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临终关怀义工:让生命完美谢幕

  临终关怀义工在给老人剪指甲

每一个生命,自始至终都该得到应有的尊重。而许多人对老人缺少应有的呵护和陪伴,甚至老人已经出现临终状态时,儿女及家人还没有察觉,还因为老人的一些异常行为而产生厌恶之情。

呼和浩特市的陈霄宇经历了丧母之痛后,悔恨当初在母亲临终时的疏忽,于是到北京等地学习,把老年陪伴和临终关怀当做自己的义务。近日,呼和浩特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小组挂牌成立,陈霄宇和30多位专业的临终关怀义工已经在呼和浩特市多个养老机构义务服务一年多,她们把呵护和关爱送给孤独老人。

自我调节

7月8日8时许,在呼和浩特市山水小区老年公寓一楼,在陈霄宇的带领下,近20位义工闭眼静坐,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聆听其中一位同伴的朗读——“我们深呼吸,首先清空自己,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陪护的,我们不分析、不评判——爱和陪伴,做就好”!

这些义工大姐平均年龄近60岁,基本都已经退休。

“我们是义工,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献爱心,我们的理解的‘献爱心’里有施舍的味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另一个生命不够尊重。”

“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对年轻人过分关注,而对老人真正心灵上的关注较少。”义工陈黎明是在母亲去世后才开始关注老人、关注临终关怀,这些虽然在发达地区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在内蒙古人们了解得比较少,所以她很能明白那些不理解她的人。

跑调的歌声

义工们有序进入老年公寓,这里干净、整洁,犹如医院的特护病房。

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年轻的小姑娘,看到义工们来了,很快打开门禁,从熟悉的问话中看得出,义工们是这里的常客。

“和揣大爷一个屋的两位老人刚刚走了,他可能受到影响了,情绪不好。还有几位老人已经是半昏迷状态……”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简单介绍着。义工们几乎都有固定的需要关怀的人,她们开始工作。陈霄宇选择的是几位病重的老人,之前服务人员说得那两位离世的老人都是她经常服务的。

在一位95岁老人的房间,陈霄宇握住老人的手,摸了摸老人的脸颊,轻声抚慰:“今天感觉怎么样?”老人“啊”了一声,再没有应答。老人骨瘦如柴,脸色煞白。

“大爷,是不是想多睡一会呀?”陈霄宇再次轻声问。“嗯,睡一会……”老人回答。“那等你睡醒了我再过来陪您,好好睡觉吧!”陈霄宇宛如哄孩子那样对老人说。走出门,她说,这位老人其实已经进入临终状态了。

尽管生活上,这里有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然而,老人身边并没有家人的陪伴。

随后,陈霄宇去看望不能下地的71岁的揣大爷。两个刚刚空下的床还没有搬进新的老人。看到陈霄宇进门,老人下意识地仰着脖子要起来,但他失败了,等到陈霄宇走进他时,他一把抓住陈霄宇的手。“您还记得我啊?叔叔,谢谢你!”陈霄宇和蔼地握住老人的手。

“啊!不记得了。”老人紧紧抓住陈霄宇的手,像个孩子一样开始委屈地哭。“哦!我理解你呢!咱可不哭了。”说着,陈霄宇来了个标准的军礼。

“你看看,我还记得你,知道你是个军人,还是部队的领导呢!领导还哭,多羞呀!”

这么一说,老人很快止住了哭泣。“以前我还是政委呢!都是喝酒给喝坏了,哎!”老人一脸的难过。陈霄宇迅速问“您以前还是大官儿呢?会不会唱歌呀?我找我们的人给您唱个歌儿吧?她们还有老年合唱团的呢!”老人说:“你唱吧!唱《咱当兵的人》。”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老人和陈霄宇几乎同时用跑调的歌声唱出来的时候,两个人都笑了。

分享服务心得

11时许,义工大姐们做完服务回来,分享自己的服务经历,通过分享,觉察自己。她们的理念是,这样的服务不是一方的施舍,而是互相的学习。因此,很多义工在分享时,表达了自己在真正陪伴后,收获了像回父母家那样的温暖和关爱等。

最后一个走出来的是沈文芳,她服务的老人很特殊,尽管只有六十多岁,但是身体偏瘫,有轻度抑郁症和洁癖,她平时拒绝与人沟通。刚开始,义工们服务的时候,并不包括这位年纪并不大的老人。

“有一次,我们在和别的老人聊天,唱歌,这位阿姨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坐着,偷偷地看我们。但是当我过去和她说话时,她就把头扭向了一边。”通过和工作人员了解,得知老人家庭比较特殊,两个儿子也是卧病在床,她平时几乎拒绝与人沟通。

“刚开始,我蹲在老人面前,问她,她不说话,我和她握手,她把手缩回去。我像对待父母、家人那样和她说心里话,还帮她剪指甲。慢慢地,从她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老人开始接受我了。”但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服务结束后,她下意识地去了一趟洗手间。这一个动作彻底让老人的眼神回归了冷漠。

“回家后,我越想越自责,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伤害了老人,她一定觉得我嫌弃她。”沈文芳暗下决心,下次一定做得更好。

“这一次,我一进门就去洗手间,洗完手,对老人说,阿姨,我觉得上次来和您聊天,我做得不够好,请您原谅我。以后我一定注意,谢谢您让我觉察到了自己的不足,让我进步。”那一刻,老人的眼睛湿润了,沈文芳的眼睛也湿润了,她和老人对视了好久。那一刻,才觉得这一次的服务才达到了像家人一样的陪伴和呵护。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临走时,老人竟然开口对她说:“孩子,谢谢你!”

妈妈的乞求

对于大家的分享,陈霄宇不时地给予点评。陈霄宇话不多,有着心理咨询师的背景,几乎每一次话都恰如其分,很少提及自己的经历。当被问到是什么事情触动了她,让她选择做临终关怀义工时,陈霄宇打开了话匣子。

陈霄宇退休前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业余爱好心理咨询工作,还曾经商。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姐妹四人由母亲一手带大。母亲是个军人,刚强、独立,曾是他们姐妹最大的依靠。母亲老了以后,姐妹们都忙于各自的事情,无暇顾及她。母亲去世前一年,性格和行为变化很大,对四姐妹各种抱怨、不满,甚至刁难。即使是学过心理咨询的她也并不能够理解母亲的反常行为,她和姐妹们一度为难,觉得母亲无理取闹。姐妹们也曾因为照顾母亲而出现分歧和抱怨。

“记得那年夏天,学校放暑假了,我要去深圳看女儿。当时我妈已经在养老公寓住,她听说我要走,拉住我的手,一脸的乞求,说‘孩子都放假了,她可以过来,你不要走!’”陈霄宇当时觉得母亲的表现很像孩子,便哄她说,两个星期就回来了。然而,这竟成了与母亲的诀别。

陈霄宇再也说不下去了,放声大哭。“我这辈子永远也忘不了我妈的那个眼神,满眼的乞求,太可怜了!”陈霄宇曾一度陷入痛苦之中,自责像梦魇一样折磨着她,就算是学过多年心理学,也无法帮助她摆脱那种折磨。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或麻木,或用时间掩盖了。真相是,人们缺乏对老人应有的爱和呵护,缺乏对临终表现的了解,甚至是不懂。陈霄宇也是后来才明白的。

“那时候学的那点心理学只注重技术,直到后来我到北京经过专业的学习才知道,人老了以后为什么会做出让儿女不能理解的行为,那是老人在寻求安全感,是因为孤独,害怕年老,甚至是对死亡的恐惧。这时候需要家人给予更多心灵上的安慰,真正的临终关怀便是对生命做到自始至终的敬畏。”陈霄宇终于从那种自责中走出来了。她说,多数老人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真正的陪伴和关爱,其中包括临终时的有效陪伴。

于是,陈霄宇把这项服务带回内蒙古,带给身边的人,唤醒更多儿女、家人对老人真正的关爱与呵护,温暖那些临终时恐惧、极度没有安全感的老人。

家人、同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和陈霄宇一起做临终关怀义工。如今,呼和浩特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小组不固定临终关怀义工已有100多人了。

[责任编辑:杨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