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东胜区:扎根在社区 以创新补齐民生短板

扎根在社区 以创新补齐民生短板 

——东胜区社会组织发展综述 

“奉献一份爱”社会捐赠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东胜区按照市委“一核心三融合”的社区工作指导原则,积极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途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兴胜街道作为东胜区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的试点,通过“党建引领方向、文化支撑特色、问题决定项目、居民保证基础、社会提供协同”的方式方法,“1个枢纽+N个特色组织”的组建模式,培育和引进各类社区社会组织29个,备案率100%,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

深耕细作 社会组织生根发芽

“社区工作重千金,社会组织挑八百”。在“管理”走向“治理”的过程中,东胜区探索尝试了各种方法和途径,逐步推动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从松散“草根”到紧密“组织”。一是及时介入,帮助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以兴胜街道新园社区为例,2009年新园社区作为转移农民安置社区正式成立,业主入住小区的一年里,越来越多萌芽于百姓生活、服务于邻里之间的秧歌队、合唱团、互助组等基层民间组织应运而生,短短2年间就发展起了7个草根社团。政府及时介入,通过备案登记、明确公益性质、指导建立管理制度、帮助拟订发展规划等扎实有效的措施,为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描绘了基本雏形。2013年,东胜区出台了规范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文件,实行街、居社会组织“两级备案”制度,放宽了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的“准入条件”。2015年,印发了《关于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实施方案》,同时,统筹364万专项资金购买服务。在东胜区政府的扶持下,兴胜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数量从无发展为29家。组织类型以自娱自乐为主逐步发展到文体、教育、养老、志愿服务、慈善救助、矛盾调处等多种类型齐头并进。二是问题导向,挖掘培育本土社团。实践中发现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有两个难题,一是居民自我组织能力不强,二是引进的社会组织“水土不服”。于是,东胜区因地制宜,在三个街道建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社区成立了“社会组织工作站”,注重从本土挖掘和培育社会组织。兴胜街道新园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站通过“发现社区问题、组织动员居民、成立工作小组、推动社会协同”四个步骤,2015年一年里就组建了6个居民社团。其中,社区救助委员会就是针对扶贫助困这一难题,在反复研究实践,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由居民公开推选成立的社会组织。初期只负责低保评议,目前,已经承担了政策宣讲、困难户调查、社会力量动员等多项职能。2015年底,在救助委员会的组织下,为社区一名大病居民筹集到3万元爱心款,在寒冷冬天温暖了整个社区。

志愿联盟红领巾小分队敬老活动  

协同共建 社会组织茁壮成长

过去社区工作更多是“小部分人在做,大部分人在看”。社会组织发展起来后,把居民自下而上的需求、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问题关注和社会资本由内而外的资源释放相互“碰撞”在一起。兴胜街道通过“1个枢纽+N个特色”的组织设计模式把这三重力量叠加,推动社区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建立“公益创投”枢纽,提升社会组织专业化水平。2015年,东胜区争取民政福彩专项资金94万元,帮助14家社会组织,承接了区级养老、社区文化等公益创投项目,兴胜街道“公益创投工作室”正式挂牌服务,主要承担“党建指导、规范评估、项目研究、信息发布、公益市集、承接服务”六项功能,在项目化管理运行机制下,逐步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服务水平。2016年5月,“爱心墙、夕阳红文体活动、EM亲子社区足球俱乐部、小扳手志愿服务”等14个孵化项目,通过公益创投会,由东胜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等5个相关部门和兴胜街道办事处购买,全街道3万多居民将从这些孵化项目中受益。打造“特色公益组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东胜区通过社会组织孵化器,结合社区实际,打造了包括亿利金威志愿服务、曙光居企共建等特色品牌公益项目。兴胜街道根据居民构成和社区特点,已经发展起来10个小区党员议事协调委员会、2个物业自治委员会、1个小区早夜市管理委员会,1个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会等多个独具特色、社会效益明显的社区社会组织。成立于2014年的“新园小区早夜市管理委员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兴胜街道辖区附近最大、最繁华的早夜市,解决了周边一万五千多户居民的买菜难买菜贵问题,同时也为辖区居民提供了70多个就业岗位。

关注民生 社会组织在行动

截至目前,东胜区各类社会组织已经发展到500多家,在社区文明创建、物业管理、平安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而且越来越多的服务民生的草根型、细胞型组织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始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是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抓手,兴胜志愿者联盟成立三年来,孜孜不倦播种大爱,组建了扶贫助困、爱心陪伴、心理疏导等14支志愿服务队,直接服务群众 3 万余人次,已经成为公益服务的一面旗帜。新园社区爱心储蓄服务队,成立以来开展了爱心捐助、校外辅导、免费维修等50多项服务活动,志愿者参与人数一度达到社区居民的50%以上。《半月谈》还曾刊发报道了此项工作。敬老助老是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重点,2015年,东胜区统筹70万元购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统筹100万购买“12349”便民为老服务。新园社区的55名困难失能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的居家照护和康复服务。社会组织也借助为老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关注弱势群体也是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重点,“五点半课堂”“残疾人手工绢花协会”“社区矫正工作室”等社会组织活跃在东胜各个社区,他们把目光投向这些特殊群体,默默的提供服务和支持。兴胜街道新园社区六岁的琪琪(化名)随着父母来到东胜,因拮据的经济条件,爱画画的她从来没有上过绘画班,当她战战兢兢进入“七彩小屋”,拿起画笔时,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