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西水厂的回忆

2005年之前,我母亲在呼和浩特市西水厂(今呼和浩特市第一水厂)工作,因而我能够有机会经常去那里“游玩一番”,童年去西水厂的经历成为了我回忆中最为宝贵的一个片段。

西水厂位于新华西街,毗邻植物园(今乌兰夫公园)。由于水厂的特殊性,24小时都需要几名员工轮班值守,母亲他们就进行轮值制。我几次去那里都是在母亲上早班时随她前去。小时候的我好像不会疲倦似的,早晨6点多钟就早早起来,和母亲坐上59路公交车,兴致盎然地从新城区去水厂,母亲看到我满怀期待的样子,也显得格外欣喜。

水厂的环境在我心中的印象非常深刻:向东进入水厂的铁栅门,踩着缝隙中长满青草的石砖左手边是一排红砖砌的门卫室,门前两棵树的树干上总搭着潮湿的拖布和倒空的水桶,让人不禁觉得“刚打扫,很干净”,再向南拐,西侧是值班房和车库,东侧则是贯穿整个厂区的两座大清水池,上面种植了许多草木(现在想来应该是用草木层保护其正下方的地下蓄水池水体清洁与安全)每次来西水厂,我最喜欢的地方便是这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清水池上那齐踝深的各种形态不一的草类,外围密集的油松白杨等树木,就构成了一座神秘的小森林。的确,顺着小楼梯登上清水池,潮湿的草地气息扑面而来,草地上有黄白青等各色的小野花;灰绿色的艾蒿;当今是“抢手货”的甜苣和苦菜;毛茸茸的蒲公英。蒲公英是最好的玩具,轻轻地摘一枚绒球,用嘴一吹,无数种子就带着我幼小的希望四散飞去。清水池的草丛里还有几只兔子和刺猬(据说是几名员工放生于此),从来没有人捕捉和伤害它们。兔子很机灵,一见人来“嗖”地一下飞蹿而去,消失在草丛中;刺猬则是慢慢行动,对我的动作不甚在意,捡起一根树枝轻轻戳刺猬,它反倒停下来静止不动了……比起现在市区统一规划品种的绿化带,这座清水池的植被更有一种自然美,不规律之中蕴含着一种质朴的乐趣。

每次从清水池上下来,我就回到母亲和她同事所在的值班室中。那也是一座老房子,红砖砌的墙,刷了防锈漆的铁框玻璃窗;屋内摆着一张桌子和几条长凳,白天倚靠晚上睡觉;一台不甚清晰的小彩电。由于水厂不通燃气,屋内还有一座四季生火,烧水取暖用的小火炉。那时并没有现在这样铺天盖地的手机和网络,大人们值班时就是轮流查看设备,闲暇时聊聊天,看看电视,烧点水泡一小壶茶半天时间过得很快。而我总是借一只铁簸箕,从清水池上搜集一大堆干枯的树叶、松果等拿到炉子里当作燃料慢慢燃烧,松果含松油很大,烧起来“噼啪”直响,大人们笑着说我要烧火做饭,我则不时往炉中看着,看那些苦修的植物残骸发光放热,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值班室中还有一副残缺不全的麻将牌,我把它倒出来当积木垒着玩,兴起想要出去,就哗啦一推把麻将倒进盒子,蹦蹦跳跳地出去玩了。

在西水厂和母亲上班的日子里,我也有幸了解了不少城市生活用水生产运行的机制,厂里有专门的几间机房,泵房中4台水泵在昼夜轰鸣,它把清水池里的水送往千家万户,假若停电或者机械故障,附近大范围供水将受影响,所以就需要全天值守。当然清水在被送走之前还要进行消毒杀菌,这亦有一间专门的工房和一套严格的消毒剂投放标准。可能正是由于了解了这些,我在日后直到现在都分外珍惜和节约用水,呼和浩特市本来缺乏地下水,这不仅是对资源的节约,更是对送入家中自来水所凝练劳动的一份尊重。

记得那时西水厂周围远没有现在热闹,周围还有一大片平房,从厂房出来的新华西街上行驶的主要是红色夏利出租车和“京华”牌公交车,一般情况很少堵车和听到鸣笛声。西厂巷口有家煎饼小摊,有时早晨来碰到出摊,母亲总会买一套煎饼果子给我做早餐,我记得分外清楚,加油条2.5元。下了班母亲的同事总是约上母亲带着我穿过一大片平房的小街小巷吃些小吃……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车辆数随人口和经济膨胀,在城市中哪找不堵车的路?又上哪去吃两三元钱的煎饼呢?

后来,也就是2005年之后,母亲工作调动,离开了西水厂。我长大后也曾几次去西水厂门前看过,铁栅门又漆了新的油漆,门前的围墙被刷白并漆上了安全标语。院中几座房子也做了保温,换了钢窗,但凭记忆还能辨认。那一大片平房却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建的居民楼。新华西街拓宽了车道,路边也新拔起几座大厦。路上的私家车逐年增加,嘈杂的汽车鸣笛声不绝于耳,令人烦躁和纳闷:人人都开上速度更快的汽车了,为什么还这样“急”呢?

十多年了,信息化技术已经普及,我也不可避免地总是抱着手机刷朋友圈,有时候我不禁想,连儿童都拿着手机不放,我小时候那种深入草地,研究火炉的经历怕是绝迹了吧!不禁有些许神伤,人们应该想办法投入自然去放松自己,取代现在一味沉迷手机的休闲方式。西水厂度过的那段童年是我宝贵的回忆,像水一样清澈柔和。文/郝 毅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