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乌海市海南区昔日废弃矿区变今朝绿衣盛装

紫色的柴叶檗带着些傲气,绿色的小柠条含着些顽皮,黄色的金叶榆显露着富贵……近日,记者来到乌海市海南区三十二公里矿区治理项目现场,去年植下的绿色已生机勃勃,形成了一片彩色的林带;今年,有花有草的植绿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炙热的太阳下,区园林局的职工韩利川、吴培峰正满头大汗为今年新植的花草松土。地上,新植的蜀葵小小的叶子已经露出了地面,非洲菊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苜蓿也从土地里探出了头……

“去年栽的植物已经长大了,为这片区域增添了色彩。今年我们又在这里补种了蜀葵、非洲菊、苜蓿、沙盖、沙打旺等耐旱花草,为的是让这绿色能保持时间长久,让这里从5月披上绿色到7月、8月鲜花竞放,再到9月、10月仍能看到绿景。”韩利川扶着锄头对记者说。

区园林局为三十二公里矿区治理项目量体裁就了绿衣。但把这片废弃的矿区变成宜植区,离不开区国土资源局的辛勤和努力,更离不开海南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蓝天,打造绿色矿区的决心。

“这里曾经因为开白灰窑、白灰矿而留下了千疮百孔,如今,开采之痛、污染之源已逐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将是被绿色植被所覆盖的景象,呈现出盎然生机。”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宋志刚说。

宋志刚带记者来到矿区治理项目摆放的一块大展板前。展板上展示着三十二公里矿区治理项目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三十二公里石灰石矿区治理项目位于海南区城区西南侧,毗邻海南高速公路出入口,担负着海南城区南大门的重要角色。30多年来,因该地段有多家小型石灰石矿和白灰窑生产线,废弃后采矿渣堆、工业场地及白灰堆等遍布其中,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

图上,昨天的三十二公里矿区像被白雪覆盖了一般,根本看不见一点土的颜色,更别说绿色;白灰窑张着大口,大口内也是一片白色。

“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色。遇到小风,细细的白灰面儿给周围的路、建筑物都上了色。风稍大一些,白灰面儿就会刮到城区。平时就是不刮风,来回过往的车辆也会带起白灰面儿,特别污染环境,更影响人的呼吸。为恢复和改善这片矿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开始大力度的治理,去年5月,一期治理完成,治理区域约0.4平方公里,累计爆破山体32.3万立方米,清运白灰28.7万立方米,覆盖黄土22.5万立方米,清理固废300多万立方米,平整土地约31万平方米,并进行了初步绿化。”宋志刚说。

宋志刚还告诉记者,因为这里是废弃的白灰矿和白灰窑生产线,所以曾经坑洼不平,有白灰堆成的小山,也有开采过程中留下的大坑,为此,在治理的过程中,区国土资源局通过挖山填沟的方式,将白灰山夷平,将沟填平,并通过填埋矿石堆覆土换绿、大面积播撒草籽复绿等方式,为城市又添了一片绿地。目前,海南区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三十二公里矿区二期治理工程,治理面积0.24平方公里。治理项目全部完成后,将把这里建成一个地质公园,让这里成为海南城区出入口的一道风景,为城市再造一张绿色名片。

三十二公里矿区治理项目只是海南区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代表。为彻底解决煤层、煤矸石自燃、冒烟、扬尘粉尘污染等问题,海南区在组织煤矿企业通过剥挖、覆土、碾压等措施,对煤层自燃、堆渣场煤矸石自燃及洗选煤企业煤矸石堆场自燃等进行阶段性治理,并按照“谁开发、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矿山企业的主体责任,对有煤层自燃的煤矿,坚持“先灭火、后技改,先灭火、后生产”的原则,由采矿权人组织治理。

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海南区更加科学地规划排土场、采坑、矿区道路,通过实施示范项目、样板工程带动矿区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按照“先灭火、渣堆整形、最后固化”的原则,全面推开灭火工作,同时,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矿区环境治理,探索引进新的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引导、新型产业推动、企业参与、治理技术研发为后盾的全新治理模式;寻求与有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鼓励矿山企业和个人投资综合治理,实现矿区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引进光伏发电等产业,加大新能源项目引进力度,努力形成矿区企业与新能源产业联合体,强化矿区“造血”功能,以新能源项目发展促进矿区环境治理,发展煤矸石、粉煤灰制砖等综合利用项目,就地消化固废。(文/王颖 刘晓瑞)

[责任编辑: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