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高考后的志愿抉择

“高考分数530分”,查到分数的那一刻,王宇彤(化名)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尽管这个结果不能让他满意,“但还不至于太糟糕”,如果按照往年的情况,他这个分数报考自己目标大学的法学专业估计有难度,但报考该校政治学类的专业则没什么问题。王宇彤说他愿意去读这个叫做政治学类的专业。为此他专门上网查了相关资料,百度百科词条下列出的就业方向是,“毕业生适宜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军队系统、企事业单位和公司、社会团体、新闻出版机构、教育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行政管理、政策研究以及其他有关专门业务工作。而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也将为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前景。”王宇彤觉得这是一个将来可以考公务员的专业。

王宇彤只是我市众多高考生在高考后所面临抉择的一个缩影。

如果说高考是一场实力对抗的拼杀,取决于勤奋和智力的较量,那么志愿的填报就像一盘深不可测的棋局,如何博弈、如何取舍,让人煞费苦心。考场的主角是学生,结果全凭一人一笔,胜负分高下,无人能够左右。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纵然有万般焦虑之心,也无计可施,只能像保姆一样全心做好后勤保障服务。而志愿填报的棋局,如何布局,则成了后高考时期一场没有硝烟的决战。谁输谁赢,花落谁家,更是扑朔迷离。考试孩子是行家,填报志愿却成了头疼的事情。专家都说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在高中炼狱般的学习中,又有几人能够有明确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方向呢?于是,父母成了志愿填报的主角,疯狂地查找资料、打探消息,甚至聘请志愿专家支招……

那么,问题来了,志愿填报,为兴趣还是为就业?为理想还是为现实?如何理性对待家长的“好意”和高校招生老师的“诱惑”?……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考生的志愿选择?

“有点失落” 

王宇彤毕业于呼和浩特市一所重点高中,学文科,今年高考成绩530分,高出内蒙古自治区一本分数线53分,他准备第一志愿院校报考区内某重点大学,原本在专业选择上排在第一位的是法学类、经济学类等。王宇彤觉得这个专业“是自己喜欢的”。

但是想到自己的成绩,难免又有点儿担心,王宇彤说:“总觉得我的分数上法学专业有点悬。”高出一本线53分,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分数,让王宇彤在填报志愿时左右为难。

“本科、硕士一直到博士,然后是一份薪酬优厚的工作,或者选一所差一点的学校上一个自己中意的专业。”这段时间王宇彤反复问自己将来想要怎么样的人生,“我从一些学长那里了解到,现在考研,一些名校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就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985、211高校毕业生,即使本科毕业直接就业,985、211类高校毕业生也是一大优势。”

王宇彤的想法其实很现实。呼和浩特市一家外企的宣传部门主管曾经向记者抱怨,他们一直想找一个“能拍会写”的大学毕业生,但一直都没能找到合适的,仔细问起原因居然是“企业只要985或211类大学毕业生,而且是试用后才能决定是否正式聘用。”

由此可以想到,一个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就业会何其的难。

综合考虑了未来诸多情形,王宇彤决定先保住一个重点院校,等入校后再通过考试等途径寻求转专业。这样一来,他的选择变得简单了。“我填报志愿时准备报考这所国家重点高校,所有的专业选择全部服从调剂。”

采访中,有不少同学向记者表示,从小就生活在呼市,现在上大学不出去看看,将来会有遗憾。但是王宇彤则觉得,同样考分的情况下,报北上广或者经济发达的沿海学校可能录取无望,但报稍偏远地区的高校却往往能避开“撞车”,甚至还能被相对“热门”的专业录取。所以在填报志愿时,王宇彤认为片面追逐大城市是不可取的。“说实话,报考区内这所高校我是有点儿失落,但这是眼前最适合我的。”王宇彤说。

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考生,对他们在填报志愿时更看重哪些因素进行了了解。调查发现,只有少部分考生准备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更多考虑未来进一步学习深造的空间;而大部分考生则明显倾向于未来就业以及薪酬待遇等更为现实的考量。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如何选择高校、专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四年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带过多届高中毕业班,有近40年教龄的自治区高级教师刘致华认为,志愿填报是一项大工程,涉及对高校招生政策变化的深入理解、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优势特色、学科门类和专业的具体内容与培养方向以及如何避免“上线落档”的风险等等。“这些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志愿存在很多误区。”刘致华说。

现实考量 

“我非常喜欢文科,但是,家长坚持让我报考经济学专业,我很困惑,该怎么选择?”在高考填报志愿来临前,不少学子都面临着一场不亚于高考的抉择。

张晓坤这几天正在寻找合适的英语辅导班,他希望通过这个暑假补齐自己的“短板”。毕业于我市某重点高中的张晓坤今年高考考了550多分,对于理科生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张晓坤告诉记者,他打算报考的志愿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列在第一位的专业都以“工科”为主,因为他的物理和数学成绩非常好,他有信心出色完成相关专业的学习,而且在“北航”这也是一个在就业方面排在前列的专业类。

对张晓坤和他的家人来说,选择大学和专业,更多地是考虑到未来的就业以及薪资待遇等因素。

高考过去了,压力还在。分数公布了,焦虑依然。高考落下大幕,但事关人生价值路径的选择,才刚刚开始。6月23日零点开始,随着考生们可查询高考成绩,填报一个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则成为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

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过来人”魏东成以自己为例,对记者说:“我是2011年参加高考的,当时的分数很尴尬,国内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学勉强进档但专业肯定是比较差的,但如果我选择其他比较偏远的985、211大学,专业可以任选。我后来选了当时最强的车辆工程专业。现在反思,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学校的名气不如热门大学,但工作后才明白,人力资源负责人是在应聘者所学的专业间再横向比较大学。”

将来的大学四年学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记者发现,受访的学生和家长未必有清晰的思路。而他们所缺乏的则是真正专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在一个教育论坛上,一位教育专家曾这样评价大部分考生在进行志愿选择时的尴尬处境:我国“高考志愿选择主体”不能简单界定为学生,而应该界定为学生、家长,甚至包括高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我国,考生高考专业志愿填报更多地体现为各利益相关主体不同意见相权衡的过程。在这个复杂决策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教师及其他人员对考生专业志愿选择的影响力。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其实,影响考生志愿选择的不仅仅是高校招生老师和家长,还包括就业前景、专业冷热等其他现实因素。而记者随机对一些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的结果也说明,当饱满的个人兴趣遇到“骨感”的就业现实,考生往往会屈从于残酷的现实压力。

“内心的声音” 

魏哲飞是个典型的“学霸”。高考结束,他的学习并未放松。成绩未出,魏哲飞就去一个美术班报了名,学习素描等美术基础。他深知,对于一个未来的建筑师,基本的美术素养是必须的。

“真正的大学更多的应该是对一个人的塑造,如果人人都以找到一份工作为人生目标,那么所有的大学恐怕都应该改成职业技术学院。”在自信满满的魏哲飞看来,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门与热门之分。经过时间检验留下的专业一定是有出路的。更何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在这个领域足够出色,又何愁没有出路?

“选专业时,考虑毕业后就业的难易、工资起点的高低、未来前景的好坏,当然无可厚非。但兴趣无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伊生认为,“‘因兴趣而有动力,因优势而有能力,因创造而有潜力,因利益创造收益’,这四个简单明了的原则值得考生和家长好好借鉴。”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其实,许多高中生目前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很多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意识淡薄,有的考生甚至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理想,进入大学之后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能、梦想等问题。当对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处的环境时,才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对此,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邢利娅指出,“这实际上是把高中时应该完成的生涯规划任务推迟到了大学,反过来又影响了大学阶段生涯发展任务的完成,从而让学生的职业探索期延长,生涯成熟期滞后。”

“别轻易‘动’孩子的志愿,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理性选择,心中多一些充沛的理想、少一点对现实的妥协,大学生活才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邢利娅认为,当下我们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所以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不妨多听听“内心的声音”,将兴趣爱好与填报专业有机结合,帮助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一个好的专业是必要的,但家长的角色应该是人生咨询师,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决定。

“家长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确比孩子有更多经验,但是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也可能更加保守、更加功利,往往瞄准的是名牌大学、热门专业,而不考虑孩子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刘致华也认为,家长包办或许能选择一个世俗意义的好专业,但如果不符合孩子的志向,可能会让孩子进入大学后渐渐丧失奋斗、追求的激情与动力。因此,在选择专业时,家长不能“一言堂”,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判断、自己决定、自己负责。

谁动了我的志愿 

“高考志愿的填报,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既要考虑高考的成绩,又要考虑专业的兴趣,还要考虑学校的品牌,缺一不可。理想的学校不一定能上,能上的学校不一定理想,现在理想的专业若干年后不一定吃香,将来吃香的专业现在不一定能把握,这不是在活活的作弄人吗?”这几天,每天都在研究该为孩子报考哪所大学哪个专业的家长老吴,对此深有感触,“高考就是前半段考学生、后半段考家长。”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的确,高考志愿,看似只是选择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却有可能决定这个孩子今后生活的城市、一生从事的职业。因此家有一名高考生,填报志愿时往往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还有七姑八姨齐上阵,一个志愿折腾全家人!

那么,填报志愿到底是跟随兴趣还是依顺现实?

采访中许多过来人都向记者感慨,高考除了对学生很重要,还有一部分属于“家庭和学校的荣誉”。也正因此,于是,功利导向影响着许多家长的思维。

为此,记者在呼和浩特市几所大学采访时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己并不喜欢和擅长的专业中“熬着”。怎么会这样?难道,高考志愿不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吗?

从道理上讲,专业志愿当然应该是考生自我意志的反映,应当是其所向往的、立志从事的学业、事业;专业志愿填报过程应当是其独立思考、分析、判断、选择的过程,任何人没有权力、也不应过多干涉考生的专业志愿填报。但是,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考生们往往在这一人生大事前,面临着多重的博弈,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

今年在北京一所大学上大一的杨宏说,她的高考记忆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考试那三天,一个是报志愿的一周。两个阶段同样煎熬。她是在最后一天的下午、离截止时间还有一刻钟,才选定了位于北京的这所大学。

就读内蒙古自治区某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王旭畅自认是被“高大上”的专业名称欺骗了。“当时我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高大上,而上大学后却不喜欢,只好硬着头皮学习,毕业后想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可是专业不对口也没有经验,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绝不会选择这个专业。”

那么,志愿填报听父母的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采访中记者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人表示,父母包办高考志愿填报,和考生的兴趣爱好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专业选择上,很多考生还有这样的疑虑:是选择未来的就业热门,还是坚持自身的兴趣爱好?为此,记者也随机做了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三成的人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就业热门的专业,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图/刘军 )

[责任编辑:张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