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四位一体 精准扶贫

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四野一派生机。正在自家院子清洗山野菜的喀旗王爷府镇黑山沟村村民张良抹了一把汗水,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我收购10多吨山野菜,纯收入5万多元。今年行情好,收入个七八万元没问题。有旗里扶贫政策的支持,咱这山旮旯的农民也开始富起来了!”张良家的变化只是喀喇沁旗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2015年,喀喇沁旗采取精准干部驻村帮扶措施,建立驻村工作队对口帮扶制度,73个驻村工作队、215名驻村干部全部到村开展工作,实现了73个贫困村、所有贫困户联系帮扶全覆盖,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对识别出的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

截至目前,喀喇沁旗共有两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了不起的成绩,成绩的取得缘于“四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

模式一:立足金融扶贫

八里庄村依托“三到村三到户”杠杆式贷款项目,从邮储银行喀喇沁旗支行获得贷款支持。全村有115户通过两轮贷款审批,每户贷款4万或5万不等,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900余万元。

村民夏青春就是金融贷款的受益者,今年种植的美国黑提又给他带来了意外惊喜。“我这大棚今年能收入5万多元。在我们村,只要有信用就能借到钱,有信用就有致富的机会。我今年通过‘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顺利借到贷款5万元,建起了两个大棚。”夏青春说。

在扶贫过程中,喀喇沁旗对50个“三到村三到户”项目村2014年安排项目资金1865.7万元、2015年安排2113.1万元,积极与农行、邮储银行合作,把扶贫资金抵押到银行作为风险补偿金,放大资金规模,实施“杠杆式”扶贫,撬动10倍支农贷款。用于“杠杆式”扶贫的资金占“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总量的71%,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15年,喀喇沁旗累计发放金融贷款4.9亿元,其中金融扶贫2.8亿元、“杠杆式”扶贫2.1亿元,两年覆盖贫困户8970户。贷款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有25个村,其中超过千万的9个村,切实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不仅如此,喀喇沁旗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爱心捐款,截至目前共捐助800多万元。

模式二: 立足精准扶贫

精准识别,让扶贫不掺一丝杂质;精准管理,让扶贫运行得更阳光、更透明。

在王爷府镇下瓦房村村委会,喀喇沁旗交通局驻村扶贫工作组工作人员于冬芬向记者展示了下瓦房村贫困户帮扶记录簿,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贫困户帮扶前的家庭情况、帮扶的总体规划、年度帮扶计划以及帮扶成效,每一次更新记录都有贫困户的签名确认。

对象上墙、内容上墙、目标上墙、措施上墙……在扶贫攻坚工作纵深推进中,喀喇沁旗挂图作战,使各项帮扶措施及落实情况全部置于“阳光”下。在该旗扶贫攻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精准扶贫整镇推进“作战图”,上面清晰地标记着各个贫困村的贫困信息。

八里庄村民李海云种植了葡萄大棚,因为种种原因,一直不见成效。今年,村干部专门请来科技局的驻村工作队为她开起“小灶”。李海云是幸运的,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这个问题将得到解决。

按照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喀喇沁旗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并建档立卡,采取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制宜的扶贫政策,深入细化各项帮扶措施,明确帮扶内容、时间、人员,并做到持之以恒抓发展,力争脱贫一村是一村、脱贫一户是一户。

模式三:立足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旗将产业发展与老百姓需求相结合,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过去,生活在高营子村的人们依赖种植玉米、谷子及杂粮等经济效益低的农作物维持生计。去年,村民不再为山区的偏远和环境的恶劣发愁了,旗扶贫办经过实地调研,根据当地产业情况及农民实际需求,凝练出一整套“产村相融”的发展思路在该村推广。扶贫办根据高营子村地域特点,依托现有的土地资源发展林果产业,逐步规划形成了以旅游观光、采摘为主的千亩生态观光园,仅此一项将为当地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让当地百姓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一条“掘金路”。

该旗采取“一村一策”的扶贫策略,通过重点培育,先后涌现出喇嘛地村、下瓦房村、八里庄村等设施农业典型,通太沟村、十家村、马鞍山村等高效林果产业典型,黑山沟村、白太沟村等肉牛养殖典型,雷营子村、美林村等旅游扶贫典型,同时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养殖、林果和农家乐示范户,初步形成了设施农业带动型、畜牧养殖带动型、沟域经济带动型和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模式四:立足生态扶贫

在扶贫过程中,该旗立足贫困地区良好的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强力打造高效林果产业,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向并举的做法,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转变,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林果采摘及乡村旅游观光产业。通过林上林下立体经营、种植养殖复合发展,全力打造春季踏青赏花、夏季休闲度假、秋季采摘览胜、冬季体验年俗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变青山绿山为金山银山,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

[责任编辑:孙净洁]