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华丽家族》读后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总是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甚或是可望不可即的状态之中,有融合,也有矛盾,更有疏离。具体到每个人,其实角色并不都是一成不变的,在漫长而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既可能是父母的孩子,又可能是孩子的父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千变万化中,又似乎万变不离其宗。但人们注重整体性,同一性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忽略了具体个人的复杂性,他或她的个性,他或她心灵的密码。

《华丽家族:两代人的荣耀与堕落》2《华丽家族:两代人的荣耀与堕落》 

玛丽-路易斯•范德莱恩《华丽家族:两代人的荣耀与堕落》一书,就是展现了“华丽”外表下的某些家族真相。不得不佩服本书作者的写作态度,不仅参考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文献,还以历史的高度穿越16世纪与20世纪之间的时空距离,既精巧而又高度概括地展现了两代人错综复杂的各种代际关系。战争与和平的时代大背景下,王位继承与争夺、政治联姻与背叛等等,反倒不是本书所突出的重点,父子关系,亲子关系,在书中上升到一个极为突出的位置。突出人性的人本主义,尊重人类个体情感和思想的生命理念,在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全书的九个著名案例中既有当时的政治家、作家艺术家,又有思想家和演艺界名流们,既有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也有希腊船王亚里士多德、弗兰茨•卡夫卡、国宝级演员杰拉尔等,虽然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但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多半是复杂而又紧张的。于是,当拿破仑处于不确定的外部大动荡之中,即便他很宠爱儿子,但儿子还是感到了“内心极其地不安并且迷茫”,甚至有了“从生到死都无意义”的生命喟叹。这种时代变更中的不确定性,大时代洪流裹挟之下的人的挣扎与反抗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甚至导致其匆匆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即便是大时代中的著名人物,也都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即便如何华丽的家族,也是经常发生某种无法预料的动荡。这就使得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受到外部世界和更多因素的影响。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就像有人说:“孩子是上帝给孩子父母的礼物,只是没有说明书。”所以,父亲如何破译这张说明书,如何破译父子之间的心灵密码,便成为全书的一个焦点。这些案例有一些让人喟叹的经验教训,也就是说这本书会给今天的父母以很多足够的启示。父亲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十分关键,但他们往往无所适从,甚至还没有准备好当父亲,大多时候或许只能在他们幼年的记忆里寻找上一代人的育儿经验。这自然是力不胜任的。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爱在大多时候好像不是什么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去爱,如何与孩子和谐相处。作为父亲如何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甚至要给孩子以足够的生命尊重和人格自由。否则的话,不适当的家庭教育只能使得孩子进入父母管制的牢笼,其副作用会波及一生。

比如图西活了四十三岁,一直处于命运的挑战之中,甚至父亲在早年还干涉过她与恋人的订婚。图西甚至觉得“她与她父亲之间的紧密联系,怎样束缚了她并阻碍她独立地生活”。而阿尔伯特与女儿维多利亚公主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维多利亚公主认为“这世上绝对没有第二个像他那样的人了”,所以“她有一个男人的头脑和一颗孩子的心”,这对父女的关系无形之中影响了公主与其孩子之间的关系。奥地利皇帝费兰茨•约瑟夫一世与儿子鲁道夫王储的关系,则是另一番风景了。在早年这个皇帝父亲似乎要激起儿子对打猎的兴趣,但对儿子原来的兴趣爱好,则没有兴趣去了解。鲁道夫曾对自由主义思潮有过兴趣,并写过一篇论文拿给父亲看,结果被父亲认为“消遣游戏”,认为他“夸大其词”,然后轻蔑地搁置在一边了。于是,“为了避免与儿子发生冲突,父亲想到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给他’升官加职’。”结果,儿子在巨大精神压力和情感空虚中,竟然选择了自杀。这样的皇室悲剧,给后人的警示是深刻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就是一定要学会放下架子。无论你是谁,都不重要,关键节点上一定要与自己的所爱的人学会沟通,学会敞开心扉交流,学会彼此尊重,如此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情感上的健康发展。

这本书的故事并非虚构的小说,所以更加具有现场感和震撼性。比如演员杰拉尔•德帕迪约在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总是心不在焉,甚至于漫不经心,以至于无意识地回避某种东西,导致儿子也选择了和他父母同样的方式,这就留下了亲情的死结。再如前面提到的图西与父亲马克思的相处是融洽的,但父亲始终把她当作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以至于订婚也要干涉,从而父亲完全无意认可她的个人身份和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当父亲为普天下无产者的权利呐喊时,却又忽略了身边女儿图西的内心诉求。书中最让人注目的一章是父亲赫尔曼与儿子卡夫卡之间的剧烈冲突。儿子卡夫卡“有时会为父亲展现出来世故的一面而羞耻,这让他觉得太过卑躬屈膝。”这一点,我在卡夫卡早期著名的小说《判决》里年轻商人格奥尔格与儿子之间紧张关系的描写中,找到很多作家本人生活的蛛丝马迹。而在卡夫卡长篇小说《审判》和短篇《饥饿艺术家》里就把这种父子之间的冲突,放大到个体生命与整个外部世界的冲突了。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文弱绵善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罪恶。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也揭示了身边外部世界的荒谬性和不确定性。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他就真的去投河。小说是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和罪恶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人类在普遍意义上被某种权威欺压和凌辱之下的反抗,也通过给父亲盖被子这一个细节体现了出来。当然,这是小说意义的外延而已。

1939年出生的玛丽-路易斯•范德莱恩,与1883出生的卡夫卡并不在一个时代。但毕业于德国记者学校,主修戏剧史和日耳曼文学以及社会学的她,却在书中找到与卡夫卡心灵对应的某个节点。她是《星空周刊》编辑,《Vogue》文字与文化部门主管,现居慕尼黑,所以她心目中的父亲自然是极为独特而又伸手触的形象。不是一副简单的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也并非永远的暴跳如雷蛮不讲理,这九个案例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作者简介:李迎兵,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多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普及部辅导教师。现为文联专业作家。

[责任编辑:贾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