之外,不读书,不修身,不养性,宛如一具僵尸。不过,心如死灰的人除了能飘之外,还有一个本事,能坐。没风的时候,落下来的树叶能在一个犄角旮旯待上很久很久,一动不动。袁学海也是这样,终日无所事事,枯坐在快捷旅馆内,无欲无求,成了一个超级宅男。

当然,那年考试自然是名落孙山。

为什么呢?

因为那张命运图中没有,他中不了举人!

别的考生名落孙山后,不是垂头丧气、捶胸顿足,就是咬牙切齿:“草泥马,老子明年还来,砸锅卖铁都要考上!”

当然,也有像张继那样的文青,一言不发,默默卷起铺盖卷,走人!

他走呀走!

走到姑苏城外一个寺庙,夜不能寐,那淡淡的忧愁,像弥漫在天地间薄薄的雾气,挥之不去,遂写下这样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多么凄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啊!相信没几个人能记住那年的高考状元是谁,但大家都记住了这首诗——《枫桥夜泊》。

然而,名落孙山的袁学海却与众不同,他不哭不闹,不吵不告,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十分淡定,跟没事人似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命,也认了命。

到了三十六岁的时候,“北漂”已经整整一年的袁学海又要“南漂”了——

方向:正南!

目标:南京的国子监!

还没飘到南京国子监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刮来一阵风,竟然把他吹到了南京郊外的栖霞山中,让他飘荡的路线突然拐了一个弯。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弯居然拐出一段奇遇,是料事如神的孔老先生万万没有料到的。

我们说,这时的袁学海心如死灰,没有生命的激情,失去感受力,更失去了创造力,就像一根木桩杵在那里,不,更像一块石头待在那里,默默地等死。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说,他不折不扣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

袁学海飘到栖霞山中,看见青山绿水之中有一山谷,山谷之中有一茅屋,茅屋之中有一位老僧,正端坐在那里打坐。他也跟着坐下来。

这一坐不得了,他们竟然对坐了三天三夜。

那阵势,十分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周伯通,坐在地上与别人打赌,看谁坐的时间久,谁先动,谁输。

袁学海没有输,输的是那位老僧。

老僧缓缓从地上站起身,掸了掸三天三夜落在僧衣上的尘埃,说道:“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太多的妄想,我看施主坐了三天三夜,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妄念,这是为何呢?”

袁学海如实相告,说自己的命早就被孔老先生算定,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得意,什么时候失意,都是命中注定的。命里有的,不想,自然会来;命里没有的,想也白想,所以干脆就不思不想了。

听完这些话,老僧哈哈大笑起来:“我还以为你是定力了得的英雄豪杰,原来不过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那笑声,震荡着房梁,撞击着房顶,在禅房内久久回响。笑得袁学海心里发虚发慌,不,笑得他毛骨悚然。

他诚惶诚恐地问道:“禅师,你说的这话是,是,是……什么意思呢?”

老僧声如洪钟:“命是什么?是心!心不变,命不变。心变,命亦变!”停顿了一会儿,老僧继续说道,“这二十年来,你的命被孔老先生算定,你想过没有,自己的心变过吗?”

老僧的话就像一根长长的银针,一下子扎在袁学海的命脉上,他浑身打了个激灵,猛然醒悟:这回自己应该是真的遇见真正的高人了。

然而,这位老僧果真是一位高人吗?

他的出现,真的能改变袁学海的命运吗?

老僧名叫云谷禅师。

关于他的相貌,是不是有白胡子呀,是不是仙风道骨呀,是不是还会腾云驾雾呀,《了凡四训》中没有任何记载。高人就是高人,不会编一些虚假的学历,弄几缕长长的胡子,或者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这些都是道具,用来包装自己,演戏给别人看的。

云谷禅师不用包装,不用化装,他心里有真东西。

也许,有人会说,不对,他也有包装,只不过没有用马云的布鞋,或者张悟本的唐装,他用的是名字。“云谷”这个名字,就是他对自己进行的包装。如果非要这样说不可,也没有办法。

事实上,“云谷”这个名字不是包装,包装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给别人看,就像有些女性今天拉个双眼皮,明天弄个假眉毛,不仅为悦己者容,也为讨厌自己的人容——我偏要捯饬自己,气死你。

这位老僧取名“云谷”,不是为了取悦于别人,是要表达这样的志向:心,像深山中的峡谷一样通透、空明,没有挂碍;人,像蓝天下的白云一样悠闲、从容,飘来飘去,自由自在。

想象一下,坐在深山的空谷中,耳畔溪水哗哗流淌,清新湿润的空气洗涤着心肺,你心无挂碍,抬头望着蓝天,看云卷云舒。

这该是何等自由,何等悠闲,何等幸福的一幅图画啊!

云谷禅师正是这样。

不过,当初,云谷禅师可没有现在这般自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寺庙)给他安排的工作是赶经忏、放焰口。

赶经忏就是敲着木鱼念着经,超度亡灵。

放焰口就是超度那些地狱里的饿死鬼。

总而言之,他就是单位里一个打杂的,被别人支配来支配去:来,帮我复印一下;去,帮我拿一下快件。

云谷心想:靠,我投简历、面试,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进单位(寺庙),难道就为了这个?

云谷像所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样胸怀大志,不过,他的大志与一般人不同。

一般人的大志不是做大官,就是成为像马云那样的大富豪,或者像陈欧那样,搞个聚美优品到美国上市。他的大志是悟透生死。(既然出了家,应该以了生死大事偏重)

大凡胸有大志的人最后大多一种结局——辞职,走人,创业!

云谷在十九岁的时候,也选择了辞职。

这么年轻就敢辞职,看来的确有远见,有胆识,不像很多人,捧着一个“铁饭碗”犹豫来犹豫去:是走呢,还是留?一直犹豫到花白了头,还待在原地。

云谷不是这样,因为他已经看清楚自己在这里混到头,也顶多是一个职业驱鬼的,这不是他想要的。云谷没像一些人那样,夜里想着千条路,白天依然卖豆腐。

他没玩虚的,玩的是真的。他真的走出了那个寺庙,走进了无比宽广的世界里。

不知道走了多久,他走到一个地方,遇见一位名叫法舟的禅师。

“法舟”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舟是做什么的?渡人的;法是指佛法;“法舟”意即用佛法做成的舟。

这个名字表明他的职业是一位艄公,工作范围就是每天划着一条渡船在江中来来回回,摆渡那些陷入困境的人。所不同的是,别人渡人用的是木船,他用的是佛法。

一天,法舟禅师看见二十岁的青年云谷徘徊在河边,愁眉紧锁,很是苦恼,就想摆渡他。

法舟禅师说:“年轻人,有什么烦恼说出来,看我能不能帮你。”

云谷回答道:“我心里很纠结,不知自己究竟应该念《金刚经》,还是应该念《华严经》?”

二十岁是人生最迷茫、最纠结的时候,这时的人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常常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他们最需要高人指点迷津。

法舟禅师对云谷说:“念什么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弄明白这个念经的人是谁,即念佛者是谁?(念佛审实话头)”

云谷一听这话,心一下子敞亮起来。

一直以来,云谷都想从外面的世界中去寻找生命的答案,却不知一切答案皆在自己心中。

弄明白自己的心,就弄明白了自己是谁;弄明白自己是谁,也就知道自己该念什么经,该做什么事,该走什么路。

在外面的世界中,云谷常常被大河阻隔,望着滔滔河水,他纠结、痛苦、徘徊。

现在,顺着法舟禅师指点的方向,在绝望的大河边,他隐隐约约看见一条渡船缓缓划过来。那是一条希望的船,拯救的船,看着这条船,云谷感动得热泪盈眶,难以自持。

他终于明白任何向外的行走,都是为了走回内心。

弄懂自己的心,就弄懂了这个世界。

实际上,法舟禅师的话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有着惊人的相同,苏格拉底说:人应该弄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真是太神奇了。

苏格拉底说的白话恰恰可以用来注释“念佛者是谁”这句古文,而且很准确,一丝一毫都不差!

人们不禁心生疑问:难道法舟禅师在明朝的时候偷学过西方哲学?难道禅宗与西方哲学是亲戚?

这些问题太深奥了,还是留给那些皓首穷经的专家去解决吧!

我想说的是,人心毕竟都是肉长的,在内心深处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是一样的,关键看自己是不是英雄,只要是英雄,就会所见略同。

……

自从接受了法舟禅师的点拨之后,云谷就像魔怔了一般,整天都在想:我自己是谁呀?怎么会在这里?为什么要念经?

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不管吃饭还是睡觉,不管上厕所还是去佛堂,这三个问题都一刻不停地缠绕着他,追逐着他。

一天,他吃完饭之后,也不知道碗里已经没有了米饭,还傻傻地端着一个空碗使劲地扒,扒着扒着,忽然手中的碗哧溜一下掉在地上,啪嚓一声,碎了!

伴随着碗碎的声音,云谷的心怦然打开,如梦醒一般。

他,大彻大悟了!

大彻大悟的青年云谷变成了云谷禅师。岁数变了,但他的理想没变,依然是悟透人生。当然,在领悟人生的同时,他也会顺便做一些兼职工作,比如像法舟禅师那样渡几个人。至于名望、身份、金钱和地位什么的,全都不在他的眼里。

这个世界就这么奇妙,越不想出名的人,声名传播得越远。

云谷禅师虽然足不出户,每天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参悟内心。既没有上网去寻求点赞,也没有一个劲儿搞绯闻上头条,但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想见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多得都快招架不住了,甚至影响了他的主业。

怎么办呢?

躲呗!

他开始是躲进报恩寺内的佛笼子里整整三年。可是,最后还是被那些四处追寻的粉丝找到。粉丝们蜂拥而上,这个想要个签名,那个想留个合影。看来这个地方也不能待了。

怎么办?

继续躲!

这一回,云谷禅师躲得更远了,他躲进了南京郊外的栖霞寺。

栖霞寺是南朝开山建的寺,当时梁武帝命雕工在山崖上凿出很多佛像,命名千佛岭,后来历代王朝都加以赏赐,并封赠农田,但到明代时,这座寺庙已经荒废很久,大殿变成了野兽的巢穴。

云谷禅师一看,这里清静呀,那些粉丝肯定找不到。他深爱这里的幽雅静谧,便铲除乱草,在千佛岭下盖了一间小茅屋,住在这里,整天不出山。

你不出去,并不意味着别人不进来。

不过,第一个进入云谷禅师茅屋的并不是粉丝,是一个小偷。

那天夜里,一个小偷潜入云谷禅师的茅屋,偷走了他的衣物,结果被附近的农民抓住送来交给云谷禅师发落。没想到云谷禅师不但没有把小偷送到官府治罪,还请他吃饭,又让他随心所欲地拿了些东西走。

云谷禅师的这一行为颇有些像雨果《悲惨世界》中的那位主教,当劳改释放犯冉·阿让偷了他的银器被抓住时,他居然说那些银器是自己送给小偷的,避免了冉·阿让再去服终身苦役。

主教的行为深深震撼了冉·阿让,也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最后,冉·阿让成为一名富翁,一个杰出的慈善家,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几乎是一个圣人。

当然,偷云谷禅师东西的那个小偷最终如何,我们无处知晓,但是,这件事却暴露了云谷禅师的行踪。

你们知道吗?那座荒废的寺庙旁来了个和尚,居然请偷他东西的小偷吃饭,还让小偷随心所欲拿自己的东西。有的人笑这个和尚傻,不是装傻,是真傻。也有的听后感动不已:高僧啊!这是真正的高僧!

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仔细一打听,原来是云谷禅师,那些粉丝又开始远道追来了。

一天,云谷禅师的茅屋来了一位特殊的粉丝,名字叫陆五台,是个大官,级别相当于副部级。

“陆五台”这个名字一听就与佛教圣地五台山有很深的关系。一个当官的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想先修心后当官,先内圣后外王。不像一些官员,不修身、不齐家,只靠行贿和权术就想永远安康,结果丢掉了官职,搞破了家庭,锒铛入狱。

“陆五台”这个名字好就好在他想用一颗佛心去当官做人。

果不其然,最后他当上了太宰,整天与徐阶、高拱和张居正这些人拿个笏板,站在一起。

太宰,不是太宰人的意思,而是一个官职的名称,也叫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大小官吏的任免、升降和调动。从这个角度来看,用“宰”字很准确,他确实能够主宰官员的命运。

关于“陆五台”这个人,我们在后面还会说到。

陆五台见到云谷禅师,觉得他的气度和面貌与众不同,暗暗称奇,就在山中与云谷禅师朝夕相处了两天。离别的时候,他想送点东西给云谷禅师。送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重新修复栖霞寺吧,并请云谷禅师担任寺庙的CEO(方丈)。

云谷禅师接受了重修寺庙的大礼,却坚决辞谢了寺庙CEO 的职位,他推荐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善老和尚担任。云谷禅师的确有眼光,在善老CEO 的带领下,栖霞寺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光景,大殿庄严富丽,禅堂典雅幽静。

这一下,栖霞寺热闹了起来,来挂单的云水僧,来烧香的香客,来追星的粉丝,络绎不绝。

云谷禅师又要躲了!

但往哪里躲呢?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看来寺庙是无法躲了,他只能躲进深山老林。

最后,云谷禅师躲进了人迹罕至的栖霞山中,自己盖了一间茅屋,坐在潺潺流水的空谷中,望着悠悠的白云。

他成了真正的云谷!

 

云谷禅师是真正的高僧,真正的高僧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图的是内心清净。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高人,一类是享洪福的,另一类是享清福的。

享洪福的高人具有超常的勇气,能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压力。享清福的高人具有超凡的智慧,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住的寂寞。

但大部分人却是这样的:想享洪福却没有那份勇气去承受压力,想享清福却又没有智慧悟透人生,不愿意抛弃名利去忍受寂寞。

云谷禅师是享清福的人,一个人形单影只生活在深山中,对别人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寂寞和孤独,但他却其乐融融。

享清福的人需要独处。

很多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嘴上说享清福,心中却想让别人羡慕他、崇拜他、点赞他,离开了这些,他们便心里发慌,没着没落。

比如,很多人有了响动之后,生怕别人不知道,逢人便说:知道吗?我上个月炒股挣了十几万块!知道吗?我最近买了一套房,或者一辆车!看,我这次去法国买的这个LV 包如何……倘若不说,如同穿着漂亮衣服走夜路没有人看见,他们就会憋得难受,感到扫兴、孤独和寂寞。

如果把这样的人放进深山老林中,估计会憋疯。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无法独处。

独处是需要智慧悟透人生的。

独处是不需要攀比和炫耀,不需要别人知道的。

独处关心自己的内心,不关心别人的评价,就像深山中的花朵,绽放不是因为别人的欣赏,凋谢也不是因为别人的嘲讽,它们就在那里幸福地享受着生命的过程。

对别人是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对于能独处的人来说,则是难以言说的幸福。

云谷禅师就是这些人中的高人。

也许,有人怀疑,你说云谷禅师是高人,怎么证明呢?他一没有著书立说,留下评职称的论文(秘籍);二没有创立自己的队伍(门派);三没有创建自己的根据地(寺庙)。你凭什么说他是高人呢?

的确如此,由于云谷禅师不是那种到处显摆的人,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但是,不要忘了他曾经渡过一个人,从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看见他是一位难得的高人。

云谷禅师即使躲进白云深处,仍然还是有粉丝找到他。对于这些粉丝,不论贫贱,不论富贵,也不论是否是僧侣,只要你找到他,二话不说,一块蒲团“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意思是“坐”——盘腿而坐,反观你的“本来面目”。

很多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一整夜,一句话都不说。

如果来人开口,他第一句话便是:“你日常做什么勾当?”

这是在提醒你: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天,一个十九岁的年轻人由于对工作单位(寺庙)很不满,想要辞职,便找到云谷禅师。(注意,又是二十岁左右,最容易迷茫,最需要指点迷津的时候)坐完之后,没等年轻人回过神来,云谷禅师就快速地问道:“你是什么的干活?”

年轻人抢答:“寺庙跑龙套的!”

云谷禅师又迅速地问:“为什么又不想干了呢?”

年轻人又飞快抢答:“无聊又庸俗!”

……

这一问一答,语速超快,具有机锋。

在禅宗的对话里,讲究不按套路出牌,用意是要打破人的惯性思维,直指内心,明心见性(我很怀疑,云谷禅师对袁学海的笑恐怕也是故意的,藏着机锋)。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讲得很热闹,咱们听得很糊涂。就像《智取威虎山》里的土匪对黑话——

一个问:“天王盖地虎!”

一个答:“宝塔镇河妖!”

一个问:“怎么又黄了?”

一个答:“防冷涂的蜡!”

……

至于具体说的是什么,只有明白人才知道,不是明白人,自己掉了脑袋都不知道为什么。

快速说过机锋之后,对于这位想要跳槽的年轻人,云谷禅师又用一般人都能听懂的话和语速说:“你既然知道寺庙这种单位也很庸俗,就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净土。”

听完这话,年轻人心中一颤,这位老僧坐时稳重如山,沉默不言,一旦说话,便如空谷传音,醒人耳目。他突然觉得面对这位老僧就像面对高峰峻崖一样,有不寒而栗之感。

他小心翼翼地问:“这片净土在哪里呢?”

云谷禅师又一字一句慢慢说出六个字:“你自己的心中!”(必以悟心为主)

什么?

我自己的心中?

年轻人惊讶得几乎快跳了起来,他被云谷禅师的话深深地震撼了。

云谷禅师继续说,所谓悟心,是深入自己的心,找到那片净土,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禅宗核心中的核心。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然而,人心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妄念笼罩,以至于看不清本来面目。

“明心”,是删除妄想,看清自己本来的心,这种情形就像北风吹散雾霾,露出蔚蓝色的天空:哎呀,原来没有PM2.5 的天空这么美丽,风清云淡;原来没有妄念的内心这么澄明,这么辽阔,比大海还浩瀚!

删除妄想、雾霾散去之后,世界的本来面目便呈现了出来。我们看见了清晰的山,清晰的楼,以及自己清晰的样子。

这就叫“见性”。

性,是自性、本性,真正属于你的那些独一无二的东西。

妄念和雾霾都没有了,你真正的本性就呈现出来了。这时,你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及来到这个世界所肩负的使命。

你按照自己这个真正的本性去行动,去努力,去奋斗,就能够心想事成。

云谷禅师对这位迷茫的年轻人说:“深入你的内心吧,将内心呈现出来,以后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也不管你念什么经,你都不要忘记念经的这个人是谁。”

……

云谷禅师语重心长的话语,犹如强劲的春风,吹化了年轻人心中的坚冰。

这时在他的眼中,云谷禅师那座不寒而栗的山峰,春风过后变得满目青翠,那

么爽心悦目,那么和蔼可亲,他亲近这位老人,宛如婴儿依傍慈母。

临别之际,老人问他:“你将来有什么打算呢?”

年轻人回答说:“云游四方,到各地去旅游!”

老人对年轻人说:“旅行好哇,现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走出门,用行走接触这个世界,用脚步丈量这个世界,用旅行认识这个世界。不管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一切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最终都是为了认识自己;任何向外的行走,最终都是为了走回内心。千万不要忘记旅行也是一种修行,不要白白浪费自己的草鞋钱啊!”(古人行脚,单为求明己躬下事……慎毋虚费草鞋钱也)

年轻人依依不舍,流着眼泪拜别了云谷禅师!(予涕泣礼别)

云谷禅师站在山头上,望着这位年轻人渐渐远去。

但这位年轻人却悄悄地藏了起来,他想再多看一眼像慈父一样的老人。

当他看见云谷禅师转过身去,拄着拐杖,慢慢往回走的时候,一个大大的背影——像朱自清看见的那个背影——永远留在了他的心中。

……

若干年后,一个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憨山德清,他就是那个十九岁的年轻人!

“憨山德清”这个名字取得好。注意啊,这不是一个日本名字,与韩国名字也不沾边,不用担心他们会拿去申遗。它是一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

“憨山德清”最初的名字,叫“德清”,前面并没有“憨山”二字。

“德清”这个名字,源自“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意思是,人的品德要像水一样清澈透明。这两个字很可能是他母亲取的,他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自从流泪拜别云谷禅师后,德清就一直在想:我自己是谁呢?是水吗?我心中到底隐藏有怎样的秘密?

他想呀想,走呀走!

有时一个人踽踽独行在羊肠小道,有时又与两三好友结伴在名刹古寺。

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穿烂了多少双草鞋,直到走到五台山。

那天,德清走到五台之一的北台,看见一座山峰风景奇秀,憨态可掬,一问才知名叫憨山。

站在憨山脚下,德清就像当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猛然醒悟,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秘密。

他看着憨山,只觉一股难以言说的东西在心中翻滚,这种感受如同陶渊明的感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看着看着,他的内心不禁激动起来,耳边又响起云谷禅师的话:明心见性!

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这些年来踏破铁鞋无觅处,而现在它却呈现在面前。原来这座憨山就是自己的内心。

找到憨山,就如同找到了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德清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遮莫从人去,聊将此息机。

遮莫,就是不必;息机,就是熄灭机心;机心,就是机械之心,可以引申为充满妄想之心,耍小聪明之心。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必人云亦云,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拼命活给别人看,仰望憨山,我将熄灭一切妄想,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从此,德清便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憨山”二字,以表明心迹:像憨山一样憨态可掬,大智若愚,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也不在乎别人誉我,还是辱我。

别人骂我傻,我不理睬,别人说我呆萌,我也不为所动。我就是我,一个特别的我,

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用“德清”这个名字时,这个人并不出名,用“憨山德清”这个名字时,这个人便名噪海内。

看来人不行,的确应该改改名。

也许对于算命的孔老先生来说,他会掐指算什么金呀、木呀、水呀、火呀、土呀什么的,说“德清”这个名字好是好,可惜五行中缺土,“憨山”这个名字中有山也就有了土,五行全了,人才能有所作为。就像一些人选择房子,总想选择有山有水的地方,因为有山有水才有好风景。

但用云谷禅师的话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要用名字呈现内心。

什么样的名字,表明什么样的心境。

什么样的心境,带来什么样的命运。

憨山德清的命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表面很憨很傻,实际上则达到了人生的大境界。

说憨山德清的命运很憨,是有迹可查的,因为他总是替人背黑锅、吃挂落儿。

憨山德清背的黑锅很沉,还不能放下,因为他替的这个人是皇太后——朱翊钧的生母——神宗慈圣太后。而让他背黑锅的则是皇帝朱翊钧本人。

原来皇太后喜欢佛法,常常派人到五台山请憨山德清做佛事。

皇太后嘛,毕竟不是一般人,那时又没有八项规定,场面搞得很大,银子花得猛了些,亏空了。

皇帝朱翊钧看着账本上那个大大的赤字,气不打一处来,恨得直咬牙,可是花钱的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呀,总不能对母亲发脾气吧,那是不孝!

但是,皇帝的这口恶气必须得出。

怎么个出法呢?

皇帝想来想去,想到了憨山德清:“你给老子弄了这么大一个红字,老子就让你背一个大大的黑锅。”

最后皇帝给憨山德清安了一个罪名——私创寺院。

我去,这是什么罪名,难道和尚不建寺庙,你让他去开歌厅不成?这个罪名就相当于学生私自读书,员工私自上班,家庭主妇私自煲汤一样滑稽可笑。

不过,什么罪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判刑就行,憨山德清被捕下狱,最后被判充军广东雷州。

雷州如今是一个风景美丽的旅游胜地,在明朝可是犯人的流放地,后来张居正的儿子也被流放到这里,还遇见了汤显祖。当然,这是后话。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牛人,一出门前呼后拥,有低头带路的,有赔着小心拎包的,还有弯腰开车门的,但这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手中有权,或者有钱,如果剥去权力和金钱,那么他们还剩些什么呢?会不会还有那么多趋炎附势的人?

但是,憨山德清不是这样。

万历二十三年,当憨山德清被捕充军的消息传遍京城的时候,整个北京城震惊了,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市民来了,僧人来了,很多官员也换上便装来了……几乎是倾城而出,流泪泣送这位憨人。

但是这位憨人早就悟透了人生,悟透了生死。

过去,皇太后宠他时,他是自己。

今天,皇帝辱他时,他还是自己。

不像我们很多人,得意的时候,是大爷,失意的时候,是孙子,一生都在大爷和孙子之间变换角色,从来就没有当过自己。

憨山德清不这样——

你见,或者不见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

他就像五台山北台上的憨山一样,永远是一个样子。

……

憨山德清经过南京的时候,他的母亲在江上迎接他,母子相见甚欢,母亲声音清亮,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忧虑。

戴着镣铐的憨山德清问母亲:“当您听说儿子面临生死劫难的时候,难道一点都不担心吗?”

母亲回答说:“我年纪一大把都不曾忧虑自己的生死,又怎会忧虑你呢?”

临别时,母亲对他说:“你要自爱,不要为我担心,今日我就与你做生死离别!”

憨山德清很感动:“如果普天下的母亲都能有这样的见地,人怎能不悟透生死呢?”

有的人丢了官位,没了钱财,人们视之如粪土,其实这并不能怪人们,因为他们以前就是粪土,只不过用权势和金钱涂抹了一层金灿灿的光辉。当那一层光辉散去,人们便看见了他们本来的面目。

同样,有的人即使成为囚徒,人们依然把他视之为珍珠,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珍珠,不会因外面的风吹草动失去自己的价值。

憨山德清恰恰是这样的人。

在憨山德清充军的路途中,人们常常看见这样奇怪的情景:成千上万的官员和百姓都在迎送一个囚徒,一程又一程。更令人惊讶的是,有时,几万人坐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听一个穿着囚服的和尚讲禅经。

憨山德清,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个万众敬仰的人。

憨山德清的名字不仅在当时振聋发聩,后来更是令人仰慕。

崇祯皇帝给他的评价是:“耆老和尚,何等行状?撑持法门,已作栋梁。受天子之钳锤,为佛祖之标榜。”

这个评价很有趣,说憨山德清是佛教的栋梁。不过,最有趣的是这两句——“受天子之钳锤,为佛祖之标榜”,意思是,我爸爸的爸爸神宗皇帝朱翊钧当时整他、辱他,把他弄去充军,那是在培养他、锤炼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钳锤,他才能成为佛祖的标榜!(真TM 能说,把别人整成那样,还说是为别人好,真应了那句话,感谢折磨你的人)

梁启超对憨山德清的评价是,如果说六祖慧能创建了禅宗,那么,他就是中兴了禅宗。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对他的评价是:“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

意思是,在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像憨山德清这样的高人也没有几个。

……

对憨山德清的评价很多,都很客观,也都实事求是,不像崇祯皇帝那样不敢正视历史。

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人注定不敢正视现实。

一个不敢正视现实、不敢实事求是的人,注定会被摧毁!

当崇祯皇帝自己把自己挂在煤山的大树上时,他是否明白了上面这个道理呢?

不过,这个道理憨山德清是明白的,他曾说人最可怕的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不实事求是。原话是这样的:“宁可上负佛祖,下负我憨山老人,不可自负……”

……

憨山德清,这个名字,这个人,宛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矗立在明朝的历史中。

但是这个人从哪里来的呢?

他起根发芽的地方在哪里呢?又是谁给予了他指引?

没错,就是在栖霞山中,就是那位叫云谷的禅师。

现在,袁学海正坐在云谷禅师的对面。

他的命运会出现奇迹般的改变吗?

 

第四章 栖霞山,一个疗伤的去处

当憨山德清含泪拜别云谷禅师,离开栖霞山五年之后,另一个人又飘到栖霞山中,坐在了云谷禅师对面。

他就是袁学海。

虽然袁学海比憨山德清岁数大,但遇见云谷禅师的时间却整整晚了五年!也就是说,虽然他早就来到人生的渡口边,却一直没有找到渡他的人和船,还很有可能被别人忽悠了,一直在那里转圈圈。

这些年来,袁学海的心路历程应该是这样的——

开始,他站在人生的渡口边,走过来,走过去,徘徊,再徘徊。

他一次次眺望远方,希望能看见渡船的桅杆。

但那条船一直没有出现。

后来,天,渐渐变凉了,他终于看见了远处那期待已久的桅杆,近了,又近了……

但当他终于看清楚之后,才发现那是一队南飞的大雁。

又一次被命运捉弄之后,他心中那条渡船深深地沉进河底。

黑夜渐渐笼罩着大地、水面以及那一大片枯黄的芦苇。

一个孤零零的身影仍踟蹰在河边。

现在,他心如死灰,彻底认命了,什么也不期待,什么也不想了。

河边那个孤独的身影啊,多么像一千八百多年前汨罗江边的屈原,心中有不尽的悲伤、无限的抑郁和彻底的绝望。

但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跳河,而是做了另一个选择:时而像凋零的树叶一样飘落,时而像顽石一样打坐。

……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人一生之中都有七次机会遇见自己的贵人,最少的也有五次。

这些生命中的贵人往往并不是那些给你钱财的人,而是那些给你心灵指引的人,即渡你的人。

对袁学海来说,如果孔老先生算一次机会,已经被用掉了,那么他至少还有四次机会。

可是时光如水,白白流淌,今年他已经三十六岁了,距离死也就只剩下十七年。

难道渡他的那个人和那条船一辈子都不会出现吗?

必须注意,敢渡人的人未必是你的贵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好为人师的人,喜欢指指点点,给别人指路带路,或者帮别人渡河,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知路在何方,抑或自己还在河的这边,并没有渡过去,也不知道水深水浅。这样一来,他们给别人指路就变成了打麻将时的试炮,先让对方去试一试行不行,或者让对方先渡一渡,看水深不深。

所以,这些带路人总是会把人带进沟里,抑或看见你在河中央快被淹死时,他们撒丫子就跑。

一个还没自渡的人,是没有资格渡人的。

就像一些在讲坛上唾沫四溅的人,整天忙着给别人指点迷津,忙着渡人,但实际上他们还没有自渡。一个已经渡过河的人,一定是气定神闲,心有归宿的,绝对不会今天在国内耍大牌,明天在国外乱发脾气。

这些还没有自渡的人,所谓的渡人,从根本上来看,无非是要踩着别人的身体让自己渡过去。

云谷禅师不是这样,他是已经自渡的人,并且属于骨灰级。

用武侠小说的笔法来描述,他是绝顶的武功高手,级别相当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而袁学海呢?一个小白,顶多算个菜鸟,在一次次与命运的PK 中受了内伤,还中了剧毒,最后落荒而逃到栖霞山,遇见了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一看:“哎呀,这是内伤啊,可伤得不轻,还中了剧毒!”

接下来,他便要用自己高深莫测的内功,逼出伤者体内的剧毒,给他疗伤。

不过,最贴近云谷禅师身份的恐怕不是渡人的艄公,或什么疗伤的武功高手,应该是心理学大师。

在我看来,禅宗不应该是宗教的一个派别,应该是一门特殊的心理学。

禅师也不是什么宗教信徒,应该是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医生,就像弗洛伊德和荣格那些人一样。只不过各自用的教材不同,一个用的是《梦的解析》和《无意识过程心理学》,一个用的是《心经》和《坛经》。

尽管搞心理学的人很多,但真正的高手并不多。用崔永元的话说,在中国真正合格的心理医生不会超过梁山好汉的人数。

崔永元是谁呀?

病人呀!而且病得不轻。

病人是最有资格评价医生的,就像顾客最有权利评价商品,群众最有权利评价领导一样。

事实上,长期以来,在中国搞心理学的人可以分成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圣人。比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六祖慧能、朱熹、王阳明等。

这些都是心理学某一流派的开山鼻祖,不仅有高深的理论,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创立了自己的心理学流派,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数以亿计的粉丝。他们本人一般不直接做心理咨询,有心理问题的人,只需要通过读他们的著作,就能够解决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高人。比如法舟禅师、云谷禅师和憨山德清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聊天(心理咨询)治好过很多人,当时名气很大,口碑很好,粉丝很多,可惜没有留下太多的理论,没有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流派,也没有成群结队的弟子,属于心理学大师一级。

第三个层次是平常人。这个层次的人很多,他们有心理医生的执照,出诊的频率很高,忙来忙去,整天都在搞心理咨询,对什么潜意识呀、精神分析呀、认知疗法呀、人格分裂呀等术语十分熟悉,常挂在嘴边,让病人觉得很有水准,但在职业生涯中没能治好过几个人,但也没治坏过几个人。这些人基本属于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一类。

第四个层次是用合法身份害人的人。这个层次的人不少,他们有合格的心理医生执照,但医术很差,很多心理学术语都不清楚,病人问起时,才忙着上网去查;抑或自己本身就有心理疾病。一个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人,又怎能解决别人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没治好过一个人,却坑害过不少人,属于职业害人精。

第五个层次是在雍和宫或白云观附近摆摊算卦、取名字的。“嗨,那位先生,对,就是你,过来,过来,你最近可能……”或者:“喂,这位女生,我看你印堂发黑,可能要遭厄运,要不,我给你破一破……”

这个层次的人更多,他们没有心理医生执照,也不专业,只是看了几本读心术或微表情的书,纯粹是利用人们的心理来骗人,是公安机关应该打击的对象。因为他们总是能把一个正常的人忽悠得神经兮兮,诚惶诚恐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真的落下心病。

在各大寺庙周围都有很多没有执照的搞心理学的人,在利用别人的心理骗吃骗喝。比如,前几年在五台山,你到五爷庙去烧香,问:“师傅,这香怎么……怎么请呀?”

“一千五,三炷!” 冰冷的山西口音。

妈呀,这也太离谱了,别的地方才十五块。

能不能便宜点呢?

“这里是五台山,不讲价!”接着发出声音的山西人摆出一个Pose——头颅高昂,望着虚无,一动不动,就像一尊雕塑,一尊佛的雕塑,并释放出这样的肢体语言:“小子,你竟敢与佛讲价钱,活腻味了不成!”抑或是:“看见没,佛祖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人的内心往往很脆弱,尤其是在敞开心扉的那一刻。这时人们会想:“天呀,我怎能与佛讲价钱呢?万一得罪了佛,回去的时候山路崎岖出了车祸怎么办?”

于是硬着头皮慷慨解囊。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人的钱包打开了,他的心却关闭了。

最后的结果是,他惹不起你,总躲得起你吧!

从此以后,这个人再也不敢去五台山了,甚至一看见别的寺庙也走得远远的。

实际上,如果你的心理足够强大,或者真懂一点心理学,这时完全可以径直上去,轻轻拍一拍山西人的肩:“大哥,累不?要不放松点!”这意思是,你是你,佛是佛,你不是佛,佛不是你,你不要装佛。

你一定要心里明白,是他在敲竹杠,不是佛在乱要钱。

他与佛没有一毛钱关系,顶多是落在佛像上的一只苍蝇。

至于你回去是不是会出车祸这一类心理活动,也大可不必挂在心上,因为佛祖不会那么小气,如果他真那么小气,你也不必拜他了,还不如回家好好巴结自己的上司,讨好自己的老婆。

更何况你别忘了在禅宗这门心理学中,很多呵祖骂佛,砍了佛像当柴烧的人,最后都能修成正果!

佛从来就不在外面,一直在你心里。

你贴近自己的心,就是贴近了自己心中的佛。

心理学是什么?是一门让人敞开心扉、进入内心的学问。

所以,心理医生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用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的话说:“心理治疗,其实是一条成为圣人的路。”

由于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很少,所以他将自己的书取名为《少有人走的路》。

事实上,只有高尚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心理医生。

云谷禅师是一位高尚的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医生,通过聊天(心理咨询),他让憨山德清几近圣人,那么,现在,他通过聊天(心理咨询)又将使袁学海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云谷禅师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医生。

袁学海是他的病人。

那么,这个病人得了什么病呢?是抑郁症、躁狂症、神经官能症,还是人格失调症呢?

这些都不是。

他得的是自闭症。

什么?自闭症?!

有没有搞错,他怎么会自闭呢?

一点没错,他就是自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心如死灰。

当然,有心理问题的人,一般都不愿意承认,总是闪烁其词,回避自己的症结,所以,心理医生往往很难找到他们的病根。

但云谷禅师是什么人呀?心理学大师啊!他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仅仅凭借袁学海算命这件事情,以及他打坐的情形,就可以判断他自闭了。

封闭他的正是那张命运图,那张图宛如一根粗糙的麻绳,紧紧捆住了他的心,关闭了他的心,使他的心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云谷禅师心想,这个人之所以能够坐三天三夜,并不是什么高人,原来是心封闭了,心如死灰,心如止水。

注意,我们常常会用“心如止水”来描述某个得道的高人,说这个人从容淡定,没有妄想,已经悟透人生,心犹如宁静的湖面,没有波澜,没有涟漪。

不过,千万要留神,这种“心如止水”要看怎么个“止”法。

很多人的“心如止水”是危险的、可怕的、令人不寒而栗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心中悬着一个“堰塞湖”,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而形成“堰塞湖”的原因,则是经历了心灵的大地震。那些滚滚而下的巨石、横木、泥沙……汹涌地阻断了河道。下面的河水断流了,人们渴得要死,上面的流水却不断注入“堰塞湖”。

从表面上看,“堰塞湖”波澜不惊,犹如止水,风平浪静。但只要看一眼那道封闭河道的堤坝,人就会惊出一身冷汗。

妈呀,这哪里是心如止水,简直就是危若累卵!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或者是因为被女朋友甩了,或者是因为公务员没考上,抑或是遭受了别的什么打击之后,便立刻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往,做出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

一位美女走过来,他仿佛没看见,心如止水,似乎对女人已经没有了兴趣。

一位男性朋友考上公务员,邀请他参加聚会,他爱答不理,心如止水,似乎对友情也没有了兴趣。

他整天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自恋自怜。

这不是得道后的“心如止水”,是人生道路上的地震阻断了心河,在心中形成了堰塞湖。

这样的止水,是不折不扣的一池子臭水,就相当于一个人关闭了所有门窗,把自己封闭在一间黑屋子里,不见阳光,也没有新鲜空气进入,只能反复呼吸自己所排出的恶臭的气息。

袁学海正处在这样的状态中。

如何才能把袁学海从自闭的状态中拉出来呢?

云谷禅师知道第一步是要捅破那层窗户纸,炸掉那道阻断心河的堤坝。

当然,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危险动作,弄不好,对方会逃避得更厉害,封闭得更厉害,从而令病情加重。

火候啊,火候!

一定要掌握好火候。

不能急,也不能拖;不能重,也不能轻。

太重了,一把锤子敲不开一朵莲花;太轻了,隔靴搔痒,不起作用。

在这方面,儒家心理学鼻祖孔子是很有经验的,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到焦头烂额时,你不要去启发他;一个人如果不到穷途末路时,你不要去帮助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还说如果你想劝某个人,劝一次就够了,如果对方不听,就算了;说多了,对方会反感,你也自讨没趣(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孔子这些话不愧为心理咨询时的金玉良言。

很多人不明白这些道理,掌握不好火候,或者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或者不到劝的时候一个劲儿猛劝,整天都在对方耳朵边喋喋不休,弄得对方很烦,结果不是搞得父子母女关系很紧张,夫妻关系很紧张,就是朋友之间反目成仇!

心理咨询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时机!

什么时候是好时机呢?

就是对方焦头烂额、穷途末路的时候,用西方心理医生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心灵破碎的时候。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听进别人的话,不是在他最牛× 的时候,是在他最倒霉的时候。

最牛× 的时候,春风得意,左右逢源。这个时候的人最容易心高气傲,得意忘形,很少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不需要别人的劝告。

这时如果你非要不识时务去给他做心理咨询,只有一个结果:滚!你TM 才有心理问题呢!

但是,当一个人走投无路、穷极呼天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时他最想听别人的意见,最容易接受别人的心理咨询,他渴望获得帮助,也能听进逆耳的良言。

那么,袁学海接受心理咨询的时机成熟了吗?

这个时候,他是不是迫切需要别人的帮助?

这种心理咨询能起作用吗?

 

从表面上看,袁学海认了命,对自己的境遇表现得十分淡定,即使没考上举人,也能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更多的是一种玩世不恭、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他心里想,老子的命就这样了,谦虚也不进步了,骄傲也不落后了,谁还能把我咋的。(整个一个老油条)

才三十多岁的人,竟然有了这样老态龙钟的心理,这不是成熟,是对人生彻底的悲凉!

他所谓的飘,是交出了生命控制权之后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他所谓的坐,是一种画地为牢的自我封闭。

这就是说,此时此刻,袁学海的人生已经焦头烂额到了极致,无以复加,除了打坐,他已经无路可走了。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在走投无路之际,还可以通过垂钓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还可以做梦,还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希望。那么,袁学海有什么呢?他什么都没有了,连希望都没有了,除了打坐之外,他还能干什么呢?

当然,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是绝对不会真正认命的,即使他在意识中坚信孔老先生算得很准,但他的潜意识也一定会反抗。

要不然,他怎么会不知不觉飘到栖霞山来呢?

谁能说这不是潜意识的一种指引呢?

飘到栖霞山本身说明在潜意识深处,他渴望获得帮助,渴望挣脱命运的束缚!

只不过,这是下意识的行为,他自己并不是很清楚。

袁学海现在的这种心理,恰恰符合孔子所说的那种“愤”和“悱”的状态。

所谓“愤”,就是事情令人搓火,在心中横亘很长时间一直得不到解决,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不解决这个问题,人就受不了,要爆炸了!

所谓“悱”,就是郁闷到了极点,不吐不快,但想说又说不出来,很拧巴,很难受,很别扭。

种种情形都传达出一条信息:火候到了,是时候捅破袁学海心中那层窗户纸,炸开堰塞湖了!

谁来干这件危险的事情呢?

非云谷禅师莫属!

用什么工具来干呢?

云谷禅师首战用的是——笑!

笑,相当于二炮,先隔空用导弹进行狂轰滥炸,摧毁那道横亘在他心河上的堤坝。

当袁学海说自己是因为孔老先生那张命运图才变得心如止水后(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云谷禅师笑了,他哈哈大笑了。

那笑声在茅屋中久久回荡,笑得袁学海手足无措,心里发毛。

那笑声,不是嬉笑,不是嘲笑,是有深意的。

心理咨询常常这样,乘对方没有防备的时候,迅速采取一个动作,突然袭击对方的痛处——病根,以图连根拔除,收到奇效。这种情况很像过去没有麻药时的拔牙,牙医说,嘿,你看那边谁来了,是不是你女朋友呀?当你仔细看那位美女是不是自己女朋友时,牙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拔掉了你的蛀牙。

当然,在禅宗心理学中,对此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当头棒喝。

注意,不一定用棒,也不一定用喝,根据具体情况,什么都可以用,不过,用得最多的还是——笑。

禅宗心理学的创立就源于一个笑——拈花一笑,以心传心!

云谷禅师的哈哈大笑,确实收到了奇效。

那道封闭心河的堤坝开始松动了,摇晃了,眼看就要垮塌了,云谷禅师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还要补一刀——继续派飞机轰炸。

云谷禅师的轰炸机,不是轰6,是一句话——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这句话很厉害:“我还以为你是什么英雄豪杰,原来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先把袁学海捧到天上,后又把他摔到地上,这一捧一摔,明显含有嘲笑和讽刺的味道,但正好对症下药。

医生常常采取这样的手段,比如一个人总是疑神疑鬼,一会儿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心脏病,一会儿又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艾滋病,最后跑到一位当医生的朋友那里去检查。医生朋友忙活半天,发现什么病都没有,佯装生气,骂他一句:赶紧滚吧,我看你是有钱撑的,整个一神经病!

挨完骂后,这个人释然了,心里舒坦了,什么症状都消失了。

很多时候,骂和嘲笑,也是最好的医药。

云谷禅师用二炮(哈哈大笑)和轰炸机(嘲讽的话),三下五除二,彻底炸开了袁学海心中的堰塞湖,敞开了他的心扉。

当一个人终于打开自己封闭已久的心扉时,一定会有很多疑问。如果这些疑问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他很快又会重新关闭心扉。

以后再想打开,难度就更大了。

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云谷禅师当然不会让它白白溜走。

袁学海的疑问来了:“禅师,为什么您说我是凡夫呢?”

看来,袁学海很在意那个英雄豪杰的称谓,或许他自己本身就认为自己是英雄,只不过命不好而已。

云谷禅师说,命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命。

心不变,命也就不会变。

心变了,命也就变了。

那些凡夫俗子几十年来,用同样的心,重复同样的动作,当然只能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些人的命是很容易被孔先生这样的人算出来的。而他们自己也只能按照这一命运轨迹亦步亦趋。如此一来,命运就变成了一根结结实实的麻绳,捆住了他们的人生。

不过,这根命运的麻绳只能捆住凡夫俗子。

你看那些大善之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内心,不断让心智趋于成熟,由于心在不断变化,这根命运的绳子怎能捆住他们呢?

你再看那些大恶之人,没有信仰,没有道德底线,他们的良心不断泯灭,人格不断沦陷,什么事情都敢干,什么钱都敢拿,什么人都敢杀,这根命运的绳子也拘他不定。(相当于游戏中开了外挂,或者人打了鸡血,抑或像欧阳锋练功走火入魔一样,能力超强,人却废了)

袁施主,你二十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考功名。心不曾动一丝一毫,当然会被孔先生算定。你不是凡夫,是什么呢?

袁学海挨了云谷禅师的骂后,心松动了。他有些激动,有些怀疑,也有些不敢相信。

他惊讶地问道:“难道命运还可以改变?不是说人的命天注定吗(然则数可逃乎)?”

这个疑问在袁学海的心中发酵了很多年,到底命运可不可以改变呢?他由否定到肯定,又由肯定到否定,最后再由否定到肯定,令他备受折磨。

今天,这个问题又被提出来了。

他希望能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

云谷禅师抓住机会,引经据典,力证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是《诗经》说的,意思是,你自己完全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是《坛经》说的,意思是,一切荣华富贵,一切吉凶祸福,皆在心中,从心中去寻求,是很灵验的。

……

云谷禅师说得有理有据,袁学海有些相信了,不过,他还需要保证。

一个心中充满怀疑的人,是最需要保证的。

这种心理如同一位女生敞开心扉,在即将跟定男朋友,把一切都献给对方时,迫切希望男朋友能做出保证一样:“快说,说你只爱我一个,永不变心!”

云谷禅师对袁学海的内心洞若观火,在他迫切需要保证的时候,及时给予了他。云谷禅师说:“你就放心吧,难道这些流传千年的经典还会撒谎骗你不成?出家人是不打诳语的,佛祖不会骗你,菩萨也不会骗你,我更不会骗你,这都是真的(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云谷禅师的这一通保证够可以的,连佛祖、菩萨都用上了,相当于有些人说“向毛主席保证”云云。(电影《霍比特人》中的矮人喜欢用自己的大胡子做保证。)

听完云谷禅师的保证之后,袁学海踏实了很多,不过,由于多次受伤,他害怕了,害怕这是又一次忽悠。

还记得那位屠厅长吗?

屠厅长一句话让袁学海的心腾空而起,而杨厅长一句话又让他从半空中跌下来,摔个半死。

真应验了股市中那句话:横着有多长,竖起有多高;爬得有多高,跌得有多惨!

现在,袁学海心中的堰塞湖已经被云谷禅师炸开,那一潭死水慢慢流动起来。

这是又一次忽悠吗?

这一次,他会不会摔得更惨?

云谷禅师搅动了一潭死水。

令心如死灰的袁学海有了一线生机,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情。

但是,一个内心多次受伤的人,对于突然而至的好事,总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他还想把这件事扎得更瓷实些。

又问道:“你是说,举人进士什么的,我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求得?”

云谷禅师心想:好家伙,够顽固,够狠,病得真不轻,我都做了那样的保证,他还有疑虑。

不过,作为杰出的心理医生,他是有耐心的。

他又派出地面部队,坦克、装甲车一齐上,还有狙击手跟进,继续清理袁学海心中的疑虑。

云谷禅师说:“关于由改变心到改变命,我想你是一个读圣贤书的秀才,还是以圣人的话来说吧!你一定知道孟子这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云谷禅师不慌不忙,很有耐心。

对于孟子这段话,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但未必人人都能理解其中的精髓。

云谷禅师慢慢分析。

如果把考上举人进士当成是上天赋予你的任务,那么,你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与这个当举人进士的命相配。

什么心,配什么命。

如果你没有举人进士的心,也就没有举人进士的命。

如何来改变心呢?

先要吃苦受累,忍饥挨饿,承受很多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做是为何呢?比如你吧,寒窗苦读二十载,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这个“空乏其身”。

什么是“空乏其身”?就是清空内心,删除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念、幻想和妄想。

袁学海说,我以前不是没有幻想、没有妄想吗?

错!

云谷禅师说,你虽然没有了幻想和妄想,但是你也没有了生命的热情和激情,这与一块石头有什么两样,与死人又有什么区别?

这不是活着,是没死!

云谷禅师接着说,要改变心,必须先清空心。

清空心,不是心如死灰、无欲无求,是要让你看见自己最真实的心,并将它呈现出来。

一般人看不到自己最真实的心,是因为有太多的妄念。

这些妄念就像天空中的滚滚乌云,遮住了红红的日,蔚蓝的天,明亮的月。

如果经历一系列的“苦”、“劳”和“饿”之后,清空内心,你就能看见最真实的心,以及属于自己的朗朗乾坤。

如果你看见自己最真实的心,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叫“行拂乱其所为”。

如果你“行拂乱其所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就可以获得超越常人的定力。

你有了定力,也就有了智慧(定生慧)。

你有了智慧,也就有了能力。

这就叫“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没有外挂,没有打鸡血,本身具有的能力。

由于你改变了自己的心,能力也就随之增强,能够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承担以前不能承担的责任,这样一来,你的命运也就改变了。

……

袁学海因惊讶而张开的大嘴,半天合不拢,就像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O 一样,悬在鼻梁与下巴之间。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袁学海以前听说的皆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类大道理,耳朵都快听出老茧了。

而今天这些话,三十六年来,他闻所未闻。

虽然孟子那段话,从小就能背诵,却从来不知道里面还蕴含有那么深刻的道理。

他以前曾抱怨: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现在才知道:如果自己一直重复同一种错误的行为,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而这种错误的行为不是源自别处,正是源自内心。

袁学海所有的疑虑被彻底清除掉了,心中燃起熊熊烈火。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袁学海心想:靠,怕什么,把炉火烧得通红,让思想冲破牢笼,我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将是崭新的人生!

这一回,他豁出去,真的要拼了!

 

第五章 袁学海死了,袁了凡活了

心潮澎湃的袁学海,浑身充满力量。

他将向命运发起猛烈的冲锋。

但是,就在冲锋即将展开,已经摆好勇往直前的Pose 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其实还不知道进攻的方向。

他回过头来问道:“禅师,我该向哪个方向冲锋呢?”

你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是你自己。

如果要冲锋,你应该向自己发起冲锋。

方向,内心!

不过,在冲锋之前,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对手——你自己。

第 五 章

云谷禅师说,不带任何偏见,平心静气,扪心自问,就目前的心态和行为,你自己配不配当举人进士?该不该有儿子?像不像一个当爹的人?

不找任何借口,不怪罪命运,更不与别人攀比,只想自己的问题,把心中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晒一晒,晾一晾,见一见阳光。

……

实际上,这种做法,儒家心理学的说法是空乏其身;禅宗心理学的说法是明心见性;如果用西方心理学的说法,就变成了:

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毁灭你。

所不同的是,东方人说得委婉一些,西方人说得猛一些,什么拯救呀、毁灭呀,触目惊心,怪吓人的。不过,话糙理不糙。

其实,对于这种做法,今天懂电脑的人也有一个时髦的说法,叫重装系统。

如果现在你办公桌上的电脑出了问题,运行速度超慢,反应迟钝,还老死机……

什么原因呢?

可能是由于垃圾文件太多,或者误操作,抑或中了病毒!

怎么办?

很简单,重装一下系统呗!

第一步,把有用的东西拷贝出来;第二步,把原来的系统清理掉,换一个新系统;第三步,把拿出来的东西再重新装进新系统中。

重装系统就相当于空乏其身,明心见性,或呈现内心。

这是云谷禅师改心造命的核心。

你想呀,心都换了,难道命还不变吗?

现在,袁学海多么像一台有问题的电脑,一天到晚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心如死灰。

他的人生停滞了,卡壳了,不运转了!

这不是死机状态是什么呢?

用四川话说:“他这个样子活起有啥子意思嘛,还不如死毬了算了!”

袁学海死机了。

原因可能是由于高考复习资料(八股文)背得太多,垃圾文件塞满大脑,损坏了系统( 很像中国一些大学招天下英才而毁之);也可能是误操作,一根筋钻进死胡同出不来了;更大的可能是中了那个姓孔的算命先生埋伏的病毒。

云谷禅师心想,不管是哪种原因,只要能让他“空乏其身”,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就如同重装系统能够解决很多电脑问题一样。

作为电脑,重装系统,清理掉那些没用的程序和病毒,是为了让电脑正常的功能发挥出来。

作为人,“空乏其身”,并不是让他什么事情都不做,是要让他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行拂乱其所为”。

不过,遗憾的是,人常常在不该做的事情上花费大量精力,却在该做的事情上浅尝辄止。

云谷禅师盯着这个即将冲锋陷阵的人,问道:“你知道智慧的秘诀吗?”

袁学海摇了摇头。

智慧的诀窍就在于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忽略,应该放下。

荀子说:“大巧有所不为,大智有所不虑。”

一旦知道哪些事情不用去做,人就会变得能干;一旦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忽略,不用操心,人就会变得智慧。

能干的人做事做到点子上。

智慧的人不瞎操心。

言外之意,过去袁学海操心没操到正道上——心中整天萦绕着那张命运图,挥之不去,都魔怔了,根本没有精力干正事。就像一些人用很长的时间担心一件事情,花在真正做这件事情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这是在担心事,不是在做事。

比如,工作中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总在想为什么老板偏偏把难题交给自己,他凭什么为难自己,欺负自己呢?

越想越生气,越生气越难受。

如果是女生,她会独自垂泪,望着空气,做黛玉状。

如果是男生,心会翻江倒海,徘徊来,徘徊去,做哈姆雷特状:是做呢,还是不做,是抗争呢,还是忍受……

倘若是一个小时,这些人会用五十五分钟来担心、抱怨和抗拒这件事情,真正做这件事情的时间只有五分钟,而且在这五分钟里也是心猿意马,不可能做到聚精会神。

袁学海正是这样。

在三十六年的岁月里,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都用在了担心和焦虑上。他由对命运的担心到失望,由失望到绝望,由绝望到死心。

对命运的牵肠挂肚,耗干了他所有的生命力。

然而,在自己该操心的事情上,比如修心养性、空乏其身、增强能力方面,他却一点儿也不操心,一点也不花精力。

在不该操心的事情上瞎操心,人就会泛起无尽的忧愁、焦虑、烦恼和恐惧,这些东西是内心的PM2.5,将严重污染心灵,把真实的自己弄得面目全非。

……

云谷禅师对袁学海说,仔细想一想,什么是空乏其身?

是无欲无求吗?

是心如死灰吗?

是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激情,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宛如一块顽石吗? ( 这是在说他呀,袁学海臊得脸通红。禅师,马上就要冲锋了,你就别哪壶不开提哪壶,我知道错了,还不行吗 )

不!

绝不是!

如果真是这样,孟子就不是在渡人,是在杀人!

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空乏其身,内心就不会像麻将牌中的白板,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而是会感到内心澄明,这种状态就像没有雾霾的天空和大地,你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知道哪些事情该放下,哪些事情该坚持,并重新对生活燃起热情。

这种内心澄明的状态,著名歌手腾格尔用歌声表达得十分形象。

蓝蓝的天空,

清清的湖水哎耶,

绿绿的草原,

这是我的家哎耶。

……

当然,这绝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的家园,也是精神上的家园,更是心灵的归宿,灵魂栖息的地方!

人一生其实只干两件事:一是出门,一是回家。

曾经,袁学海出了门,走着走着,却迷了路,犹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找不到回家的路。

家,那个心灵的家在哪里呢?

他迷迷瞪瞪:自己是谁呀?这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呢?

若干年前,法舟禅师对青年云谷说:你念经,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念经的人是谁。

若干年后,云谷禅师对心如死灰的袁学海说:为了让命运播下新的种子,你必须首先清理心田。

云谷禅师说,把你的内心呈现出来吧,看一看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该不该配那样的命。

袁学海低下头,沉默,再沉默,他的心在不断地翻卷、检索、回忆……

茅屋、森林、山谷、白云,乃至整个栖霞山,都寂静下来。

似乎只有他们二人心跳的声音。

空气凝固了。

这是冲锋前的宁静。

蕴藏着排山倒海的爆发!

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了。

又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了。

……

袁学海终于抬起头来,镇定地望着云谷禅师说:“我看见了,看见了心中的那个自己!”

云谷禅师微笑:“说来听听!”

那个人性情急躁,脾气火暴,一点就着,他在哪里出现,立刻,哪里的空气就变得紧张,弄得别人下不了台。

那个人刚愎自用,度量狭小,不能宽容别人,既处理不好与同事的关系,也处理不好与上司的关系,连与自己媳妇的关系也处理不好。

那个人有点才气,别人是有钱任性,他是有才任性,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最可恨的是,还常常仗着自己的伶牙俐齿,欺负口吃的同学。

那个人缺乏耐心,做起事来怕麻烦,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下去,无法持之以恒,总想凭借自己的小聪明寻找捷径,一夜成名。

……

袁学海在冲锋的道路上,不断向自己的内心挺进、深入……

但就在他还想继续高歌猛进的时候,云谷禅师打断了他,想让他先缓一口气,总结总结。

“那么,你觉得这个人应不应考上举人进士,配不配去当官造福百姓呢?”云谷禅师问道。

“不配!”

这两个字袁学海说得干净利落,斩钉截铁,不含糊其辞,不拖泥带水,十分诚恳,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情。

似乎不是在说自己,而是在说别人。

好像他已经开始与自己说的那个人剥离,割袍断义。

“为什么呢?”云谷禅师追问。

袁学海一发不可收拾:脾气暴躁的人没人愿意与之相处,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在关键时刻谁都不会帮他,或者给他透露一下今年高考的重点范围。所以,这个人高考不可能超水平发挥。

刚愎自用的人动不动发火,有意无意间得罪不少人。所以,在他人生道路上绝对不缺给他挖坑使绊子的人。

尤其……尤其是面试的时候,面试官最讨厌轻言妄谈、口吐狂言的人,往往大笔一挥,在这个人的名字下打上一个大大的黑×:“你牛×,我就给你个×,偏不录取你!”就像皇帝宋仁宗做面试官时,看见柳永的词中有这样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很不高兴,御批:“你不是牛× 吗,那就去填词吧,进士什么的,就别想了(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袁学海继续分析。

更何况这样的人即使侥幸当了官,也会负才任性,目中无人,恐怕不会造福一方,多半会坑害无辜的人,制造一些冤假错案。

……

听着袁学海的内心倾诉,云谷禅师很是欣慰,他十分清楚,这个人开始有自知之明,内心已经觉醒。

以前,这个人看不见自己,懵懵懂懂的,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整个一个梦游。

其实,现在梦游的人真不少,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几乎都在梦游。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就是了解别人的人,他们是别人的知音,对别人的问题洞若观火,也能给别人出谋划策。

这些人是别人的智囊,却未必是自己的高参。

自知者,就是了解自己的人,他们对自己的问题了如指掌,清楚自己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知道哪些应该坚守,哪些应该放下。

自知者的内心是澄明的。

印度大哲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的内心必须澄明。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保证,一切都会进展顺利。只要内心澄明,你根本无须去做什么,事情自然会顺利进展。”

袁学海的内心在觉醒中逐渐变得澄明起来,他清楚地看到过去的自己只配有那种命,不配有更好的命,活该考不上举人进士,做不了官。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是诚恳的,老老实实的,发自肺腑的。

不像一些人,嘴上说:“哎哟,我哪有能力担任那个职务呀!”

心里却在想:“靠!这个职务非我莫属,谁都别想跟我争。”

一旦没如愿,又原形毕露,跳出来大声嚷嚷:“凭什么呀,凭什么他能升官,我却不行,你们到底收了他多少两银子?”

或者怒火中烧:“哼,就凭他那个样子,肯定开了外挂,吃了夜草,搞了潜规则,这到底是什么世道呀!”

那意思,他是黄铜铸造的钟,声音清亮,别人都是泥巴烧制的瓦罐,尖锐刺耳。组织人事部门有眼无珠,居然毁掉黄钟,用瓦罐当乐器,这不明摆着黑白颠倒吗?(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于是愤愤不平,一股脑儿把自己的境遇推给别人、社会和命运。

唉,能怪谁呢?

要怪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没摊上一个有本事的爹,如果自己的爹是王健林,自己是王思聪该多好呀!

当然,爹是无法随便找的,不过,干爹却可以。

这些人一天到晚责怪天、责怪地,责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和事,却很少去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他们羡慕王思聪有一个好爹——王健林,却从来没去想王健林的爹是干什么的。

如果他们真上网一查,发现王健林的爹跟自己的爹一样,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又会说,那是他那个时代好,我出生得太晚,没有赶上。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缺粮食,缺石油,缺水,缺信仰,缺诚信,缺干净的空气,但从来就不缺理由。

很多人特别擅长为自己的不如意找个理由,然后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你看,这不能赖我。”

失败的人都是找理由的高手。西楚霸王项羽在失败之际,对身边的马弁说:“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仗打得不好!”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驱策马迎向追兵,手起刀落,砍下几颗人头:“看见了吧,我没说错吧,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天的问题(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很多人也是这样,工作不顺心的时候,他们会怪老板不是伯乐、同事都太苛刻,觉得如果自己进的是另一家公司,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失恋的时候他们痛骂对方不懂珍惜,无福消受如此闪耀的自己,心想如果换一个人,肯定就能有个你侬我侬的结局。

但换来换去才发现,除了跳槽的次数在增加,谈崩的对象在变多,一切似乎还都是老样子。

天呀,怎么所有人都在跟我作对,我的命咋这么苦呢?

他们很少问自己,工作不顺,到底是平台不好,还是自己脾气不好,搞坏了人际关系?

情路坎坷,到底是别人眼光偏颇,还是自己气量狭小,不能包容对方?

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责任推给别人,等于把自己命运的掌控权交给了别人。

一个人推卸责任有多成功,人生就有多失败。

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直到他开始责备别人时,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二十多年来,袁学海一直把自己的命运归咎于孔老先生的那张命运图。与此同时,那张命运图也给了他强烈的心理暗示:看到了吧,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是命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心理荒唐到竟然试图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孔老先生算的命有多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心理暗示的作用十分强大,尤其是对于凡夫俗子。

是时候结束梦游,用觉醒的眼光看自己了。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时传来画外音,恍惚诸葛亮的声音,原来是诸葛亮睡够了,醒来了。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问童子:“有俗客来否?”

哇塞,有没有搞错?刘备是曹操“煮酒论英雄”节目中评选出来的唯一英雄,在孔明这里竟成了俗客,可见他是仙人了。

……

当然,诸葛亮是仙人,他醒来后说的话自然是神话。

而袁学海呢?他是凡人,他醒来后又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呢?

现在,他到底是醒了,还是没醒?

 

在向内心挺进的道路上,休整片刻之后,袁学海继续前行。

云谷禅师问道:“那你觉得那个人配不配有儿子呢?”

“不配!”

袁学海的回答依旧诚恳、坚定,不容置疑。

“为什么呢?”云谷禅师继续问。

袁学海继续分析,并总结出如下几个原因——

其一,这个人有洁癖,不能忍受一点儿脏东西,倘若婴儿出生后,屎尿弄得到处都是,尿布挂满一屋子,夜里还哭哭啼啼,怎能容忍?所以,很有可能他下意识在拒绝这个孩子。

喜欢干净,很正常,但太过分,变得不近人情了,则不正常。越是肥料多的泥土越不清洁,但恰恰是这样的泥土,才能够长出东西来。相反,太清洁的水反而养不住鱼。

洁癖属于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是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之一。(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其二,这个人脾气不好,喜欢发怒,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看不习惯,动不动就生气,常常指责别人,烦恼自己。

天地间,要靠阳光的温暖,柔风的呵护,细雨的滋润,才能生长万物。这个人常常生气发怒,不是骄阳似火,就是狂风暴雨,要不然天天地震,没有一点和育之气,怎么会生儿子呢?《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万物孕育,而怒气伤肝。肝火太旺容易烧干精液。(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其三,养儿育女需要爱心,需要无私的付出。

仁爱,是生生的根本。没有仁爱,就像果子没有果仁,怎么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

这个人缺乏仁爱,比较刻薄,比较自私,总是困守自己的疆域,不愿意走出去帮助别人。(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其四,这个人喜欢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整天不是做时事评论,就是做嘉宾访谈,或者在微博微信中大放厥词,用今天的话说,他就是“袁大炮”。多言耗费真气,所以,他也不容易有孩子。(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其五,人靠精、气、神,才能活命。这个人喜欢喝大酒,常常烂醉如泥,不仅伤精神,也伤精子。这样的人即使有了儿子,不是残疾,就是短命。(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其六,这个人喜欢通宵达旦打坐,不睡觉,不休息,不知道养生,身体相当虚弱。如同一些人整宿打麻将,白天上班的时候,却对领导说:“不知道咋回事,最近身体很虚,腰酸背痛的,没有精神。”(好彻夜长坐……宜无子者六)

……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袁学海向内心发起的冲锋继续朝纵深挺进,深入细致,毫不留情。

这是真正意义上爆发在灵魂深处的革命。

这是在彻底毁灭旧我,建立一个新我。

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伴随着心中最隐私最龌龊的东西不断流出,袁学海深切感受到从内心深处那个高悬的“心如止水”的堰塞湖里,一股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喷涌而出,一泻千里。

他长长舒一口气,感觉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释然。

这种情形多么像西方人做忏悔,在教堂的小房间内开个小窗户,黑咕隆咚的,不见牧师脸,只能闻其声。

就这样,忏悔者对着小窗户不停地说呀说,说出内心那些见不得人的想法,那些曾经干过的丑事、坏事、肮脏事,说出自己身上所存在的毛病和缺陷。

他们说呀说,不藏着掖着,不闪烁其词,不留死角,完全彻底地把自己心中的脏东西,统统翻腾出来,像洗衣服一样洗一遍。

该情景,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在日本北海道的一个路边教堂里有过相当精彩的表演。葛优的忏悔从下午一直进行到黄昏,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到童年时的恶作剧,一件一件呈现出来,没完没了,弄得牧师筋疲力尽。

实际上,这就是心理治疗。

这就是生命的重建。

这就是一条超凡入圣的道路。

不过,心理治疗有一条重要的原则:诚实。

斯科特·派克说:“心理治疗,其实是一种鼓励人说真话的游戏。”

一个人即使有一千条缺点、一万个错误,只要他诚实,不对自己撒谎,敢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出来,他就有美好的未来。

但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正如前面所说,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真实的东西往往是令人难堪的、痛苦的,也是人们不愿意承认,极力掩盖,千方百计逃避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都会回避那些令自己痛苦的事情,并把它们深深地藏进心里,或者用选择性失忆,将其压在潜意识的五指山下,从而使内心成为一只泔水桶,盛满臭鱼烂虾、残羹剩饭。

正因如此,心理治疗便有了第二条原则:勇气。

勇敢地把那些令人恶心的脏东西呈现出来,一不怕丑,二不怕臭,更不怕别人的嘲笑和小报记者的添油加醋。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这勇气类似于壮士断腕。

因为只有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才能与那些脏东西分离,凤凰涅槃,获得新生。

所以,敢于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是真正勇敢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人,是有可能成为圣人的人。

现在,袁学海正充满力量,无比坚定,勇敢无畏地站进这个行列中。

袁学海飘到云谷禅师对面,坐了三天三夜。

云谷禅师又和他聊了三天三夜。

他们聊呀聊:聊人,聊名,聊命,聊心。

他们聊呀聊:聊儒,聊释,聊道,聊人生。

……

聊完三天三夜后,袁学海死了。

他不是饿死的,不是困死的,也不是自杀,是他杀!

杀死他的正是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杀他,没有用刀,没有用棍,用的是话,用那些诛心的话无情地杀死了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同样是那些话,似春风,似细雨,似温暖的阳光,唤醒了另一个崭新的人,他就是袁了凡!

云谷禅师最后用什么话作为利器杀死了袁学海呢?

云谷禅师说,上天是公平的,命运亦是如此。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过去的你只配有过去的命。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命都是与他的内心和行为相配的。

享福的人,自有他享福的道理。

受罪的人,自有他受罪的理由。

即使有些人开了外挂,最后也会被游戏公司封号。

即使有些人打了鸡血,最后也会原形毕露。

即使有些人吃了夜草,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财富、职位和名誉,最后也会加倍偿还。

孔老先生算你只能活五十三岁,理由是充分的,你看你,脾气暴躁伤身,酗酒成性伤肝,整天举着一张难看的脸,就像别人都欠你二两银子不还似的,这不仅伤心,还伤害免疫系统,很容易得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更何况你整宿整宿不睡觉,瞎折腾,如此这般身体何以承受,能活五十三岁就不错了。

五十三岁这个果,是你自己行为种下的因。

有智慧的人,知道这些都是自作自受;糊涂的人则将这些全推到命运头上去。

命运何尝亏待你,是你自己亏待了你自己。

云谷禅师这些话振聋发聩,令人闻之色变,原话是这样的:

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上天是一位公正严明的法官,你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不会忘记,并根据这些来决定是给你好评呢,还是差评。在这个过程中,上天丝毫不会夹带自己的意思,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当然,上天也像一面高悬着的明亮的镜子,在高空俯视你。人在做,天在看。

你的一切都会反映到镜子里:你脏,你在镜子里就脏;你干净,你在镜子里就干净。

注意,这面镜子不是哈哈镜,不会把瘦的你变胖,把漂亮的你变丑,当然,也不会把丑女变成美女。

如果说云谷禅师前面的话振聋发聩,那么后面这些话就触目惊心了。

云谷禅师是这样说的:“上天降下的灾难,自己完全可以改变;但如果是你自己作的孽,就死定了,无法更改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他继续说道:“孔老先生给你算的命,是天作孽,这种孽是可以违背,可以改变的。

从现在起,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广种福田,就一定可以收获善果,改变命运!”

……

云谷禅师的这些话就像一道道闪电,直接击中了袁学海,他雕塑般僵硬地坐在地上,心却在沸腾,变得滚烫。

……

过了很久,雕塑抬起头来说道:“禅师,我想改名!”

云谷禅师会心一笑:“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袁学海又执拗地重复了一遍:“我就是想改名!”

云谷禅师笑道:“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问你内心的志向是什么?”

袁学海说,我再也不想这样过,再也不想痛苦地生活,我再也不想这样地消磨……

你是不是想结束以前的生活?

你是不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你是不是想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

袁学海坚定地点了点头。

想了一会儿,云谷禅师说,那好,你就改名叫“袁了凡”吧!

“袁——了——凡!”袁学海在心中默念这三个字。

他在慢慢咀嚼,这个名字取得好,三个字中没有一个生僻字,不用翻字典,通俗易懂,但组合到一起,却很新颖,还有一定的含义。

好名字都这样,如果一个人的名字中有一个生僻字,遇到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老师念错了,全班哄堂大笑不算,没准还会把他的命运给弄颠倒了。

同时,好名字很好记,念起来朗朗上口,流传起来也久远,不像那些拗口的名字,记了半天,最后还是忘了。别人一问,支支吾吾,只能说:“就是那个人,名字怪怪的那个。”

“袁了凡”这个名字不会,凡是识文断字的人都认识,音韵也很美,最后的“凡”字韵母是“an”,念起来特别响亮。

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好名字应该呈现内心,那么,“袁了凡”这个名字呈现了怎样的内心呢?

袁学海琢磨,“凡”字容易理解,平凡和凡人的意思。自己一开口说话,云谷禅师就看出了这一点。他取的这个名字中有一个“凡”字,很贴切,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自己不仅不反感,反而认为云谷禅师的话入木三分,自己完全承认——我本来就是被那张命运图捆绑了;我本来就患有自闭症;我本来就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一些人不能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承认问题:“你说谁呢?我有心理问题?你才有心理问题,你们全家都有心理问题!”

还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在“装”,明明自己是凡人,却要装成不凡的人;明明自己没有学过中医,却要装成神医;明明自己已经当了父亲,却还要去装孙子……对于这些不诚实,不敢承认自己有问题的人来说,也根本不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袁学海对这个“凡”字欣然接受,觉得这个“凡”字真好,平易近人,贴近人心,没有丝毫装的成分,是对真实自己老老实实地接纳,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在这个世界上,凡人是绝大多数,有几个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呢?何况诸葛亮的很多故事也都是别人编的,当不得真。

一个“凡”字可以把自己与芸芸众生联系起来,他们是凡人,我也是凡人。他们犯的错误,我也会犯。

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凡人的痛苦,凡人最容易理解,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想到这里,袁学海心中一亮,他明白了“袁了凡”这个名字的第一层含义——了悟!

了,是了然。

悟,是领悟。

了凡,就是对自己是凡人这个事实,了然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了凡,就是明心见性,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他冲云谷禅师会心一笑,此时此刻的袁学海宛如佛祖的弟子迦叶尊者,云谷禅师则是拈花示众的佛祖,彼此配合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从袁学海的微笑中,云谷禅师知道他已经领悟了这其中的深意。

但是,“袁了凡”这个名字中不会仅仅只有这一层意思,袁学海继续琢磨,“了”,还有“了断”的意思,“了凡”意味着了断过去那种庸庸碌碌的人生,给以前的生活画一个句号。

袁学海的脑海中于是出现了一幅画面:一个凡夫俗子,与一大群凡夫俗子聚集在一起,心有灵犀,彼此倾诉衷肠,大倒苦水,抱怨自己多么命苦,但就在这时,其中一个凡人站了起来,停止了抱怨,他要离开。

那么,他要往哪里走呢?

他要结束这种怨天尤人的生活,了断凡人的命运。

一群凡人的目光齐刷刷盯向这个想要脱离凡人群的凡人,这个凡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其他凡人的心。他们清楚,如果这个凡人能超凡脱俗,他们也就能够超凡脱俗。所以,这个凡人的命运,就是他们这一群凡人的命运。

在那一群凡人的注视下,这个凡人感觉自己责任重大,他能不能了断凡人的命运已经不单纯是自己的事情了。那么,他该怎么了断呢?

自己本来就是凡人,又如何了断凡人呢?

袁学海不停地想呀想,最后终于想明白了,“袁了凡”这个名字中的第二层意思——了断,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即了悟的基础上,勇敢放弃那些应该放弃的,坚持那些应该坚持的,并不断拓展自己,超越自己。

了断,就是了断妄念,果断放弃那些应该放弃的,比如自己是一粒苹果种子,就要放弃结出橘子的妄念。

了断,就是坚定理想,勇敢坚持那些应该坚持的,比如自己是一粒苹果种子,就要努力生长,让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

所以,“了断”自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拓展和超越自己的过程。

了断凡人,实际上就是拓展凡人。

拓展凡人,实际上就是超越凡人。

袁学海越想越激动,超越凡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当“了不起”这三个字闪过脑海的一刹那,他的心豁然开朗,一下子领悟到“了凡”这个名字最深层的寓意——做一个了不起的凡人!

一粒沙很平凡,却能见一个世界。

一滴水很平凡,却蕴含着生命的全部秘密。

象棋中最不起眼的是“兵”和“卒”,但如果这些“兵”“卒”不断拓展自己,过了河,那可是任何“车”“马”“炮”都难以对付的。

……

“袁——了——凡!”袁学海兴奋地把这个名字轻轻念出声来,一遍又一遍。

越念,他越觉得这个名字亲切,也越发品味出了其中蕴含的东西。

越念,他越觉得这个名字往内心钻得越深,似乎整个人与这个名字完全融为一体。

越念,他越感受到这个名字中隐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自己朝一个目标坚定地前行。

念着,念着,他突然明白原来云谷禅师用这个名字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调整了自己人生的顶层设计,即最终目标。

如果说袁学海的顶层设计是走别人的路,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读书当官,那么,袁了凡的顶层设计则变了,变成了走自己的路,做一个了不起的凡人。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目标调整,而是内心的觉醒,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随着顶层设计的变化,人生方向也势必随之调整。如果说袁学海的方向是向外寻觅,那么,袁了凡的方向则是向内深入。随着方向的调整,他们的人生感悟和人生道路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袁学海在人生的道路上,边走边发脾气,不是怨声载道,就是心如死灰,整个一动如癫痫,静如瘫痪,“死不惊人语不休”。

袁了凡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也会去读书考试做官,却不会抱怨,不会把自己命运的责任推给别人,而是会不断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拓展自己,超越自己。所以,即使他们有时会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人生却迥然不同,命运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

如果说“朱元璋”这个名字,是要把诛灭元朝当成一生的目标,那么“袁了凡”这个名字,就是要为超凡脱俗而奋斗终身。在这个过程中,袁了凡也许能够中举,也许不能够中举,但是这些都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了凡——做一个了不起的凡人!

好名字是一盏灯,能照亮人生的路。

不好的名字是一片叶,会遮挡你的眼睛。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几百年过去了,当年那些状元、榜眼和探花早就随着风吹雨打去,而“袁了凡”这个名字、这个人却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善良的人们在改变命运的道路上,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所以,“袁了凡”这个名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万丈光芒,一路走来,那些有趣的人物,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震撼人心,令人荡气回肠。

……

当然,“袁了凡”要想超越凡夫俗子的命运,第一步,就是要与“袁学海”分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永远消失,即让他死。

就这样,袁学海被这个想改过自新的人亲手掐死了,这个人没有犹豫,没有心软,也没有愤怒,因为他清楚地看到,袁学海阻挡了自己的路,不掐死袁学海,他就没有光明的前途;不掐死袁学海,他就无法超越自己;不掐死袁学海,他自己就得死,在五十三岁时死,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袁学海被掐死了,你也可以说这不是他杀,是自杀,因为他是主动杀死自己的,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他已经年满十八岁了,是有行为能力的人。

不管怎么说,这个人的死,都与云谷禅师脱不了干系,至少也是一个教唆犯。

袁学海死了,袁了凡活了。

那么,袁了凡,他到底能不能“了凡”呢?

这是我们这些凡人最关心的事情。

[责任编辑:贾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