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文明的解析:计量方法探究人类

 

书名:文明的解析: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公元前800-1950年)(上下册)

英文书名:Human Accomplishment: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800 B.C. to 1950

作者:[美]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ay)

译者:胡利平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

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ay)

美国政治学家、作家和自由论者。1943年生,哈佛大学历史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W·H·布雷迪学者。

查尔斯·默里每隔10年就会给美国的思想界丢下一枚重磅炸弹。他首次进入公众视线是在1984年出版《节节败退》之后,而该书被认为是1996年美国福利改革法案的理论基石。作为1994年的《纽约时报》畅销书,穆雷与已故的理查德·J·海恩斯坦合著的《正态分布曲线》,因对智商在构建美国阶级结构过程中所扮演角色进行的分析而激起巨大争议。

默里还著有 《做自由论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1997)、《在我们的手中》(2006)和《真正的教育》(2008)。另一著作《分裂》(2012)描述了过去半世纪美国前所未有的阶级分化。他最近的一部著作是《来自人民:重建自主的自由》(2015)。如今,默里的鸿篇巨著《文明的解析》又将给我们新的惊喜。

内容简介:

《文明的解析》 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磅作品。查尔斯·默里把人类3000年的文明成就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率先使用科学细致的统计分析法,编写了从公元前800年到1950年人类科学艺术成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人类创造伟大艺术和科学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飞跃,勾勒了人类成就在时间和地理坐标上的图形和轨迹。

默里耗时5年,对最著名人物的生平辞典和艺术、哲学及科学史进行了研究,这些科学艺术史料中,哪些人是不可不提的?这些不可不提的人中,哪些人又举足轻重,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成就是如何分布的?在世界范围内呢?在欧洲和美国呢?伟大成就与一般成就的区别在哪里?

默里采用科学严谨的计量学,对这些史料按一定标准进行了测量,并列出各领域人才成就排行榜。默里从这些研究中得到的统计结果是令人震撼的:一方面,上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伟大成就的速度在减缓;另一方面,在历史中,那些卓越的人物与重要的事件在短暂的时间里、在某些地理区域内集中地相继涌现。面对统计结果,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些严肃的问题:科学和人文是相对立的吗?为什么人类成就多集中于欧洲?为什么男女平等后,男性成就仍大于女性?为什么创新主要集中在1400年后?此外,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创造力在衰退?默里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认识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类可以取得最大成就。

默里用一种极富新意的方式——计量方法来研究人类文明史,用数字图表等冷峻形象的方式来解释科技和艺术,是本书不可多得的亮点,使《文明的解析》从众多历史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对于任何一位拥有全球视野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别具一格、发人深省的著作。

编辑推荐:

★独具开创性的文明史杰作。

《文明的解析》率先将计量分析引入人文学科著作,从此伟大到卓越的距离可以度量。首开先河将3000年间全世界范围内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大腕们精确排名。

★ 一部科学和艺术的大百科全书。

《文明的解析》涵盖了近3000年全世界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和他们的成就,相较于《文明的度量》,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从而可以而直观地比较出不同领域、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人类成就。

★ 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新颖史观。

打破巴尔赞的巨作《从黎明到衰落》聚焦西方文化的局限,《文明的解析》以超大历史跨度,勾勒描绘出整个人类史的宏观景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默里对中国和日本的文明评价极高,认为在某些领域里“它们代表着人类所能取得的至高成就”。

★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使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之一,《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纽约客》、《科克斯书评》联袂推荐

★ 作者查尔斯•默里是美国著名自由主义学者,出版过多部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是纽约畅销书榜作者。

名人评论:

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你无须赞成查尔斯·默里的方法,却不能否认,此书令人惊异,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英国历史学家 保罗·约翰逊

本书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些严肃且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创造力的分布如此不均衡:多见于西方而非东方,多见于男性而非女性?为什么多见于犹太人——而且又以哲学、科学而非艺术见长?此外,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到——如默里所叹惋的——创造力的衰退?感谢默里,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讨论很长时间了。

——美国历史学家 格特鲁德·希默尔法尔布

查尔斯·默里的《文明的解析》对上下三千年间人类在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的地志学进行了界定测量,攀爬人类成就的高峰,然后又深掘其根基。和他所歌颂的巨人们的作品一样,默里的巨著显示出标志天才之作的“智识结构”和“先验的善” 。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经济学家 乔治·吉尔德

 

精彩书摘

正如地球表层有大洋和大陆一样,若要了解某一历史事件距今有多久远,也需要给时间填入历史事件。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这不是什么难事。我们也许会感叹,光阴似箭,20年好似白驹过隙。但记得某一事件发生了多久却不难,想想前后的事件就行了。正是由于有一连串的往事,人的一生才不致变得一团模糊。

我们对近代史的概念也是一样。老一辈人对20世纪发生的事情距今有多远有一种直觉。谈起20世纪,我们脑海里浮现出一连串的事件。朝鲜战争距今有多久?答案是1950年。然而了解它距今有多久并不只是用现在的年月减去1950年。上了岁数的美国人可能还记得艾森豪威尔当选为总统,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赫鲁晓夫在联合国用鞋敲打桌子。再往后是肯尼迪遇刺,越南战争,人类首次登月飞行,水门事件,伊朗扣压美国人质危机,海湾战争,“9·11”。以上一连串事件充填了自1950年至今天的这段时间,使我们对朝鲜战争发生了多久有了一个概念。

1个单位。从20世纪退回到19世纪,不过百年而已,而认识上的偏差已经出现。对许多不喜欢历史的美国人来说,从1812年到美国内战这段时期一团模糊。不过200年还是好对付的,因为大多数人可以凭着自己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感受时代的久远。如果有人不了解1812—1861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人一般至少可能还朦胧地知道,这段时期美国不断向西扩展,奴隶制在国内成为辩论的焦点。

再退回200年,从1800年退到1600年。1600年时,美国历史可以说还没有开始。墨西哥以北地区的惟一欧洲居民是佛罗里达州的少数西班牙人,还有圣劳伦斯河一带的少数法国毛皮商人。在罗马,文艺复兴运动已经到了尾声。英国王位上坐的是伊丽莎白一世。新建成的环球剧场正在热演的剧目是《恺撒大帝》和《皆大欢喜》。

记住以上几百年的事已经很难了。1600—1800这200年似乎比1800—2000年的200年更加模糊不清。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说出1600—1800年期间哪怕是十几件大事也要想一会儿。不过我们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坐标。路易十四、查理二世、克伦威尔、王政复辟时期、腓特烈大帝、美洲大陆的定居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以上的人事代谢,不同人会记得不同的细节。但透过历史薄雾中显现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可感受到1600—1800年相隔的时间跨度。大多数人的记忆可能已达到了极限,1600—2000年间一共400年的历史仍然是一段为人所知的历史。今天的世界基本上在这400年间形成。以上400年构成了第一个单位。从这里开始,我们将一步步退回到公元前8000年,看看是否有可能理清10000年的历史。

2个单位。从公元2000年退回两个单位,也就是说从莎士比亚时代退回一个单位。我们现在回到了公元1200年。欧洲正在从中世纪的思想桎梏中挣脱出来。威尼斯是欧洲的商业首都。零的数学概念刚刚从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又是从印度人那里学的)传入欧洲。锡耶纳大学和牛津大学建立于12世纪末。比萨城新建不久的一座钟楼日益倾斜,令人心悬。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经过1000年的发展,已近鼎盛。同中国文化相比,欧洲文化显得极其落后。在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的时代已经过去,民间开始流传一个叫罗宾汉的人的传说。

想想看,我们的时间概念是如何崩溃的。除非你熟谙历史,否则你脑海里的罗宾汉时期的英国很可能不过是一些由城堡和国王组成的画面,交织成一幅把莎士比亚也包罗在内的古代英国图景。殊不知狮心王理查一世距莎士比亚年代之久,恰如莎士比亚距今天之久。

3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圣诞节这一天加冕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日本迁都京都,此后在这里呆了将近1100年。最后10年,挪威人开始骚扰英伦三岛。此后的100年里,英伦各岛乃至北欧和东欧部分地区笼罩在恐怖之中。然北欧海盗之患初起距罗宾汉时代之久,犹如莎士比亚距今天之久。

4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400年。罗马帝国奄奄一息。罗马帝国陷落后,罗马军队准备撤离不列颠。如果中世纪时期的英国显得模糊一团的话,罗马帝国时代的英国就更令人茫然了。一般人还记得,罗马人把英国看作是边陲之地。孰知公元407年罗马军团撤离英国时,罗马统治英国的时间比今天美国建国时间还长将近150年。公元407年,罗马统治下的英国有一些名门望族,其先人可追溯到前十几代。代代都说拉丁语。一些大户人家住在富丽堂皇的别墅里。当时这些房子年代之久,超过今日英国的很多陈年豪宅。

5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1世纪。住在拿撒勒城的基督7岁左右,也许刚开始学木匠活。当时距恺撒遇刺不足50年。几年前,维吉尔刚刚过世。奥维德尚在世,写了《爱的艺术》一书,罗马社会为之哗然。中国开始正式实行科举制度。

6个单位。从基督降生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前400年。对西方人来说,这一年有特殊意义,因为从公元前400年起一直到今天,历史的延续始终没有中断。公元前400年,苏格拉底仍游走于雅典的广场,与学生谈经说道。公元前400年前后的几百年里,主要是前后的几十年里,雅典城邦为西方艺术、文学、音乐、哲学、数学、医学和科学奠定了基础。

7个单位。如果说公元前400年是西方世界与它的过去直接相交的前沿阵地的话,公元前800年就是其最远的边陲。当年尚存世的物件中,只有三件仍然是当今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光芒不减。它们分别是:已经被人吟诵的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虽然它们还没有形成文字,《旧约》中的部分内容也已写成。除此之外,公元前800年显得极其陌生,为人所知的事件越来越少。退到公元前800年时,哪怕是一位专家也很难罗列出这些年里发生的大事,或有把握地讲述公元前700年和公元前600年分别发生的大事。

8个单位。再退回一个单位是公元前1200年。只有少数地标依稀可见。这毫不奇怪。公元前1200年距罗马帝国之遥远,恰如我们距查理大帝时代之遥远。特洛伊战争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交战各方是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封建小诸侯,充其量不过是受到美化的部落而已。伊利乌姆并没有什么无顶的塔楼。安纳托利亚平原上,唯有一座城墙环绕的小城。公元前1200年的灿烂文明在埃及。当时的埃及处于拉美西斯王朝时期。古以色列人出走埃及时,埃及的法老是拉美西斯二世。

我们刚刚退回了8个单位,记忆中的事件已经完全消失。埃及学家从一个法老的墓碑上得到了具体的日期,也能根据考古记载、碑文及偶尔发现的古代文献部分地重新构建社会、政府和经济生活。然而需要描述知识、艺术或技术成就时,学者只能参照零星的证据,推论出一个大概轮廓。我们现在用大约一词表达一段时间,长则几百年,短则几十年。

12个单位。鉴于有记载的史实少得可怜,我不再逐个单位往后退,而是一下后退4个单位,一共1600年,相当于罗马陷落与今天间隔的时间。我们回到了公元前2800年。当时的埃及和公元前1200年的埃及一样,居世界文明之首(思索这一事实,令人赞叹不已)。而且公元前2800年的埃及文明正处于鼎盛期,而不是日薄西山。其技术水平之高,1600年后的埃及不能及。

毋庸赘言,1600年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已无从得知。当今图书馆收藏的最早的一份文献即来自这一时期,一位法老的诫子书。这一古代文献能流传至今实属侥幸。它提醒我们,在这1600年期间,父教母育,婚嫁丧礼,千古不变。一些家族走向显赫,世代袭爵,然终为历史所湮没。1600年间,人世间的沉浮荣辱周而复始。各地的英雄人物迭起,其丰功伟绩代代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到了公元前1200年时,他们的壮举早已失传了数百年。在这1600年里,古人恰如今人,历尽悲欢离合。但若要探究其间发生了什么,以求对这段漫长岁月有一概念的话,却找不到什么痕迹,唯有支离破碎的史料,诉说战争的始末,王朝的兴亡。

25个单位。通向公元前8000年的路途上只剩下几个小站。苏美尔文明比埃及文明更悠久,但具体说出它何时不再是一些散落的村庄,而形成一种文明很难。有人认为是公元前6000年,有人认为是2000年以后。两种观点差别之大足以显示,茫茫历史原野上,已无迹可循。我不再继续回推下去。最后一站是公元前2800年。请读者想一想,从公元2000年到公元前2800年,人类走过的道路是何等的漫长!总共12个单位,相当于今天与莎士比亚时代间隔时间的12倍。请读者牢牢记住上面的4800年,再加上200年,乘以2。再用2乘以这段漫长岁月,我们于是回到了公元前8000年。

长久记住10000年间的事是不可能的。不过若能记上几分钟的话,有两个好处。

一万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认识到这一点,可以避免把人类文明看作人类进化史、地球史或宇宙史上的一瞬间。后者固有其道理,但就人类而言,今日之世界乃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虽然就宇宙而言,这一段历史不过是一瞬间。

认识到一万年有多漫长还有助于防止产生所有时代都一样的思维模式。从25个单位中去掉一个单位,区区400年而已,而光阴已倒转到莎士比亚时代。21世纪的人是近几百年的受益者。而这几百年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有着天壤之别。

 

人类的成就是否每况愈下?

本章是倒数第二章。我们看到,审视人类成就轨迹有两种方法:一种偏重统计重量级人物的数量。第11章之首对此做了介绍。1700—1950年,重量级人物的人数激增。另一种偏重把人口因素包括在内的人类成就率。具体地说,也就是西方成就率。尽管不同一览表的结果不尽相同,总的情况是近年来西方成就率呈下降趋势,尤其自19世纪以来。下页上的插图显示了不同一览表的总量。

现在是弄清楚这些彼此矛盾的说法的时候了。首先,我假设遇到一位心存疑虑的读者。这是很正常的事。中国文学成就率的图表显示,鼎盛期出现在1 000多年前,此后逐渐衰微(见第284页)。这一走势曲线与中外学者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并无冲突。而西方文学成就率的图表显示,从19世纪中期一直到1950年(见第279页),西方文学成就一路走下坡。而在这100年间,产生了一批最杰出的小说家和众多重要诗人。

理解这两个图表及第14章中的插图的要点在于对成就率到底衡量什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它既不高估,又不低估。“高估”是指误以为成就率衡量的是成就的多寡。例如,福楼拜、哈代、马克•吐温、左拉、康拉德和詹姆斯发表自己最优秀的作品的几十年里,西方文学成就率陡降。然而,该成就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以上作品并不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重要。成就率并不衡量优秀作品的数量。

“低估”是指假定成就率毫无意义。它或许毫无意义。人为产生的结果已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但这是一个需要检验的经验性问题,不能靠假定。在本章中,我研究了三种论点:

• 艺术和科学创造所需的人力资源无法与人口增长同步。

• 艺术和科学市场会趋向饱和。

• 编写各一览表的方法低估了近几十年来的重量级人物数量。

重量级人物的统计数量与成就率反映的两副不同的图景

注: 上面两条线代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重量级人物总数在两代人期间的平均值,用标准分数表达

在本章余节中,我分别讨论了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这三种可能性。它们包含了人们通常对一种比率下降含义的认识,同时和另外两个低估了下降趋势的论点也相同。下面我先从这几个问题谈起。

思考成就率对于艺术和科学的含义

假设文学领域内的成就率下降了。它意味着单位人口中的重量级人物人数减少了,但两者之比中的分子很小。举例来说,1900年美国的全国人口为7 600万,其中22人成年后成了文学一览表里的重量级人物。每1 000万人中,还不到3个作家。即便增减几人,对一国的文化现状又能有什么影响?

答案在于前面讲过的重量级人物样本的性质。世界上每有一位其作品被记入史册、成为我所定义的重量级人物的作家、作曲家、画家或科学家,就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事同一职业。此外,还有数百万人享受他们的创作成果。以上的人构成了文学、艺术和科学世界。在何为重量级人物上,我采用了一个极其严格的标准:必须在半数参考书里榜上有名。这一规定的技术原因其他地方已经讲过了(见第107页)。但重量级人物的数量与放宽标准后得出的结果的相关性极大(超过09)。因此,重量级人物(根据我下的定义)的人数下降时,有理由相信,扩大的重量级人物人数也随之下降。

因此,任何一个特定领域内的重量级人物的变化率可以显示时代思潮的变化。假如文学领域内的重量级人物与总人口之比下降了,肯定发生了以下两个变化中的一个:与优秀文学相关的作家、评论家或读者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下降了,或是写出传世作品的人所占的比例变小了。前者可能意味着一种文化对优秀文学重视程度的下降,后者可能意味着当代文学本身的质量下降。我说“可能”,因为也许还有其他原因。但以上解释必须加以考虑。

成就率下降的原因可以是良性的。比如文学,20世纪上半叶的情况就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新涌现出的才子本可以从事小说剧本的创作,但很多人投身电影业以及后来的电视行业。就整体文化而言,对戏剧和小说的兴趣没有减少,但表达这种兴趣的方式变了。这种解释也可以被看作反映了一种悲观观点。新的表达方式解释了为什么优秀文学作品的数量下降了。问题是有才华的人转而采用其他的表达方式后,并没有拍出100年后仍为很多人所喜爱的影视作品。下面总结一下本章其余各节:对近年来科学各一览表中成就的下降,我认为这一现象基本上是良性的。而我对艺术一览表中成就的下降更为悲观。

稀少事件的变化对大环境的影响

假如你怀疑稀少事件发生率的变化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的话,不妨思考一下犯罪率。若不是住在一个犯罪率很高的地区,一年内你成为暴力犯罪(谋杀、强奸、毒打、抢劫)受害者的概率极小,要用好几位小数点表示。即使美国全国犯罪率最高时,这种概率也很小。然而犯罪率的变化对全国环境的影响极大,大城市尤甚。纽约人都知道,犯罪率连续10年下降后,2000年的纽约市同1990年时相比判若两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纽约人一年内受到抢劫的概率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和成就率的变化一样,暴力犯罪率的变化是反映更广泛现象的一种间接指标。在2000年的纽约市,公共场所不再到处被人涂画,乞丐的人数减少了,街头擦汽车玻璃的人也不见了。由于打击犯罪的政策生效,一座城市里伴随高犯罪率的一些现象逐渐消失了。纽约变得更有吸引力不仅是因为犯罪率下降了,还因为犯罪率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其他变化。

成就下降被低估的两种方式

有一种悲观论点适用于所有一览表:第14章里的插图所反映的成就下降现象一律受到低估。这一论点出自两个有充分证据的现象。其一,无论人还是事,距今越近,越受重视。其二,有可能创造出伟大艺术科学成就的实际人口比我一直当作分母的总人口增长得更快。

时代偏倚论

1899年岁末,伦敦《每日电讯报》的编辑在一批学识渊博的顾问协助下,从用世界各种语言创作的小说中,评选出了“世界100部最佳小说”。100部优秀作品一共代表了61位作家,其中只有27位在《文明的解析》一书里的西方文学一览表中称得上是重量级人物,不及总数的一半。用于编写西方文学一览表的20本参考书中,对61人中的17人只字未提,占总人数的28%。哪怕在百科全书性质的参考书里,17人也榜上无名。而被今人遗忘的17个人,每人创作的小说中,都有一部曾在1899年被评选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100部小说之一。世间的荣耀,就此消失。

近年评选出的名单也好不到哪去。2002年,位于奥斯陆的挪威读书俱乐部编辑推出了一个古今100部最佳作品名单。这一名单基于对54个国家的100位知名作家(例如莱辛、拉什迪、希尼、梅勒)的调查。最后50年的作品几乎占了一半。这100本书被看作人类文明史以来用任何一种语言创作出的任何一类文学作品的最优秀作品,包括卡赞扎基斯的《希腊左巴》、莱辛的《金色笔记》、莫里森的《可爱的人》、拉什迪的《午夜的儿女》和林德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名单收入了卡夫卡的3部作品,和收入的莎士比亚作品一样多。再过100年,后人看这个名单如同今人看1899年的名单一样,会感到滑稽可笑。

以上名单和内容更严谨的史书和年表一样,皆有偏倚,难以逃过历史计量学家的眼睛。距今不远的人或事件更受重视。而用长远的眼光看,它们并没有那么重要。西蒙顿是最早记述这一效应的学者之一,他将其称之为时代偏差。通史内含的偏见相当大。曾有两位学者检测了一本1978年出版的新闻年鉴,发现距今越远的时代,越不受重视。两者呈一种指数关系。采用他们的结论意味着,1800—1850年这一时间段受到的注意只相当于1900—1950年时间段受到注意的35%。这同有可能被选用的材料的数量无关,而不过是因为那些事件距今又远了100年。

在艺术史和科学史领域内,成就一览表所含的时代偏倚小于通史。某一政治或军事事件的影响不过几年而已。而通史的重点是叙述影响了其后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少数事件。一幅精美的绘画或一部优美的音乐作品受到艺术和音乐行家的重视,不管它是否影响了其后的绘画或作曲。我借助注释里讲述的分析方法记载了时代偏差在艺术领域内的有限影响。但这不是说,这种偏倚完全消失了。至少可以假定,19世纪和20世纪一览表里的重量级人物数量被夸大了。如果去掉夸大的部分,19世纪和20世纪成就率的下跌幅度会更大。

 

产生重量级人物的实际人口的增长

任何一个历史时刻,在我们研究的任何一个社会里,都有蕴藏取得伟大成就潜力的人。与总人口的比例各地也大致相同。其中,绝大部分人未能一展身手就与世长辞了。我们知道这是真的,因为我们晓得机会的分布规律。倘若一国人口的90%靠种地为生,受不到教育,同外界隔绝,那么90%的所有潜在的法拉第和塞尚也只能是勉强糊口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

几百年前的欧洲就是这样。换言之,若要估算相对有实现自己才能潜力的人的人数的成就率的话,计算成就率的分母不应当是一国人口,而是一个影子数字。我称它为实际人口。实际人口指确实具有这种潜力的人,无论是通过受教育,还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见的世面更广,或是自己所属的族裔、种族、阶级或性别受到的限制减少了,再或是生长在一个有能力帮助孩子实现自己抱负的殷实之家。从这个角度看,计算1500年托斯卡纳的成就率时,应该用佛罗伦萨、锡耶纳和托斯卡纳地区的其他几个重要小城的手工艺者、商人和贵族总数除以重量级人物的人数。前者只是托斯卡纳总人口的一小部分。

统计数百年间的实际人口并得出一个准确数字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可以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趋势。假设我们参照欧洲的都市化程度,个人受过的初级教育以及享有一个大文化氛围提供的机会限定现实可能性。1400—1800年,实际人口的增减与总人口的增减十分接近。在这400年里,都市化和中产阶级人数的增长仍然只涉及欧洲总人口中一小部分人。19世纪某个时候,实际人口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一变化有诸多原因,例如中产阶级队伍的迅速扩大,初级教育的普及,都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铁路的发展。后者改变了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方式。

若想知道变化有多快,可以看看实际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人,即上过大学的人。在比利时和荷兰,1850—1900年期间,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快3.5倍,比1900—1950年快8.6倍。在奥匈帝国,1850—1900年期间,大学生人数增长率超过总人口增长率的3.1倍。1900—1950年期间,大学生人数的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的23.4倍。法国和德国没有1850年的数字。但1900—1950年,法国大学生比全国总人口的增长快48倍。德国大学生的增长速度是总人口的9.2倍。

20世纪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增加的美籍科学家人数与美国人口不成比例。专业培训上的变化,我可以说得更具体。1870年,即开始有官方统计数字的第一年,全美国仅一人获得博士学位。1880年,博士人数增加到53个。1900年的博士人数是382人。这一时期博士人数增长的百分比出奇的高,原因是起点太低。现在再看一看起点提高后的1900—1950年的情况。科学、医学和技术领域内的博士人数的增长率比总人口的增长率快16.2倍。

实际人口人数的不断增加对成就率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假定1400年、1800年和1950年实际人口分别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0%、25%和75%。以上只是估算数字,对其意义不宜夸大。但我们对1400年以后的欧洲城市人口状况(城市几乎囊括了所有机会)以及有能力获得教育或培训的那一部分城市人口有足够的了解,完全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估算结果。根据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和生活水平略高于温饱、稍有点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我实际得出的最佳估算值分别是:1400年,2%;1800年,10%;1950年,80%。我决定采取保守的做法,所以文中的数字分别是10%,25%和75%。数据包括独立后的美国和加拿大。中间年份的实际人口数字基于对1400年,1800年和1950年估算值的几何内推法。下图显示,计算成就率时,用估算出的实际人口取代总人口时对成就率产生的影响。

如果我们讲的是相对于具有创造科学艺术成果潜力的人一共产生了多少科学艺术成果的话,西方自文艺复兴末以来一路下滑。上图并没有矫正19世纪和20世纪产生的时代偏差。

在本章余节,我不打算加上对时代偏差的影响及实际人口增长实估的数字。但请读者记住,我在分析种种试图把这一下降趋势解释为人为论点时,我讲的下滑幅度在以上几个方面已被低估。

对实际人口的任何合理估算必然会增加成就率的降幅

注释:表中的曲线代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重量级人物总数在两代人期间的增减平均值。

科学技术衰落的性质

称19世纪或20世纪任何一个时期科学技术走向衰落会显得荒诞不经。就规模而言,以上两个世纪人类生活改善之大,超过有史以来的任何200年。这要感谢科学技术史无前例的突飞猛进。如果科学一览表的目的是测量历史事件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的话,成就率无疑会冲破九霄云天。

然而,这并不是各一览表要测量的东西。编写一览表是为了记录人类在知识上的重大进步。诸如内燃机这样的一项发明具有的深远影响,很难想象能用一种尺度表达。但作为人类了解客观世界规律的点滴进步,内燃机的发明和同一时期的许多发明很相似。问题的关键是各一览表是否公平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点滴进步。

似不成立的潜论点

投身科学技术事业的人力资源跟不上人口的增长。我已经提出了与此假设相符的数据。在成就率日益下降的同一世纪内,科学家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如果科学领域内的重量级人物没有相应增加的话,肯定不只是因为缺乏献身科学技术的人才,而是有更复杂的原因。

科学技术市场的发展达到某一点后会饱和,而西方在19世纪中叶越过了这一点。对艺术来说,市场饱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章下一节对此有详细的论述。不过同样的理由不适用于科学。如果说问题在于发表科学成果的市场的话,在科学成就率下降的同一世纪里,技术杂志和在全球范围内交换情报的各种非正式方式却层出不穷。如果问题在于科学的经济市场,大公司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包括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投资,乃是1850—1950年这100年的一个产物。据我所知,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20世纪期间,新的科学发现更难显露,或各种杂志更有可能拒绝发表介绍重大科学成果的文章,再或各家公司更不情愿研究从一项科学发现中获利的可能性。从以上现象看,高质量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有益技术始终受到大力扶持。科学家贡献的成果越多,市场体制愿意吸收消化的也越多。

把重量级人物作为衡量标准普遍低估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科学成就。虽然厚今薄古的时代偏差具有普遍适用性,科学却似有一种特殊性。从19世纪中叶以来,带几位助手在实验室里工作的形象高大的科学家或发明家逐渐消失,如拉瓦锡和法拉第。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团队一员的科学家。由于只计入了团队领导人,19世纪中叶后的各一览表里的重量级人物人数少了很多。

在一定意义上讲,以上观点无疑是对的。我若把1400—1950年期间做出过重大科学贡献的所有人列为重量级人物的话,重量级人物的数量会增加很多倍,而且多出来的人几乎都来自最后一个世纪。但不要忘记,各一览表试图揭示的根本现象是:出现了什么成就,而不是这些成就来自何人。事实证明,研究人比研究艺术品更容易弄清艺术领域里产生了什么成就。原因见第9章。不过我为各门学科也编写了大事件一览表,从而能探究人和大事件一览表的结果是否不相符。此外,我还比较了人(指数分数)和大事件(将其列入的参考书的百分比)的指标,从而能探究加权指标和不加权指标是否各不相同。本页上的插图共有4项指标:基于重量级人物和基于大事件的成就率,以及加权的和未加权的成就率。

综合科学一览表里的重量级人物自19世纪以来的下降幅度与重量级事件不相上下

一种假设认为:基于重量级人物测得的成就率下降的结果是因为参与科学发明的人数起了变化。我们可以不理睬这一假设。无论概念上还是数学意义上与前者极为不同的基于大事件的测量方法得出了几乎完全一样的结果。

由于19世纪中叶以后的科学技术发现比昔日的发现更复杂,它们体现的人类知识的点滴进步可能被低估了。这是又一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它可以抵消时代偏差造成的厚今效应。例如,无线电是一项重大发明。但无线电的发明离不开众多的科学技术成果。倘若大事件一览表只把无线电的发明当作一项发明的话,很容易被人指责为低估了高难技术成就的数量。实际上大事件一览表列入了与无线电发明有关的其他19项发明,如整流器、放大器真空管、振幅调制和超外差式接收机的发明。飞机的发明涉及16项其他发明。即使一览表的截止日期定在1950年,计算机的发明仍牵扯到13项其他发明。涉及遗传生物化学基础的发明一共有26项。涉及原子结构的发现的发明有100项。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科学技术发现往往比前几百年的发现更复杂。不过大事记对这些发现的记载也更详尽。一览表如实反映了这一点。

以上例子显示,各一览表的问题很可能出在时代偏差上,因为后者高估了20世纪大事件的数量。例如,现时的100件大事件反映了1897—1950年期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深入了解。再过几百年,新出版的科学大事记似不大可能仍原封不动地列入这些大事件。在历史学家笔下,100件大事很可能被压缩成少数几件。与无线电和飞机发明有关的词条可能只剩下少数几个,而不是16个或19个。各一览表并非十全十美。我在下面的方框里讲述了我遇到的最大难题。然而说明19世纪中叶以后的科学成就如何被低估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反之,说明19世纪以后的科学成就如何被高估却不难。

造成误导的一览表

逐一细查各一览表时,天文学一例显示,科学一览表似乎低估了近年来发明的重要性。科学大事记往往列出众多新发现的天体,如行星的卫星、彗星、小行星等。天文学一览表里列入了大约20多项这类发现。除了少数几项发现外,如发现一些行星有卫星,它们对于了解太阳系或宇宙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其中不少发现发生在望远镜问世后不久的17世纪初。由于当时的人口还很少,这几十年的科学成就数量因此被高估。

科学成就率的确下降的佐证

现在该考虑一下,科学成就率自19世纪中叶以后是否真的下降了。

196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家斯坦特发表了《黄金时代的降临:对进步终结之所见》一书。在他之前,一些科学家曾不声张地表达过类似观点,然而斯坦特首先提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一切有赖于知识积累的其他活动很快会走向末路。至于时间,也许在斯坦特有生之年,也许再过一两代人。

斯坦特承认,读者不会接受他的观点。但他请读者结合书里的各章节内容思考他的观点。例如,没人会认为,植物学或地理学的内涵不可穷尽。其实植物学和地理学同诸如物理或化学这样的学科只有内涵大小之别,而它们的极限都是一样的。例如化学反应,一切应该了解的知识,人类都有办法了解到。一旦人类洞悉了某一学科,就不会再有新的发现。植物学就是一例。再者,倘若有人认为,某一领域仍存在很多未知数意味着仍会有很多重要发现的话,那就错了。举例来说,想想现有论文没有阐述过的几千种化学反应。这实在无关紧要。化学的目的是了解化学反应期间决定分子习性的原理。1931年泡令发表了《化学键之本质》一文后,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了。仍有待发现的众多昆虫和植物也是一个道理。没有多少尚未发现的物种能极大地增加我们对生物学的了解。人类对生命物种的了解只会更全,而不是更深。

当年人们对斯坦特的观点嗤之以鼻。近几年来,他的同行开始重视他的观点。霍根在《科学的终结》(1997)一书里对此有过论述。我们也可以用他的观点(他关注的是1950年后的情况)解释科学一览表反映出的成就下降的现象。

下面打个比喻。假设有一个奇特的七巧板,又大又难拼。它和其他的七巧板不同,盒子上不带任何插图,而且插片尺寸大小不一。有些插片比其他插片更大,大到足以让人猜到是什么,尤其是如果能把大的几片连在一起的话。

拼图的时候,较大的几片成了中心,围绕它们试插其他各片。试完了所有与大插片有联系的插片后,下面要试的是带图案或色彩不寻常的插片,因为这些插片比代表晴空的插片更容易和其他插片对上。拼到一定时候,即可看出是一幅什么图景,虽然天空还大半空着没拼。

一部科学史有点像拼这块七巧板,没等拼好,最大、最明显的插片位置早已确定。随着19世纪和20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这个七巧板,拼上的插片也越来越多。但很多插片不过是填补了图景中已经明朗部分的空白。新加入玩七巧板的人水平和此前的人一样高,也一样卖力,而且可以把一样多,甚至更多的插片拼在一起。但在记录这块七巧板是如何拼成的大事记中,他们的作用难以与前人相比。

生活对待科学家并不比对待其他任何人更公平。物理学家范曼深感自己生逢其时有多么幸运。他写道:“这和发现美洲一样,只有一次机会。我们生活的年代正值发现基本自然规律的年代。这一天将一去不复返。这一切令人激动,令人兴奋,然而终有一天,不会再有这种激动。”范曼略而未提的是,他从事的专业——粒子物理学——是处于黄金时代的几门学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天体物理学、遗传学和神经科学。而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基本规律早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前就被人发现了。哲学方面,一些基本定理不是数十年或数百年前发现的,而是数千年前发现的。

[责任编辑:贾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