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铿锵声中见“匠心” “检车神探”检出车辆隐患近万起

“砰砰、砰砰……”一阵阵敲击声传来,铿锵有力,节奏分明。这是客车检车员在用检车锤为列车做“健康检查”。这一串串别人耳中刺耳乏味的噪音在他听来,却是隐藏奥秘的音符,任何的“不合拍”都能被他敏锐捕捉。他叫黄望明,武汉铁路局武昌客车车辆段武昌运用车间技术组组长。在干列车检修的27个年头里,曾先后发现防止车辆安全隐患近万起,被职工赞誉为“检车神探”。

“七一”前夕,黄望明被评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卫兵 摄

学就要学“精通”

走上检修列车这条路是在1989年,那一年的黄望明刚满19岁。在当时,“技术”就是一门能够谋生的“手艺”。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的梦想早早在黄望明心里扎下了根。

“学就要精,不能忽悠自己”。从第一天上班起,这句话就成为黄望明读书笔记上的座右铭。他在岗位上学习、成长成才。白天一有难得的实践机会,他就会到现场仔细观摩故障的发现和处理方法,拉着有经验的师傅问这问那。晚上他不顾一天劳累,从同事那里借来业务书,总结、消化一天所学。在他的书本和笔记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圈点符号。

练功场也成了他第二个“家”。向书本学、向实践学,每个技术步骤他都要琢磨上成百上千次?……为了彻底弄懂车辆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黄望明利用休息时间一趟趟地往段里跑,一次次地在练功车下钻进钻出,一遍遍地把各种车辆配件拆装分解。就连检车员最基本的“形体动作”,他也不知练了多少遍。每次新车型、新技术的上马,他都会立即找来相关的技术资料,认真研读,掌握理论知识,努力在学中干,干中学,并主动向制造厂家售后人员虚心请教积累经验。

列车质检员黄望明仔细检查车底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卫兵摄

除了在单位勤学苦练,他还在家里专设“小车间”,不到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列车转向架、车轮模型……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配件。这些玩意儿都是他在五金市场上自费买的,就是为了练手艺。

20多年寒暑秋冬弹指一挥间。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现场工作的摸爬滚打,使黄望明很快成为了车辆检修的“土专家”,不仅掌握了检修列车的十八般武艺,更练就了一套听音辨“症”的独门技能。通过检车锤旁敲侧击在列车配件上,铿锵之声中,能准确辨别隐蔽不同的列车“病患”,响声发脆,就是正常;响声沉闷,表明部件有松动;若是沙哑,那就可能构件有裂纹。

凭着这门绝技,黄望明连续多年在全路组织的行业比武中摘得桂冠。在1998年以来的近20年间,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等各类荣誉30余项,成为全局车辆部门享受国务院政府专项津贴的第一人。

干就要干“出彩”

27年间检修客车68余万辆,先后发现防止车辆安全隐患近万起,经他把关后的列车累计安全运行12余万公里,等于绕地球近300圈。这让曾采访过他的媒体记者们都深感震撼,而对于这个令人震惊的记录,黄望明很淡定,他的“秘诀”唯有“专注”二字。

黄望明利用检查镜排查安全隐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卫兵摄

2010年4月4日,黄望明在列车车辆质量把关过程中,一辆列车车辆转向架焊接部一处极其细微的颜色变化引起了他的警觉,他蹲下身,仰着头,用钢丝刷一点点刮掉转向架横梁上那层厚厚的铁锈,慢慢的,一条细如发丝、长达150mm的横向裂纹赫然暴露。他当即向上级报告情况,并组织修理人员进行整修,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黄望明对每一节列车车辆都用“心” 检查,不放过一丝一毫安全隐患;对检查发现的每一个问题,他总是跟踪到底,直到“过关”才放手。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2013年,他接过“客车检车员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牌匾,成为当时全路唯一的客车技能大师。三年来,他带领工作团队一门心思钻研工作。针对客车整修清洗车钩时,车钩钩腔内部因为视线阻挡,容易在检查时留下“死角”的问题,设计出“钩腔检查镜”:用形状符合钩腔结构的一面镜子,伸入车钩,利用电筒照射镜面的反射,不断位移扫视钩腔内侧进行检查。这项成果推广后,全段列车钩腔故障率直线下降。

段上开行列车中有不少是北上列车,最远的要从武昌站运行到千里之外的西宁,冬季两地温差近30摄氏度。在这种环境下行车,列车底部的制动管系会因热胀冷缩导致风压下降,影响列车安全。黄望明盯住这个问题,一头扎进试验室。试验室里采光不好,一次,他晚上进去搞试验,忙活半天后一抬头,发现窗外的天没亮,以为还是夜晚,而此时却已是第二天凌晨了。经过一个多月30多次跟踪试验,难题解决了。用两片合扣的活动钢管,扣装在管系破损漏泄部位,里面的胶皮包裹住漏泄点,随着列车北上,温度越低包裹得越严实,以往要忙活一个多小时的活件,现在只需1分多钟就解决了。

创新之路永不止步。三年来,黄望明和他的团队已总结推广“先进作业法”117项200余条,完成攻关课题24项,取得73项技术创新成果,节约生产成本500余万元。

教就要教出“名堂”

有了绝活,黄望明也不藏着掖着,为了让年轻的检车员队伍尽快成长起来,他按不同岗位工种,将总结出的绝活绝技和客车重难疑点问题发现、处理方法整理成册,印发给职工学习、参考,不仅加速了青年技术工人成长、成才,还使“独门绝技”得到了传承接力。

黄望明带过的徒弟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严”。不管你以前什么水平,什么业务素质,在他手下一律从头开始,从车辆基础知识学起,由浅入深,逐步提高。黄望明常对他们说,一口不能吃个胖子,扎实的基本功最重要,“半吊子”水平只会贻误终身。一次,黄望明发现一个螺帽大小的车辆配件安装间隙比标准值大了一毫米,他立即找到徒弟张海,要求立即返工。张海当时很不服气,“自己水平有限,只能达到这个标准,而且1毫米的误差并不会影响配件功能,没必要返工。”黄望明二话没说,当着他的面自己修正了那一毫米。后来,张海回忆说,这件事让他反思了很久,“自己差的就是那‘一毫米的细心’。”

黄望明给青工讲解车辆知识,传授技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卫兵摄

大家信服黄望明,除了在于他的“检车诀窍”,更佩服他的耐心。班组的检车员们发现车辆异情,心里没底,都会找黄望明来“确诊”,他总会因地制宜进行“现场教学”,不厌其烦的举案例、谈经验,分析故障原理,一直到讲通讲透为止。他鼓励大伙多做“算术题”,如风缸压力、闸瓦压力等方程式的计算技巧,让大伙在学习中理解客车制动原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日常的检修工作中去。他摸索出的“四站五蹲二钻”快速检车工作法推广应用后,仅一年时间,就发现防止了隐蔽度很高的制动盘裂纹安全隐患14起。

传艺之外,黄望明徒弟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严谨负责的工作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常告诫自己的徒弟,“检车锤的敲击看似单调、枯燥,但不能有丝毫懈怠,检车锤之下,维系着的是一列列车厢、万千归家旅客的平安抵达。”他还喜欢跟大伙聊“镜子哲学”,“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生活和工作一样,就像照镜子,你笑它也笑。”

丹心化春雨,桃李满园香。如今,经黄望明手把手带出的徒弟都是冲在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重点培养的22名徒弟中,先后有6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路技术能手”、“全路火车头奖章”,两人被评为“湖北省技术能手”。

人物资料:黄望明,武汉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人称“检车神探”。1970年12月出生的他现任武汉铁路局武昌客车车辆段武昌运用车间技术组组长,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两次获得铁道部火车头奖杯,先后获得湖北省技术能手、路局十佳共产党员、路局技术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专项津贴。他的事迹曾被《工人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报道。2016年“七一”前夕,他被评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他带领的“黄望明大师工作室” 荣获中国铁路总公司“党内优质品牌”称号。

[责任编辑: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